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去定义成渝铁路呢?它是压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民国一个著名的烂尾工程,是一道刻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疤痕,是一座四川人民血泪的纪念碑,也是新中国诞生后的一声初啼。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李白

01
一条铁路扳倒一个王朝

1903年,新任四川总督锡良在离京赴任途中,上奏提出修筑川汉铁路。

奏折中写道:

四川天府奧区,物产殷富,只以艰于转运,百货不能畅通。外人久已垂涎,群思揽办;中人亦多假名集股,而暗勾外人,计取强求,百般纷扰。

奏折的主旨很明确。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却一直受制于交通问题出入不便。即使是川内,也因为地形复杂多变,导致各城市之间经济交流,往往以水路为主。建立便捷的路上交通,修建一条铁路,既是川内民众夙愿,从情势上来看,也是迫在眉睫。

从甲午战争起,列强已经在中国掠夺了长达19000余里铁路路权,对于四川的富饶自然也不会放过,多个国家都曾有过染指四川铁路的意图。英国在四川境内勘测路线时,就曾遭到当地民众抗争,因此,自修铁路这件事,呼声越来越高。

1904年1月,官办川汉铁路公司成立,驻地成都,预计路线是到汉口。当时恐怕谁也没有料到,仅仅从成都通往重庆的这段铁轨,就铺设了半个世纪。

川汉铁路修建的必要性无需再提,工程之艰巨在当时也人人皆知。但在列强环伺的情况下,锡良认为先行设立公司很有必要。

因此,川汉铁路公司的成立,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在成立之后,才开始着手思考一个大问题:钱从哪儿来呢?

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多少银两,最初估算是在5000万两左右,积弱的清廷肯定是拿不出来这么多钱的。

最后的办法,只能是集股。1905年1月,《川汉铁路总公司集股章程》规定了股款的四种来源:认购之股、抽租之股、官本之股和公利之股。并且做出了两个承诺:一是不借外债,也就是不接受洋人入股,避免路权旁落。一是专款专用,主要为了打消民众出资后,项目半途而废的顾虑。

可以说,川汉铁路项目设立之初,是带有一定理想主义的,但完全低估了现实的难度。

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甚至部分人乐观地估计,6800万川民只要齐心协力踊跃入股,就一定可以筹集。而现实是,在全力向四川富绅们宣传之后,也只募来300余万两。

锡良最终采取的办法是强行抽租。一开始只向大户下手,每年收租在10石以上的,一律抽取3%入股。够50两的就领取股票,不够的就领取收单,凑够50两再换成股票。

采取这个办法,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抽租对象越来越广,抽租时间也越来越长,逐渐成为了一种针对川内所有人的变相税负。

同时,抽租之股也成了川汉铁路公司的主要股款,四川民众相当于公司实际上的大股东。为了平息租股缴纳者的意见,1907年,官办川汉铁路公司只能转为商办。

这也让川内民众的实际利益,牢牢绑定在了川汉铁路上。

如果说资金是一直横亘在川汉铁路上的大山,那「争论从哪里开始修起」,更是在这座大山上,加了两捧土。

在经过实地勘测后,川汉铁路总共分为了三段,分别是宜昌到万县,也就是现在重庆万州一带的宜万段、万县到重庆的万渝段以及重庆到成都的成渝段。

以1907年川汉铁路公司的现金流,同时开工是天方夜谭,只能选取一段。

当时负责勘测工作的工程师胡栋朝,提出的意见比较中肯。

他认为,如果按照工程难度来排序,宜万段大于万渝段大于成渝段。如果按照创收来讲,成都、重庆商贸繁荣,路程最短,中间郡县、乡村又最稠密,修一段就能创造一段经济价值,可以为后续工程募集更多资本。所以先修成渝段,显然是最科学的。

然而,虽然川汉铁路公司已经不是官办,四川老百姓才是实际大股东,但这些股东从来没有获得过真正的决策权,公司主要还是由清朝的官员把持。

出于政治,而非现实与专业考虑,清廷最终选择了先修最困难的宜万段。

等到1908年正式开始动工,距离1904公司成立,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时间,抽租都已经抽了三年了。

