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沙地理演变历史,大家都知道,南沙从一片汪洋中来。从孤岛到半岛,历经沧海桑田。

早在先秦时期,已有智慧的人类选择在南沙定居。他们围绕着黄山鲁、大山乸、十八罗汉山一带生产生活,留下了包括建筑、墓葬、碑刻、军事设施等在内的丰富遗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俯瞰大山乸

本期,山鲁兄(区文物管理所的历史故事主讲人)主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古南沙人为获取淡水而留下的那些古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生与井有关的南沙人

南沙的先民们,从各地迁徙至此,想必有非常充足的理由。此处是大陆的边缘,远离战乱;又是海洋的开端,有丰富的资源和通海之便;南沙三山形成的优良避风港,更是为定居于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沙山水林田湖海交相辉映

除此之外,拥有可供利用的优质淡水资源应该是南沙形成聚落的另一重要原因。如果说山中自流而出的泉水带来了最初的甘甜,那么,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为适应自然环境而打凿的水井则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当我们走进南沙的每一个古村落,几乎都可以发现水井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古井深深地影响着南沙人,首先就体现在了村名上。黄阁镇大井村、港湾街道东井村都是以井为名的村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记载,港湾街道东井村是因为村内的一口古老泉井得名,大井村亦是由于村内先祖在大井直街南端开挖一口村中最大的水井,供全村人饮用而取名。大井村还把井文化发挥到极致,修建了“大井通衢”门楼,立于大井直街南端入口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井对南沙人的影响,也体现在民俗信仰上。

黄阁镇东里村曾有一座三圣庙井,是一直以来村民在用的古井,水质清冽,口感甜美。古时人们信奉神明,认为生活始终离不开水,故把三圣庙井中的水称为“圣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时设坛祭祀要喝圣水、生孩子洗礼要取圣水,连人们过世也要到该井取水,为逝者沐浴。据了解,为逝者取水时,还有一个小仪式,就是取水前需丢几个铜钱在井里,俗称“买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澈的古井下,仍可见闪闪发亮的硬币

古井对南沙人的影响,还体现在传说故事上。

在麦、陈、李、张姓等来到黄阁镇之前,这里有容姓土著。黄阁镇东里村有一座容巷井,这恐怕是最好的历史印记。传说容姓族人因为吃了这口井水而勇力过人。如今,容巷井已被村民加上防护措施,在过节清洗用水时,打开网罩措施,里面仍见有活水不断。

据统计,仅在黄阁地区,现今仍存有清代以前的水井23处,其中的塘尾古井、山坑古井等,井底有泉眼,水量丰富,水质冲茶煮粥都俱佳。这些井里的优质活水现今仍是周围居民重要的补充用水。

过往船只的取水地

除了本地居民的生活用水,井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上也不容忽视。

南沙的水井濒虎门水道、蕉门水道两条大水通道,古时船只航行要加淡水补给,南沙古村落中的水井是很好的能量补给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俯瞰龙穴水田相连

除了古村落,以前龙穴岛上也开凿有水井,为的便是给过往船只提供淡水。

在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特别是一口通商时期,一年通过虎门水道的洋船最多时可达103艘。南沙的淡水古井与百年灯塔、烟墩、虎门税馆等遗迹,一起见证着南沙沧海桑田的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舢舨洲灯塔(左)、虎门税馆(右上)、大山乸烟墩(右下)

区别于一般沿海地区古井,南沙古井的数量多,规模大,这也是村落兴盛的基础。

在古代,生产力有限,生活在沿海地带的人们会开挖水井,取淡水资源解决饮用水的问题,因此,在国内有很多地方都会有不同朝代遗留下来的古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南带你看

来源:区文物所

图片:刘伟、区文物所供图

制图:石畯涵

编辑:武姣姣

校对:张瑨欣

二审:梁思静

终审:李夏同

签发:齐华伟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