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逝世。在怀念他的同时,我想起几件给我印象很深的事。

作为科技记者,我曾有机会接触过光召院长。尤其难忘的是2013年,有人向上层举报黄淮海科技攻关中个别核心人物的不端行为,并对黄淮海重大科技成果提出异议时,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组成调查组,对此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调查。

得出最终的结论是,几十年前,全国001号黄淮海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是我国上万名科技人员的杰作。并充分肯定了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顾全大局、敬业进取、攻坚破难、无私奉献、大力协作的事迹和严谨的黄淮海的科学精神。

那时,周光召院长已经生病住院,但他却非常关心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作为主力团队所参与的黄淮海重大项目。事件有了结论后,媒体指定我参与其事的报道。当时,我对有了调查结果,在不作真相披露,以及旧闻与新闻的把握上感到为难时,光召院长给调查组写来了回信。他在信中说:“黄淮海科技会战中表现出的大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非常感人。人们至今对当时科技人员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动人情景记忆犹新并赞扬有加。大战役结出了大成果,国际上影响很大,应该发扬也应该宣传。”

当调查组将周老的这封信转给我参考时,我对周老为科学家仗义执言深为感动,也增加了信心和力量。

光召院长是在世为数不多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正巧,黄淮海科技大会战也被誉为“中国农业上的两弹一星”。为此,我写了《中国农业的两弹一星》等四篇系列报道在报纸上连载,再次记叙了 “黄淮海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再造辉煌,载入中国科技发展史册的集体功绩——黄淮海科技大会战中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很好地处理了旧闻与新闻间的关系。这里,与周院长的关心和认真是分不开的。

周光召在担任院长期间,我在采访他的不同场合,多次听到他的缜密而又深刻的叙述,自然感到十分亲切。但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他的形象具有儒雅大将风度。

周老说话条理清楚、思路缜密。他声音不高但力度很强,如雷灌耳。这与他的自信有关。他说:“一个民族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要有自信。”,为此,激励了许多科技工作者的发奋和拚搏。由他的自信,也引发更多科技工作者的自信。

二是他有高瞻远瞩的思想深度。

最能体现他的前瞻性是他的“开放办所”战略。他认为,科学院是全国科学家的科学院,要对国内各大学、各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开放,也对国外的一些同行开放。他是开放办所的倡导者、引领者、实践者。周光召院长见多识广,从不保守,也不固步自封。因为他的开放和创新理念,使中国的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一系列辉煌成果。在他的开放、竞争、交融、创新的主导思想下,他还进一步提出,对科学院科学家的工作环境,建玻璃墙,让社会上想了解科学院、想科普的大众,方便参观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环境。

三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

近些年来,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内出现了一些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思想,一味排外、自吹自擂的思潮曾甚嚣尘上,甚至打着爱国的旗号,公然宣称“科学有国界”的主张。这与当年周光召院长提出的“科学没有国界,属于全世界”的正确思想背道而驰。多年实践证明,周院长的观点对振兴中华是有利的。

他多次说:”没有发达国家的帮助,我们就得不到现在的进步。我们的许多科技人员在美国、欧洲、日本接受培训,不仅要向他们学习,还要与他们合作,使整个科学在世界取得进步。“可见他的胸怀。

如今,周光召院长虽然不在了,但他的这三点,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也永远激励着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