那在这个期间,川汉铁路公司的账户上是一直有大量现银的。这些现银于是被拿来进行了一些投资活动,期许产生的收益形成「公利之股」。锡良当初承诺的「专款专用」,打一开始,就成了一纸空文。

很多文章会提到,这些投资导致的亏损,是压垮川汉铁路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以1910年全球橡胶泡沫,引发上海股灾,导致川汉铁路公司上海管款员施典章炒股失败最为有名。

但我这里提供《保路风潮:辛亥革命在四川》一书中的说法,以供大家辩证去看。

书中提到,因为开工拖了太久,且资金始终不够,川汉铁路公司为了筹集公利之股采取投资行为,其实无可厚非。

而且从数据上看,这些投资行为虽然一共产生了约300万两的亏损,但也有差不多300多万两的进项,因此两相抵消,基本持平。

考虑到2010年宜万铁路通车,真正意义上的「川汉铁路」建成,已经是一百年后的事情,以川汉铁路修建的难度,这个工程在清末上马,恐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直到1911年统计,川汉铁路股款的总额是1198万多两,其中从民间征收的租股就占了77.5%,是绝对的大头。

但在勘测过后,光是最容易的成渝段,预计花费就是3000万两。显而易见,川路所需花费,远超四川百姓承受范围。说到底,还是清廷无能。

1911年,清廷又强行将川汉铁路收为国有,并随即向英美德法四国进行借款,川汉铁路不借外债、不募洋股的初衷也宣告破产。

这一行为可谓是对四川人民的终极背刺。精神上,让四川人民的爱国主义付诸东流。利益上,让缴纳了多年租股灰飞烟灭。

这就是为何四川民众的反抗尤为激烈。清廷对四川民众的背刺,最终酿成「保路运动」爆发,间接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大清坟头上每一捧土,都是自己亲手挖的。

02
民国第一烂尾工程

1914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本借款的外国公司将资本撤回用于打仗,川汉铁路项目被无限期搁置。加之那时候川省内也是兵荒马乱,四川铁路的议题曾被多次提起,最后又不了了之,一拖就拖了20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原本在华北地区做生意的实业家胡光麃,选择回到家乡重庆,致力于西南地区的实业建设。

这次归乡,胡光麃还携带了一份花费了数年调研所制定的报告——《西南建设计划》,交给了当时主政四川的刘湘。

计划中提出,「以建设西区为表,以准备后方为里」 ,并且将修建成渝铁路,作为「首要之图」。

胡光麃之所以要筹建成渝铁路,主要来自于他对于侵华日军的清醒认知。用他自己话说就是「鉴于当时日本军阀侵华野心,终将祸及全国」,很早就看出日本绝不会满足于东北,而是有侵吞整个中国的企图。

因此,为了给长期抗战做准备,就需要加紧对西南大后方的开发,发展四川交通,势在必行。

其次,从发展经济与工业的角度来看,修筑成渝铁路也很有必要。

在当时,西南地区的土产,如桐油、猪鬃、茶叶、生丝等等,在贸易出口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许多县城的货物,要运到重庆汇集,陆路不仅险峻,且只能用人力和牲口挑运,效率很低。

另外,因为工业薄弱,川省只能出口这些原料换取工业品,利权大量外溢。在实业救国的思潮下,想要发展四川工业,联通成渝,就能惠及各县。所以建设西南,将成渝铁路视作首要之图,并不夸张。

国民政府势力介入四川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先是否决了前期草案,紧接着将原本作为独立工程的成渝铁路,交由1936年成立的川黔铁路公司进行管理。

为了成渝铁路工程顺利进行,川黔铁路又进行了一轮前期准备工作。资金方面,先是在国内筹集了法币2000万,又和法国银团商议,借款3450万,一共5450万,作为修筑铁路的费用。

不过这3450万的借款并不轻松。为了不让法国插手经营权,只是做生意,中方将借款利率提高到7厘(一般3-6厘)。并且这3450万借款中,有2750万是材料与运费。成渝铁路所需要的枕木和钢轨,除了一部分国产之外,其余都要在法国采购。

