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9年,苏州工业园区一期工程刚完工,就迎来了一次危机。

这个由新加坡主导建设、耗资巨大的项目,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门面。但开园后,却没有多少企业入驻。

新加坡人有些心急,连李光耀也很焦虑,甚至公开表达了对园区的不满。最终,他们要求股份调整。股份调整只是委婉的说法。大家心里都明白:

其实是大股东要撤资。

没办法,苏州人咬牙拿出真金白银,连本带息还给了新加坡人。新加坡在园区的股权,从65%降到了35%。

当时国内的经济正在紧缩,银行也没钱。园区接下来的建设从哪里筹钱,是要命的问题。

这个时候,中央政府站了出来,以国家信用给苏州工业园区背书,从国家开发银行那里获取贷款。金鸡湖的环境治理,园区的基建,因此才能顺利进行。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很少有人知道,那就是苏州人民很顾大局。很多农民在没有拿到补偿款的情况下,就允许政府先动迁,后打款,大大缓解了园区的支付压力。

就在新加坡撤资的第二年,园区就开始盈利;三年之后,此前所有的亏损已经全部收回。更不用说园区的地价和房价的增值收益了。

不知道新加坡人有没有后悔,到了2004年,苏州的GDP总量跃居全国第四,苏州人算了一下,园区经济总量达到了开发之初苏州全市的水平:

他们再造了一个新苏州。

1

2009年9月,苏州的土地价格震惊了地产行业。

刚进入苏州的绿城,一出手就在双湖以 61 亿连续拿下了两块地,其中一块楼面价超过4.5万/平米,在汤臣一品只卖六万多的时候,这块地是名副其实的:

全国地王。

这两块地,就是后来的御园和桃花源项目。

它们汇集了绿城在豪宅上的所有理念和技术积累。御园是法式风格,项目里有11栋平层官邸,严格按照欧洲新古典主义的规律范式,几乎一比一把法兰西的宫廷搬到了苏州;

桃花源更是几乎是纯手工打造。绿城请了“香山帮”的大师们出山,再造了苏州园林。两层楼的中式园子,每平方米的造价超过800米的摩天大楼。

御园和桃花源的售价,因此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但更让人吃惊的是,项目每次推出来,就马上被苏州的企业家们买光了,就连隔壁的上海,购买力也要退避三舍。

大家知道江浙藏富于民,但没想到:

苏州人这么有钱。

要知道那是2009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作为以外贸立足的工业城市,苏州不可能不受影响。

事实上,金融危机一开始,苏州的人口就大降20%,工业总产值、利税、利润、收入等重要指标,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苏州人也很慌,他们一边拿出8亿元,为园区的企业减税、补贴;一边用各种方式和跨国公司沟通,说服他们把更多生产线搬到苏州。

但这些动作,终究只是例行动作。

苏州能平安度过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未雨绸缪了。

2

2005 年,苏州工业园区的领导到新加坡访问,无意中听说了一件事,新加坡自己的纬壹科技城里:

正在大力养小白鼠。

养小白鼠,是为了发展医药产业。苏州的领导恍然大悟,原来工业园区不仅可以招商,还可以主动出手,培育产业呀。

回去后不久,苏州园区自己的创投企业——中新创投的董事长林向红接到了指令,给园区搞一个生物科技园出来。

这么重大的项目,交给一家企业来牵头,领导也是没办法。而且,还要从当时上海张江嘴里抢饭吃,更是难上加难。那些医药巨头们,怎么会放弃上海?

苏州人只能走另一条路。

两年后,苏州生物科技园BioBAY开园了,一下子就有十家生物科技公司入驻,而且都是小有名气的创业企业。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

都拿到了苏州的天使投资。

在大家还拿着补贴招商的时候,苏州人就已经在做风险投资了。现在大家都表扬合肥是风投之城,实际上苏州几十年前就在玩了。苏州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市场化运作的人民币母基金,规模有10亿人民币。

其他城市在造高楼的时候,园区用10亿:

投资了很多不起眼的小公司。

从2005年开始,苏州用同样的思路,发展了半导体、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很多国内外的科学家和创业者拿到了苏州的天使投资,把科研成果变成产品。

从那时开始,这座城市就不只是一个工业城市了,不是只会组装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他们的眼里是星辰大海。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注意到了苏州,开始把技术含量更高的部门放到苏州。2009年,巨大的摩天轮在金鸡湖畔竖起来了,到了年底,苏州人算了下,外资投资到账了82亿美元,比2008年还增长了1%。

一场金融危机下来,苏州不仅毫发无伤,还获得了新生。

3

2024年3月,开年第一次土地拍卖,绿城以总价8.28亿,拿下了苏州狮山板块的Z03号地块,楼面价来算,刷新了狮山板块的地王;

两周后,绿城又以超过30亿元的价格,拿下了双湖地块,楼面价6.5万元/平方米,不仅是苏州地王,也是整个江浙的地王。甚至在大本营杭州,绿城都没拿过这么贵的地。

绿城拿下的第二块地,正在御园对面,还在熟悉的地方,还是熟悉的地王:

