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毛主席讲:“农村那可是个广得很的天地,在那儿能有大出息呢!”这话后来就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打这一年起,共青团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了农场,鼓动并组织年轻人去参加垦荒活动。刘艳杰就是从这个时候,跟“上山下乡”运动打上了交道。1968 年,她没管家里人反对,坚决地去了鹤岗普阳农场。1976 年,各地的知青陆续往城里回了,可刘艳杰却没走,留在了那儿。
刘艳杰是哈尔滨的,家里姐妹五个,加上爹妈,总共七口子人。她个不高,还不到一米五呢。她妈怕她太早上学,因为身高被欺负,就叫她晚些去。刘艳杰十岁才开始念书,到了 1967 年,她都十九岁了,这才初中毕业。
刘艳杰瞅见好些个年轻人,都离开老家,奔乡下农村去搞拓荒和干活儿了,全国那知青上山下乡的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呢,刘艳杰也心思活泛了,跟家里人说了自个儿的念头,可她娘硬气地表示不同意,老一辈的人清楚农村那地界儿的苦日子,当然不愿意自家闺女去遭那份罪。
那刘艳杰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自家啥情况。家里七口子人呢,就靠他爹一人撑着,他爹一个月工资才五十七块,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紧巴。要是到乡下干活去,家里负担能轻点,自己说不定也能找到人生的新道儿。刘艳杰拿定了主意,跟着大部队就上山下乡去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8 年,刘艳杰打哈尔滨奔鹤岗的普阳农场去了。刚到那儿的时候,她挺积极,一心想去最艰苦的地方。可当时农垦连队的连长瞅她个头小,担心她干不了重体力活儿,就把她给安排到炊事班了。
炊事班这活儿吧,还算轻松,没啥重体力的事儿,可刘艳杰这人吧,不太喜欢做饭。这炊事班的工作呀,成天就围着那灶台和锅碗瓢盆转,比出去打工还枯燥乏味呢。不过刘艳杰啥也没抱怨,就这么默默受着,还挺虚心,这炊事班的活儿也被她干得挺不错。刚分到炊事班的其他人里,有那么几个偷奸耍滑的,干活儿也是稀里马虎。
刘艳杰忍不住了,在每周的总结会上,实实在在、严肃地把那些问题给讲了出来,那些个偷懒的人都耷拉下脑袋。再者,刘艳杰那可是冲在前头,能受累,有责任心,好多男的都整不明白的事儿,她倒给解决了。那时候啊,人都实诚,公开批评是为了大伙更团结。大家打心眼里佩服刘艳杰的带头干,炊事班的活儿是越干越好,她就被选为炊事班班长了,在这平常岗位上,一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是三年。
1971 年,刘艳杰跟组织说,想去工作任务更重的农工班。组织查看了她这三年的工作成绩,觉得她挺不错,就答应了她的请求。刘艳杰顺了心意,得到了更难的锻炼和活儿,可她照样干得挺好,第二年就当上了农工班班长。工作渐渐稳当了,刘艳杰的个人情况就成了组织比较操心的事儿,这个人情况说的就是,她到现在还没结婚,单着呢。
1973 年,普阳农场的陈姐来了,她是给刘艳杰说媒的。当地陈家托陈姐当媒人,他们晓得拓荒大队有个刘班长,人特热情实在,就找陈姐打听。这陈家人兄妹五个,老二陈建华挺上心,可他自己心里没底,为啥呢?因为他是个哑巴。
陈建华三岁那阵儿,害了场大病,发着高烧呢。那乡下的医疗水平可不咋地,医生给打了针退烧,可这一针下去,坏了,落下个后遗症。打这儿起,陈建华就没法正常出声儿了。就因为说不了话,他也没法子读书上学,干脆就在农村扎了根,学了个手艺,当起当地的瓦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建华的妈寻到陈姐,想给儿子了了这个念想,成就这门好事。陈姐清楚了陈建华的情形,不好推托,就应下试着跟刘艳杰讲讲这回事。陈姐跟刘艳杰说道,陈建华这人挺不赖,一米八往上的大高个,身子骨也棒,就是有个毛病,是个哑巴。