但是,因为效率低下,资金和材料一直没完全到位过。于是工期一拖再拖,从原定1936年年底动工,到1937年1月才开始招标,3月才正式动工。施工进度也异常缓慢,到6月底,和原本制定的目标相差也很远。加之前期为修铁路征地时,发生的贪腐现象,让川内民众非常不满。

之后的「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又成了成渝铁路曲折命运的转折点。战争让材料运输和筹集资金变得更加困难。断断续续又修了一段时间以后,到了1941年,因为款料来源完全断绝,成渝铁路再一次陷入停工当中。

到抗战胜利,1945年复工,情况已经大为不同,通货膨胀严重,经济混乱,物价飞涨。经常是折算当时物价,成渝铁路前一个月预算还是3000亿,过俩月就涨到了6000亿,无以为继。

到了1949年解放,成渝铁路算下来共耗资法币1.49万亿元、金圆券24.44万亿元、银元25.5万元,并且仅完成了工程的14%,一根枕木、一寸钢轨未铺。

就像后来《四唱成渝铁路》所唱:「四十年来说修路,派款又拉夫,刮尽了人民的血和汗。成渝路不是成渝路,是反动政府的摇钱树,人民的愿望如流水,成渝路变成了人民的血泪仇。」

03
基建狂魔初露峥嵘

解放战争期间,早在刘邓大军进入西南之前,邓小平就说「到了四川,一定要把成渝铁路修好」。战争胜利后,西南局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修建成渝铁路,「要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不但可以恢复经济,而且可以争取人心,稳定人心。」

这一决定得到中央支持后,在当时经济还很艰难的情况下,就先拨了2亿斤大米作为修路的经费。从1950年6月15日动工,到1952年7月1日建成通车,只花了两年时间。

基建狂魔的属性,从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刻,就开始展露头角了。

那么,四十年都没有建成的成渝铁路,是如何在短短两年里,就修筑成功的呢?

总结一下清朝与民国四十年不成,其实无非三个原因:

第一,政策朝令夕改,执行不到位,导致效率低下。如清朝不相信专家建议,从哪儿修都要争吵一番。民国与外资商议的合同,也是前前后后多次修改。往往都是提案确立了,动工都要拖个三五载。

第二,资金和材料不到位。清朝和民国都选择了跟外国合作,向外资借债。铺铁轨最重要的枕木和钢轨,也都是进口。所以遭遇战争,资金、材料来源断绝,就被迫停工。

第三,当地百姓对工程缺乏信心。人们一直希望有一条铁路,但清朝的抽租、民国的征地,以及工期进度的缓慢,都让当地居民不仅没有成为建设铁路的助力,还成了阻碍。

而新中国要修建这条铁路,面对的问题同样艰巨。资金、材料自不必说,国家还很贫穷,工业也很薄弱。就环境来说呢,虽然西南已经解放,但国民党还遗留了不少特务、匪患,这给修筑工作就带来很大麻烦。并且国民党在败退时,对各地交通进行了严重破坏,这都给成渝铁路工程增加了难度。

另外,50年抗美援朝开始,资源、人手向战场倾斜,让施工愈发困难。

西南局在制定成渝铁路的计划时,提出了「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的方针,这其实就是能在两年修好的重要原因。进一步讲,其实是得益于强大的动员能力。

首先,在成渝铁路开工后,在秩序还未完全恢复时,先调派了三万军工展开作业。这样一来,既节约了经费,还顺带进行了剿匪工作。随后,又开始动员失业工人加入。解放初期四川失业人数众多,让他们加入到修建铁路的工程中,也是变相创造就业。

就这样在军民合作的模式下,当地群众对工程的信心越来越强。等到抗美援朝,军队不得不奔赴朝鲜时,指挥部在短短3个月内,就动员到10万左右的民工来接替劳动力,修筑主力一下从军工变成了民工。

