本文约2600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

8月15日,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岭南股份)发布公告,表示旗下一笔4.56亿元的可转债无法按时偿还本息,出现实质违约。该事件一发出,迅速引起舆论发酵,原因是岭南股份是一家国资控股的文旅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山市地方国资。

一些财经博主将此事解读为国资可转债的首例违约,打破了过去投资者对该类债券的信仰,似乎在暗示“当前债务压力下,国资上市公司也撑不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知酷文旅看来,以上解读有“带节奏”之嫌。岭南股份转债违约的实质是,国资对陷入危机的民营园林上市公司实施救援,但因各种原因,救援过程漫长而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资为违约债券“兜底”

首先,岭南股份可转债违约事件,仍在积极解决中。8月17日,岭南股份发布公告,中山市另一个国资企业将向“岭南转债”持有人提出债券收购计划,持有债券1000张以下投资者,将全部收购,持有1000张以上的将部分收购,收购价格为100.127 元/张。

按照该方案,投资岭南转债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将全部被“兜底”,这基本上覆盖了绝大多数投资者。也许有人要问,那投资1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没有兜底,岂不是要亏了?

其实,也不是。岭南转债是2018年发行的,发行价格为100元一张,2022年价格一度飙升至160元每张。2024年5月,岭南转债临近到期,市场出于对其兑付能力担忧,转债价格一度跌至51元每张。

可以看出,可转债是和股价联动,具有很强波动性的证券,它带有投机属性。敢于在岭南转债跌破面值甚至跌到51元每张,大肆吃进的投资者,显然做好了“火中取栗”的准备,就赌岭南转债一定会有“兜底”,就敢赌国资债券的“刚兑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投资岭南转债1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即使只有获得了部分兜底,他们也不亏,他们大部分的持有成本低于100元每张。国资愿意为“无辜”的小散们提供兜底,但不愿意兜底火中取栗的“大冒险家”。

一些财经媒体、自媒体渲染此事打破了国资转债的刚兑信仰,事实上,此事恰恰说明了国资债券的安全性。毕竟,民营企业的债券如果爆雷了,那就是真的一文不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资只是“白衣骑士”

第二,很多媒体都强调岭南股份的“国资背景”。其实,中山市国资投资岭南股份的原因是,岭南股份自出现严重的经营危机,自身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出面协调外界力量为其纾困。

当地的上市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政府出面协调纾困,这在各地都是非常正常的操作,政府不愿意看到多年成长起来的上市企业就此倒下,既影响当地就业和经济活力,又因为关注度高而影响当地的地方形象。所以,但凡有救助价值的,政府都会大力协调救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岭南股份打造的市政园林绿化

岭南股份、东方园林均是如此,甚至救助方案都十分类似,都是5%的股份定增,加上原控股股东转让股份表决权,形成相对控股。

2022年9月中山市国资作为“白衣骑士”,向岭南股份投资3.02亿元,取得了5.02%的股份,并受让了原控股股东尹洪卫17.32%的表决权。自中山国资投资岭南股份以来,后续累计向岭南股份提供了10亿元借款及2.24亿元融资担保。

中山国资进入岭南股份只有2年的时间,已经为其提供了15亿元的资金支持。相比之下,岭南股份如今的总市值才18亿元,中山国资的救援资金几乎可以买下整个岭南股份了。

这种情况下,一些博主只强调其“国资背景”,不细究国资入主的过程和原因,其实是一种有意的“带节奏”。不是国资愿意控股岭南股份,只是不能任由其倒下,国资是出面拯救的白衣骑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岭南股份的危机如何解?

第三,国资入场救助了数年,但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于是才有了眼前的可转债违约风波。并不是国资造成的这场风波,而是过去遗留的窟窿太大了,国资堵窟窿堵的异常艰难。

岭南股份自成立以来一直是民营企业,经营园林和生态环境业务。2015年前后,各大园林企业纷纷将业务延伸到文旅领域。岭南股份也不甘落后,2015年收购文旅高科技游乐设备公司上海恒润科技,2016年5.25亿元收购数字文旅展陈公司德马吉,并在各地开展农文旅综合体、文旅生态小镇的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岭南股份旗下的数字文旅业务

事实上,岭南股份收购恒润科技、德马吉这些公司,与其说是为了布局文旅,不如说是“炒作股价”。2015年前后,但凡跟互联网、数字科技和VR/AR沾边的收购,都会使上市公司的股价一飞冲天。一些文旅上市公司在当时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例如宋城演艺收购互联网演艺直播平台六间房,国旅联合收购互联网广告分发公司新线中视。恒润科技、德马吉等和岭南股份的园林主业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短期内确实拉高了股价,但长期反而成为财务负担,推高了债务成本,分散了资源和精力。这是岭南股份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之一。

陷入危机更大的原因是,2018年后国内对PPP项目的政策收紧,以及融资环境的变化。PPP项目的出发点是让私人资本参与公共工程的投资建设,分担一部分政府在公共投资上的投资压力,私人资本可通过公共工程产生的收入来收回投资。但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PPP项目成了地方政府的隐形融资工具。

例如,一个市政园林的公共工程,原本不产生经营收入,私人资本如果投资,地方政府可以承诺5-10年后回购该项目。于是,园林企业为了承揽政府的业务,到处拉资金投向此类项目。项目投下去了,但拿到收益却需要几年之后,这中间巨大的资金压力,是园林企业自己承担。相当于,园林企业借钱帮政府垫付公共工程的投资成本。这违背了PPP项目的初衷。

于是2018年前后,国内PPP迎来一波监管和整顿,清理“伪PPP”项目。同时叠加了融资环境的收紧,各类金融机构开始去杠杆,许多资金从PPP项目中撤出,园林企业立即陷入资金枯竭的危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岭南股份打造的生态文旅小镇效果图

事实上,这种“伪PPP”项目的风险一开始就明摆着的,并不难预见,但岭南股份、东方园林等为做大做强,还是选择了“豪赌一把”。其确实也凭借该模式一路壮大。只是,危机到来的时候,就需要政府和国资出面收拾烂摊子。

地方政府出于保护优质民营企业的考虑,协调国资入场救援。然而,国资的救援是有限度的,如果窟窿太大,国资也救不了,毕竟国资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2024年5月,北京朝阳国资向法院申请将东方园林破产重整,这宣告了东方园林救援行动的失败。北京朝阳国资艰难救援了五年,投入了十多亿元,但终究发现无力回天。因为,东方园林是在PPP项目上最激进的那个,一度被称为“PPP第一股”。

回到岭南股份上来,2022年以来,中山国资已经给岭南股份提供了十多亿元资金,但危机也未能解除,一方面是由于其过去的激进扩张、高溢价跨界收购,背负了太高的债务。另一方面也是近几年房地产市场下滑,过去浩浩荡荡的大基建投资也告一段落,园林业务是与这两者休戚与共的行业,也随之进入下行期。于是,有了今日的可转债违约风波。

显然,这不是国资文旅上市公司抗不住债务压力,打破了某个刚性兑付的信仰。而是国资救援危机中的民营上市公司,但因窟窿太大、行业下行期等原因,救助行动困难重重。

东方园林的救助已经失败了,岭南股份后续会有转机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吴莫言

设计 | Joe

图片来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