刘艳杰一开始没应下这门亲事,倒不是嫌陈建华是个哑巴,是那会儿农垦队正搞秋收大竞赛呢,她忙得不行,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哪有工夫琢磨男女那点事儿。刘艳杰就说等忙完这阵儿再谈,可这么一来二去的,说亲这事儿竟然就撂下了好几年。
这当间儿,也有别人来给说媒,有农垦六十三团商店的副主任。可六十三团在汤原农场,离刘艳杰下乡的普阳农场可不近呢,那时候又没手机,没法随时通话,这感情的事儿也就不好热乎起来。
五年的工夫,普阳农场那变化可是老大了。想当初,这儿就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堆废煤渣,立个牌子写着“十七队”。可经过刘艳杰等好多知青的一番努力,房子建起来了,路也修好了,良田也有了。刘艳杰对普阳农场的感情是越来越深,心里琢磨着,就算要结婚,也就在这地方找对象得了。
那陈建华呢,碰了壁后也寻过别的姑娘,相了好几回亲。农垦九连有个姑娘,身子有点残疾,腿脚不灵便,陈建华没应下这门亲。后来又给说了个身子没啥毛病的姑娘,可这姑娘是“带着家口”呢,她姐姐打小把她照料大,她就讲了,自己要是结了婚,男方得每月给她姐姐十五块生活费,陈建华家里人不乐意,这桩媒事也就黄了。
眼瞅着到了 1976 年,各地陆续有知青回原籍了。时代变了,后来高考恢复,更多知青想回城里考大学,中央也准许基层农垦单位有名额的,能让人回城。刘艳杰下乡这些年,那表现是相当好,部队领导就找上她,说了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儿,让她自己琢磨琢磨,要是想回去,到时候递个申请。
刘艳杰寻思着自个儿就初中文化,那会儿都二十七八了,回城里能干嘛呢?回原籍没准儿就得失业,给家里添负担。陈姐来问刘艳杰:“你还回城不?”刘艳杰回说:“家里人多,出来了就不回去了。”陈姐再三确认刘艳杰不回去的心思后,又把那早先搁下的媒事给提起来了。
陈姐跟她讲:“那陈建华心眼不赖,做事麻溜,还爱拾掇屋子。”刘艳杰寻思着自己岁数不小了,个头也不高,这多年的农垦日子过下来,早跟一般的农民没啥两样了。要是陈建华不嫌弃她,那她也没啥可挑的了。
结婚可是人生的要紧事儿,刘艳杰特意回了老家哈尔滨,当面跟母亲讲了自己要留在农村选个结婚对象这事儿。母亲埋怨着:“别人都能回来,咋就你不回来呢!”而让家里人更没法儿接受的是,闺女要嫁个哑巴。母亲掉泪了,可刘艳杰倒是耐心劝解,她讲:“我这人条件也就那样,没好身材,也没好模样,在农村就得找个有责任心、实在的男人,咱俩一块儿担着,这不挺好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http://www.ylto.cn
(http://www.dulongteng.cn)
来源:http://www.sdhuagong.com.cn
(http://www.eastlamp.com.cn)
来源:http://www.qywap.cn
(http://www.zzzkw.cn)
来源:http://www.zjtianshuai.cn
(http://www.sdcow.cn)
来源:http://www.hzbkjx.cn
(http://www.868cq.cn)
来源:http://www.open-soft.net.cn
(http://www.gdkwz.cn)
来源:http://www.jingzhuoma.cn
(http://www.40410.cn)
来源:http://www.yongchaomy.cn
(http://www.efave.cn)
来源:http://www.atlases.cn
(http://www.baidu12t.cn)
来源:http://www.jyicf.cn
(http://www.digi-mart.cn)
母亲咋都闹不明白闺女为啥要嫁给一个哑巴,可在农村待了好些年的刘艳杰心里清楚得很,这婚姻对自己来讲意味着啥。要是说因为爱情,那肯定不是城里那些文艺小年轻追求的那种,实实在在的现实因素才顶要紧呢。