十五年,恍惚是一场梦。

众所周知,在苏州拿下全国地王的几年之后,绿城就陷入财务危机,一度走到悬崖边。最难的时候,甚至连御园和桃花源都要拱手让给别人。

但现在,经过一路的颠沛流离。他们又杀回来了。他们不仅从房地产危机中生存下来,还一路逆袭,现在它们是中国第四大开发商。

这次苏州的两个地块,绿城都安排了自家的顶级产品线,双湖是玫瑰园,绿城最经典的低密产品之一;面积更小的狮山地块,引入的是“庐”系,名为逸庐。绿城内部,两个项目合称为:

东园西庐。

玫瑰园依然沿袭了十五年前御园的法式建筑,绿城会在其中还原凡尔赛宫的屋顶,也会把八幅法国名画里的花园,复现到玫瑰园;逸庐的底色则是东方古典美学,从建筑到园林,都是苏州传统的手法。

眼下的苏州市场,很久没有惊艳的低密项目了。而两个项目都是低密产品,供应量都不大,价格肯定不会便宜。

4

我问绿城的朋友,在房地产这么不景气的时候,你们怎么敢拿这么贵的地,造价格这么贵的房子?

他们的回答是,你去看看这几年苏州上市的企业吧:

尤其是科创板。

2019年4月23日,孟晚舟被加拿大扣留几个月后,一家名为哈勃科技的公司低调成立了,它背后的母公司正是:

华为。

成立没几天,哈勃就花了7200万元认购了半导体公司思瑞浦的股份。思瑞浦是一家苏州的小芯片厂,常年亏损,生存困难,大家都不理解华为的这笔投资。

还不到一个月,2019年5月16日,美国对华为的首次制裁就来了。大家这才明白,华为是要扶植国产供应链。

果然,思瑞浦很快成了华为5G基站信号链芯片的核心供应商,第二年,思瑞浦的收入就起飞了,有了7000多万净利润。

思瑞浦之后,华为陆续投资了十几家公司,大多数是芯片公司。在华为的投资版图里,出现频率最多的城市是:

苏州。

苏州灿勤科技、苏州长光华芯、苏州纳芯微……苏州默默扶植了20年的半导体产业,终于迎来了爆发时刻。

不得不承认,华为的眼光很毒辣,哪些企业手里有真家伙,哪些企业是顶着技术名义圈钱的,他们一清二楚。被华为看上的企业,基本上一个个排队上市,成了明星企业。

以思瑞浦为例,上市时市值已经160多以,华为的投资回报近百倍。

如果不是美国制裁,不是华为支持,这些企业不会这么快曝光在大众的视野里。但大家只看到如今的锦绣前程,没看到苏州孵化它们的艰难。

比如同样拿到华为投资的纳芯微,2013年三个理工男是背着书包找到苏州工业园区的。当时,芯片还是个冷门行业,园区不仅减免了房租,还给了风险投资,一路把他们扶持成一家最高市值超200亿的公司。

2021年3月,雷军在公开宣布小米的造车计划后,扭头就参与了好几家苏州芯片公司的融资。现在它们的产品,已经出现在现在最火的小米SU7上了。

这样的冠军企业,苏州还有很多,苏州工业园区有超过60家上市公司,超过20家是在科创板上市,数量都是全国前列,而且大多是半导体企业。

这些公司做的都是硬科技,他们从来不追求风口,名气不大,做的大多做的是B端生意,产品并不为大众熟知,但技术含量过硬。园区也因此被称为:

中国最硬的“一平方公里”。

也就是这几年,硬科技成为资本市场最热门的板块,很多创业者因此身价暴涨。

这种暴富的方式,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绿城的玫瑰园和逸庐,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5

绿城和苏州,时隔十五年,终于顶峰再见了。

过去的十五年,无论是城市,还是公司,都经历了大浪淘沙。

苏州在2021年登顶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但也一直因为外企的外迁而被唱衰;绿城的命运更加跌宕起伏,但无论多难,他们都没有出现烂尾楼,也没有产品降标过。

绿城内部最看重的荣誉有两个,一个是“房地产产品力优秀企业”榜单,他们已经连续五年第一,另一个是“中国城市居民居住满意度”调查:

绿城已经连续领先了14年。

他们的口碑和公信力,因此从没有断档过。

苏州也是这样。虽然总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苏州人知道:

通往天堂的金钥匙,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加坡人的撤资,两次金融危机,都被苏州人顺利化解。说话温柔的苏州人,似乎最擅长打逆风局。

时间拉回到1992年,李光耀本来是想把工业园区放在浦东的,到苏州只是临时添加的行程,时间只有半天。

当时的苏州市长章新胜,蹭上了接送李光耀的那辆加长奔驰,利用从饭店到火车站路上20多分钟的时间,试图说服李光耀。

李光耀没有想到,章新胜可以用流利的英语交谈;更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市长,竟然对新加坡外汇储备了如指掌,每一句话都说在了他的心坎上。

从那一刻开始,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向苏州倾斜了。

珍爱包叔,顺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