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时期,盟军在登陆诺曼底之前,实施了代号“坚忍”的战略欺骗行动,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在法国加莱对面的英格兰南部,使用数以千计的充气模型打造了一支“幽灵军团”,成功吸引了德军的注意力,以至于盟军在6月6日登上诺曼底海岸后,德军依然坚信这只是佯攻,真正的登陆将发生在加莱海岸,结果延误了对诺曼底的增援行动。这次成功的欺敌行动也成为战争史上运用假目标诱饵的经典战例。然而,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各类侦测手段远非二战能比,这类诱饵还能发挥多大功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时期“坚韧”行动中使用的M4“谢尔曼”坦克充气模型,4个人就能抬起。

在普通人看来,诱饵模型只是战场上可有可无的配角,但实际上使用诱饵欺敌的作战效率非常高。根据量化研究得出的数据,在理论上假目标与真目标的比例为1∶1时,可使己方部队的生存率提高40%。如果这一比例提高到3∶1,可使敌方弹药消耗量增加70%,而己方装备的生存概率可提升至60%。当然,在实际作战中很难大规模地使用假目标优势,但是在小范围内加以运用,效果依然非常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人家喻户晓的“草船借箭”就是运用假目标诱饵战术的经典范例。

如今,持续了两年多的俄乌战争向世人展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军事冲突的面貌。在网络上,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远程导弹、无人机和防空系统等高科技装备之上,而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战场诱饵模型却鲜关注。它之所以被忽视,一方面原因是常被认为缺乏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则是乌克兰和俄罗斯都不愿意公开他们运用诱饵模型欺敌的战术细节,双方都颇有默契地对这种廉价高效的战术手段守口如瓶,极少做公开宣传。不过,通过双方士兵在社交媒体上尕布的零散视频,我们依然能够一窥这场“造假之战”的实情。

隐真示假

在俄乌战场上,乌军使用尽可能多的诱饵,将俄军火力从高价值目标上引开。这种战术的最佳范例莫过于用“假海马斯”保存“真海马斯”。早在2022年夏季,俄罗斯就声称摧毁了44部“海马斯”火箭炮,但截至当时美国仅提供了16部,俄军宣称战果超过乌军装备量的近3倍,一时间滑天下之大稽!然而,俄国人确信自己的战绩,只不过他们打掉的几乎都是诱饵罢了!2023年春季,一家名为Inflatech Decoys的捷克公司声称,他们每月生产约 35 个充气式“海马斯”模型,但该公司拒绝透露他们向乌克兰提供了多少个类似的模型。(关于乌军使用“假海马斯”诱敌的情况,参见本号历史文章《为何俄军击毁的“海马斯”比美国给的还多?因为乌军学会草船借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捷克Inflatech Decoys公司制造的M270多管火箭炮模型,其用户大家都懂的。

除了大型车辆诱饵模型,人体模型的运用也可以显著减少士兵的伤亡。理论上,战场上每增加一个人体模型都能使一名士兵的生存几率提高40%。使用人体模型的另一个战术目的是扰乱敌军的兵力部署,让他们把部队分散到错误的地点。这些诱饵部队可以吸引敌军几个小时到几天的注意力,为己方赢得调整部署、转移阵地的宝贵时间。所以,俄乌两军都大量使用人体模型,一个著名的成功案例是在2022年哈尔科夫战役期间,乌军部署了大量人体模型,以迷惑迎面而来的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当俄军攻击人体模型“防守”的战壕和据点时遭到乌军的伏击而蒙受损失。多亏这种机智战术,乌军在多次以寡击众并取得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克兰制造的M777型155毫米榴弹炮的假模型,细节很是到位。

使用模型诱饵的另一个作用就是用廉价的模型消耗敌军昂贵的弹药,这个交换非常划算。例如,美国M777型155毫米榴弹炮的单价高达380万美元,而一个假模型的造价只需几千美元,那是相当便宜,但却可以引诱俄军造价3万美元的“柳叶刀”无人机,或者价值3.5万美元的“克拉斯诺波尔”精确制导炮弹!俄军也会用相似的手段回敬乌军,比如使用诱饵气球,每个汽球都带有三角形金属片,用于模拟导弹或无人机的雷达反射信号,从而诱骗乌军浪费价值不菲的防空弹药。

精益求精

在二战时期,细节粗糙的充气模型就可以骗过侦察机的航拍,然而,现代战争的侦察手段已经高度先进,只能从远距离迷惑目视或可见光侦察的简单诱饵已经很难发挥欺骗效果,特别是在俄乌战场上,双方甚至会使用配备高清摄像头的小型无人机进行贴脸识别,甚至还会搭载热成像仪在夜间进行侦察,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制作更加逼真的模型优势,在充气模型之外,运用木材、金属等材料的高质量模型诱饵也纷纷亮相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架苏-25攻击机的假目标模型,如果不观察进气道,很难辨别真伪。

