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赵负,是敦煌寿陵里人。她的丈夫䜣,在玉门关千秋燧任燧长。
汉宣帝元康元年十月,也就是公元前65年的初冬时节,赵负冒着严寒,赴百里之外,给正在边塞戍守的丈夫送冬衣……

1979年9月,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在敦煌玉门关马圈湾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一枚汉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简】元康元年十月壬寅朔甲辰 关啬夫广德佐熹敢言之 敦煌寿陵里赵负趣自言 夫䜣为千秋燧长 往遗衣用 以令出关 敢言之

这枚汉简内容是关啬夫向上级报备日常检查工作情况。
元康是汉宣帝第三个年号,元康元年即公元前65年。查陈垣先生《二十史朔闰表》,元康元年十月壬寅朔甲辰是农历十月初三日,即公元前65年11月5日。可见此时,已近立冬时节,玉门关的天气已经很冷了。
关啬夫广德,即玉门关值守负责人名广德,熹,是广德的副手。敢言之,一般是汉代下级向上级报告的用语。
关啬夫广德与熹究竟向上级报告了什么事呢?
——简牍中提到的“千秋燧”位于马圈湾烽燧西约11公里处,是玉门关外规模较大的邮驿亭燧遗址。
——敦煌寿陵里女子赵负的丈夫䜣,时任千秋燧的燧长。燧长就是烽燧负责人,官职虽小,却责任重大。“趣自言”的意思是急切地申说,要去给丈夫䜣送衣物等生活用品,“以令出关”,意思为依令取得出关凭证。

马圈湾遗址位于敦煌西北95公里,东距玉门关遗址小方盘城11公里,是汉代的一处烽燧。
目前,亭燧台基土墼、坞院墙基遗址和七堆积薪仍然存在。据马圈湾出土的汉简记载,千秋燧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居住着大量的人员,设有存放粮食的“阁”,负责传递官方重要文书,是中原和西域过往官员必经的食宿地。而且出使西域的官员,向皇帝报告行程,千秋燧是重要的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简牍故事的主人公赵负的丈夫䜣,就在玉门关千秋燧任燧长。
天气渐冷,再过几日,就立冬了,赵负心里很是着急,向乡里提出申请,想要出关,去给丈夫送些衣物御寒。乡上报县府,县府审核后出具了出入玉门关符(证明)以备关口核验。玉门关接到赵负出入关符后,又依令给上级部门——玉门候官上报赵负出入关申请。
汉代出入关管理严格缜密,从申请、审核、出行、核验、返回,都有严格的流程。
玉门关塞上冬季漫长,天寒地冻,朔风凛冽,戍守边防将士生活条件严酷,“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正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枚49字的汉简,记载了敦煌女子赵负和丈夫䜣的夫妻深情,也隐含着道不尽的家国情怀。隆冬将至,燧长䜣虽然缺御寒衣用,仍坚守岗位。战友家属来访,关啬夫广德、关佐熹严格履行职责,认真检查核验。赵负的到来仿佛给清冷苦寒的塞上带去了温暖……

这枚汉简除了向我们讲述了一名古代“军嫂”探看戍守官兵的温情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汉代,很多敦煌本地人就在离家百里处的玉门关服兵役。
根据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研究,汉代兵役主要有三种:皇城作卫兵,边郡作戍卒,在原地服兵役。
玉门关地处汉朝西北边郡,对于当时的敦煌人而言,这种就近服役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907年3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第二次中亚考古探险时,在小方盘城和沿线烽燧掘得简牍708枚。之后100年中,考古人员共10余批次,在汉长城玉门关及沿线烽燧共采集汉简3000余枚。经初步遴选统计,有39枚汉简,记载了在玉门关的敦煌人主要有服兵役、私从者和僦人三种。
除了服兵役,“从者”与“私从者”应是官员、使者,或者是富有者的侍从、随行人员,而不是戍卒。
而“僦人”则是当时政府雇佣的人,主要从事边境粮秣物资运输,可以得到政府的佣金,相当于现在政府购买服务和劳务输转。
经对简牍的初步分类遴选统计,在玉门关戍守服役的敦煌人有候长2人,候史4人,士吏1人,仓佐1人,关啬夫1人,隧长5人,戍卒12人,为戍守丈夫送寒衣用品的敦煌女子1人,僦人8人,私从者3人。

来源丨奔流新闻(文/孙宏荆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