就像陈姐说的:“陈建华这人呐,心眼好,干活儿麻溜,还爱拾掇屋子。”他身子骨硬朗,能干事,也能吃苦。农村的情意可不是啥风花雪月,也不是红酒西餐那一套。刘艳杰是农垦大队的班长,早先在炊事班的时候,每天三顿饭都得她管。后来到了农工班,活儿更重了,得种地、砍柴、挑水,还得喂牲口,她整天忙得不行,每周还得去连队开会,总结任务、作报告。可陈建华是个哑巴,不用去开会,家里的事儿他倒是能打理得挺利落,刘艳杰不用为家里操心。
1976 年 10 月,刘艳杰和陈建华把证一领,就算是正式结婚了。这事儿已成定局,刘艳杰就带着陈建华回哈尔滨老家见爹娘。家里人瞧着这小两口挺和睦,也就没啥可说的了。其实啊,陈建华家里条件还行,他爹是从部队转业的,在当地是农垦连的连长。按说要是能给点特殊关照,这小两口往后的日子能挺不错。可那时候的人都讲究独立自主,他俩宁可住在那简陋的茅草屋里,接着干喂养牲口的活儿,也不肯靠关系过日子。
虽说丈夫没法儿张嘴说话,可打结婚后,两口子那是越来越有默契。家里的那些个家务活啥的,都是陈建华主动给包了,他心里明白,媳妇在外头工作一天,累得够呛,他着实体谅刘艳杰。1977 年刘艳杰有了身孕,为了能给她补补营养,陈建华跑到小卖部去赊账,给媳妇买了水果罐头。过了两年,刘艳杰生二胎的时候,陈建华想给媳妇弄点肉吃,可买猪头得去团里,路远着呢,他就跑到鸡笼那抓了只老母鸡,给刘艳杰炖汤。那会下蛋的老母鸡可贵重了,刘艳杰不大乐意,可陈建华比比划划的,那意思是,你怀着孕呢,你才更金贵哩!
这可把刘艳杰感动得不行,她把鸡汤喝了,那陈建华一口没碰,全留给了媳妇。后来,他俩的第二个孩子顺顺当当出生了,老大都两岁啦。丈夫怕老大跟刘艳杰争吃的,做好饭,陈建华赶忙就把孩子抱走了。刘艳杰恢复上班后,又过上了起早贪黑的日子,陈建华就等着媳妇回来,给她把菜热好饭煮好。脏衣服啥的,也都归陈建华管了,后来家门口开了块菜地,平常种点蔬菜水果啥的,他也不许刘艳杰插手。
可这夫妻日子哪能事事顺溜呢,刘艳杰也有烦心事。她那口子不会说话,他俩交流老是不顺畅。刘艳杰这人本就内向,好多情感没地儿发泄。她那丈夫没法儿第一时间给她回应,她常常在回家的道上,听见邻居家两口子吵架的动静。她就感慨,自己平常连架都没得吵,有时候想说点啥,到嘴边了又给憋回去了。
后来啊,有人跟刘艳杰讲:“小刘啊,你别光跟他比划,慢慢跟他说,多练练,就能说话啦。”打那起,这夫妻俩就慢慢地,连带着手势和含含糊糊的语气,开始交流了。这样的日子,刘艳杰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她回想说,那时候有一些知青留在农村跟当地人结了婚,可因为观念啥的合不来,不少都离了。但她和自己丈夫却是始终没咋变,一直坚持到了头儿。
后来到了 1980 年,中央明确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啦,全国近千万知青都踏上了返城之路。刘艳杰的家人一直挺在意回城这事,特别是她老母亲,成天在家念叨。有人提议干脆带着她丈夫回哈尔滨算了,可刘艳杰不干,她说:“陈建华嘴笨,在农村呆惯了,到城里咋整?”于是,他俩就在农村住下了,往后大半辈子都没再回城里。
日子一天天过着,陈建华和刘艳杰的孩子慢慢长大了。农村的教育可不咋地,这刘艳杰心里清楚得很。赶巧那年国家出了个政策,知青的一个子女能把户口迁回城里。这一家人一合计,觉着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前程,得有个城市户口才行。老大十四了,正上初中,老二十二,还在上小学,末了把老大的户口迁到了城里。
打小跟着爹娘长大的大闺女,那是打心眼里舍不得离开爹娘啊!要去城里头,人生地不熟的,跟娘家这边来往也少。可刘艳杰当过知青,她太清楚农村日子的难熬了,为了孩子,她只能这么干,只能受着这分离的苦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那么一群特殊的人,叫知青,原本都是知识分子,为了国家需要奔去了广大乡村,这事儿挺让人感动的。刘艳杰的闺女们现今都长大成人,也都成家有孩子了。2010 年,俩闺女凑钱给爹妈在哈尔滨买了套房,想让爹妈闲的时候,来城里享享福。陈建华和刘艳杰常常在农村老家和城市之间来回跑,他们的日子也算安稳了,那关于知青的历史也就慢慢远去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