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乌托邦的掘墓人哈耶克
我们的道德既非出自本能,也不是来自理性的创造,而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它处在本能与理性之间——一种极具重要性的传统,它能够使我们超越自己的理性能力,适应各种问题和环境。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相对于中国思想家和中国学者而言,哈耶克对道德本质的思考是颠覆性的。因为在中国思想史上,几乎没有学者具有哈耶克在对人类道德行为的观察与思考上所显示出的深刻洞察力——这种现象是有着深层文化根源的——一个值得深入探究并需要颠覆的思想现象。
1929年,哈耶克对商业周期的研究成果写成了论文《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同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经济学的编外讲师职位。这是哈耶克第一篇专著,仅凭这一成果,哈耶克可以在经济学历史上获得一席之地。
作为哈耶克的导师,维塞尔向米塞斯写推荐信,形容哈耶克是一位“前途无量的经济学家”。
1944年,纳粹德国败局已定,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横空出世,一鸣惊人,风靡世界。这本书,在思想上给极权主义最后一击。“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就而成的”,“总是使人间变成地狱的东西,恰恰人们试图使其成为天堂”哈耶克在书中引用了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话,想以此警醒那些对乌托邦心存幻想的民众。
在前往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路上,凯恩斯说完《通向奴役之路》给耶克写了一封信,他旗帜鲜明地表示:道德上、哲学上,我几乎赞同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不过,凯恩斯显然不能同意书中政府干预导致极权主义的论述,认为哈耶克低估了中间路线。
笔者认为,中特道路就是中间路线,哈耶克如果活到现场,也许他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凯恩斯说:“哈耶克同学出版了一本非常伟大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它代表了自由主义的精神,我们要对他表示敬意。因为他说出了很多应该被说的话,在道德和哲学上我几乎同意他的所有观点。”此时,哈耶克,化身为“乌托邦”的掘墓人,在学界身披“自由斗士”荣誉,“民主卫士”光环,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气概名满天下。
哈耶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的一生致力于追求人类自由、真理和发展的永恒事业中,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他在1944年发表了著名作品《通向奴役之路》轰动了整个世界(他为此获得74年的诺贝尔奖),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格局。
1992年3月23日,92岁的哈耶克与世长辞。神父在他的葬礼上致辞:当人类面临重大危机,很多伟人去到美国,继续思考政治和经济——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一员。
哈耶克费尽一生精力向世人证明: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任何集体主义;乌托邦体制践踏私产、无视基本人性,在无尽的匮乏、混乱与奴役之后,其结局是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真理消亡,最终自我毁灭。多年来,这本书唤醒了无数乌托邦患者,鼓舞着每一个热爱自由的人。
哈耶克强调,他与自己的对手之间的分歧,并不是“道德分歧”。他承认,“决定着知识分子观点的,既不是自私的利益,更不是罪恶的动机,而是一些最为真诚的信念和良好的意图”,基于这一立场,他花费一生去证明经济自由的意义,哈耶克另一本力作是《致命的自负》。
哈耶克的《科学的反革命》、《货币的非国家化》《法律、立法与自由》等书,过去来有幸再版。
然而,哈耶克的《感觉的秩序》《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等书,至今尚未再版。我们看到哈耶克的书也是残缺不全的。
1974年,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非常意外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他同时获奖的社会主义者缪达尔质疑:如此默默无闻的“反对派”,有资格与我并列?瑞典国王对哈耶克致敬并评价道:自亚当斯密以来,在经济学界最受人尊敬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
历史的博弈没有终点,大多数乌托邦和极权主义的信徒,或许永远不会改变看法,正如人类的灾难在历史上总是一次又一次发生,从未看到尽头。
哈耶克的生命,几乎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跨越了意识形态与经济模式的变革,他目睹或亲历了这个世纪发生的所有大事。哈耶克的名声也因二十世纪的经济思想浪潮而跌宕起伏。从一位非主流学者崛起成为经济学界的巨匠,“昨天的异类被视为明天的教父”,哈耶克似乎成为了每一个时代思想市场的晴雨表。
在被称为“世纪之书”和良心之作的《通向奴役之路了》中,哈耶克详细阐述了以下观点:
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效率也是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相反,计划经济限制个人自由、摧毁人类的责任感和社会道德基础,导致阻碍财富的生产,也会导致极权主义政府的兴趣,必定会在政治上走向一条奴役之路。正是如此,世上经营过哈耶克书籍的书商给哈耶克本人也难以接受的评价:“哈耶克是人类的良心。”
被称之为“观念的囚徒,自由的卫士”的经济学家哈耶克的写照。总之,谈及经济学就无法绕开哈耶克,虽然他是一个最具争议的经济学家,对哈耶克的认识和评价还是交给时间和历史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