在乌克兰的工厂里,制造和设计诱饵的工人们并不一味追求生产数量。对他们来说,诱饵的诱骗效率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吸引敌人进行攻击,意味着产品质量不合格,生产者就得改进设计,使其更加逼真。所以,现代战场诱饵的细节越来越丰富,比如会旋转的天线,甚至还有电磁信号发射器。制作精良的诱饵可以模拟真实装备的多光谱特征,包括红外、电磁、视觉甚至声学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军在假人身上插上蜡烛,模拟人体的红外信号,从而诱骗带有热成像仪的乌军无人机。

有些诱饵还装有加热元件,以便欺骗装有热成像仪的FPV无人机。比如俄军在人体模型中插上蜡烛,诱骗乌克兰人浪费他们装有热成像仪的FPV 无人机,乌克兰FPV飞手承认俄罗斯人的伎俩非常高明,曾经害他们上当。

逆向思维

从诱骗效果考虑,战场模型诱饵自然是越逼真越好,但俄军有时会反其道而行,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玩法:建造一个假阵地,并配备整套假目标,从人员、车辆,到环境布景都是假的,而且这些布置根本和“逼真”二字不沾边,简直假到令人发指。

网上一则视频展示了他们“精心”建造的一个假油料补给阵地,有假人模型进行加油,而车内的“驾驶员”甚至还在享用品客薯片,还有一个“修理工”在修理油泵。在环境痕迹方面,俄军布置了伪装网、晾晒的衣物、一个移动厕所,里面还有个“人”在蹲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军在假阵地上布置的假人,制作相当粗糙,但却模拟了吃薯片的细节(右)。

这些模型假得夸张,乌克兰人不会浪费任何资源来攻击它们。那俄军这么做意义何在?他们当然有自己的算计:在现代战场上,得益于无人机的侦察,双方都可以获得战场实时情报,甚至可以做到预判对方部队的动向。所以,聚集超过20 人的排级单位是非常危险的,突袭战很难成功。俄军布置这些假模型就是为了干扰乌军的情报收集和敌情判断,进而麻痹乌军。这种假阵地可能会存在几天甚至一周以上,当乌军印懈怠而疏于对该阵地的侦察后,就会假戏真做,在假阵地的方向集结部队,发起突袭。有时,俄军还会在假阵地的壕沟和营地内布设诡雷,诱杀清理战场的乌军。

明辨真假

既然大量模型诱饵出现在战场上,那么如何辨别真假目标就成为俄乌双方的必修课。在很多时候,逼真的诱饵模型往往只有在被摧毁后才会暴露,但大多数诱饵模型可以通过某些蛛丝马迹加以识破。比如在俄军无人机拍摄的一段视频中,一些乌克兰“火炮”呈现出不自然的绿色,而且附近没有人员活动,因此可以判定为假炮。在另一则视频中,俄军成功摧毁了一台自行火炮,但是并没有观察到二次爆炸,而且漫天乱飞的木板碎片说明他们摧毁的其实是一个假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溅的木板碎片表明这次攻击的是一个假目标。

工人们可以把诱饵模型的外观制作得非常逼真,但是所有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很难模拟真实装备的重量,而且也没有必要那样做,毕竟便于移动也是诱饵模型的一个优势,比如用木头和铁管制作的M777模型仅有400千克,是真货的十分之一,而用木头和纸板制作的假坦克相比真坦克更是轻得多。但是,如果不加以注意,重量感的缺失却可能成为诱饵的命门。比如一辆假坦克或假车辆附近,没有留下履带痕迹或车辙印,无人机飞手只要仔细观察周围地面,就能发现破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辆坦克周围没有发现履带痕迹,难道它是飞到这里的?其实这是一个模型诱饵。

克服这一弊端的办法就是精心选择诱饵的摆放位置。根据乌克兰人的说法,将诱饵置于真实装备曾经部署过的位置非常有效。网上流传这样一则视频,一名乌军查看阵地上一具被炸碎的火炮诱饵,它被放置在一处真正的火炮阵地上,周围堆放了空弹壳,还精心覆盖了伪装网,真实的环境布设使得这个木头模型看起来无懈可击。当然,类似的把戏俄军也会经常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军用纸板糊成的“豹2”坦克模型。

总之,俄乌战场上的现实案例告诉我们,“兵者,诡道”这条古老的用兵哲理并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过时,相反使用诱饵欺骗的战术在现代战场上依然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