人力问题得以解决,接下来就是材料。当时我国因为被西方封锁,所以也没法从国外购买钢轨和枕木。这两样材料,同样是通过强大的动员能力完成的。

钢轨方面,7000吨钢坯,都是由东北的鞍山钢铁公司出产,先通过海运到上海,上海运往武汉,再由水路运到重庆大渡口的101钢厂进行加工轧制,可谓是全国上下通力合作。

枕木方面呢,则是就地取材。一开始是通过商人向群众收购枕木,结果效果不佳,离需求还有很大距离。之后改为发动群众采伐枕木,得到了极大的支持。甚至有人将自己留作棺材的「寿木」砍掉,贡献给了成渝铁路。

也就是在这样的军民合作、全国协调、群众支持下,成渝铁路得以在2年时间完成。而此时离锡良上奏清廷修建川汉,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

当然,作为解放后西南的第一个大工程,成渝铁路可以说是边学习边修建,因此不可能是完美的。但不能否认,这条铁路改变了川内交通格局,以及对新中国的重要性。就如新中国首任铁道部长腾代远所言:渝端东接长江航运,南连川黔公路及綦江铁路,对西南重工业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支援。蓉端北衔川陕公路,西通康藏边疆,且与继续兴建的宝成铁路及成昆铁路构成铁路网,不仅使沿线物产糖、盐、煤、铁、粮食、桐油、药材等得到宽广的销路,并且在政治、经济及国防上,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并且正是在成渝铁路的工程上,我国获得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宝贵经验,得以在之后的铁路建设中,推进更快。

04
东大路的未来

那么,为什么连接成渝如此重要,以至于无数人为了一条铁路,前仆后继五十年呢?

其实从成渝铁路兴建后的结果就能略窥一二。

说白了,「要想富,先修路」是个自古不变的道理。当两座文化同源的城市,成为地方的两极,用交通把两者连接起来,产生的经济价值其实是不言自明的。

成渝铁路之前,陆路主要依靠明清时形成的「东大路」,单程需要差不多12天。四川虽然人口不少,但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往来这条大路上的货物,除了传统农作物外,就有烧酒、蔗糖、盐、棉麻等等高价值的货物。

成渝铁路之后,路程时间被缩短到了13个小时。新的交通网络,不仅让大型设备得以运入四川,还让川渝地区大量的煤,能更便捷地达到成都,使成都的工业迅猛增长。重庆的工业也开始复苏,钢铁和棉纺织产业都得到快速发展。而沿线地区的城市,也因此建立了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工厂,形成了一条川渝工业走廊,为后来的三线建设,打下了一个基础。

更不用说物资交流,促进经济,加强外界联系和国防能力。

而今天呢?

成都和重庆的强项,已经变成了电子工业、汽车业、装备制造业等等。现今全球60%的平板电脑、50%的笔记本电脑、10%的智能手机都来自成渝地区,然后乘坐成渝中欧班列,运往各国。

再从重庆到成都,乘坐城际列车,只需要一个小时。

更快的交通,是因为两座城市当下的产业,比过去需要更密切的交往,才能做到优势互补,继而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比如成渝两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就催生了遂宁市的印制电路板产业。

所以说,历史总在不同时期赋予不一样的使命。除了高科技与制造业之外,四川与重庆的传统优势产业,比如矿业、酒类,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业等等,在双城经济圈的加持下,一样朝着一个更高质量的发展走去。

交通所折射的,其实就是百年来,川渝地区的变化。

如今,成渝铁路经过多次扩能改造,依然还在运营当中。

如何去定义这条铁路呢?它是压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民国一个著名的烂尾工程,是一道刻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疤痕,是一座四川人民血泪的纪念碑,也是新中国诞生后的一声初啼。

或许有一天 ,它终会消失。但它所开启的川渝经济列车,还会持续地,轰鸣着奔向远方。

参考资料:

《保路风潮:辛亥革命在四川》-鲜于浩

胡栋朝与川汉铁路-罗湘君

成渝铁路:近代中国最坎坷铁路-霍安治

成渝铁路建筑分析-向秀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渝铁路的修筑及其意义-魏大明

新中国成渝铁路建设的历史考察(1950—1952)-刁成林, 田永秀

抗战与成渝铁路建设-田永秀

胡光鹿与成渝铁路的筹建-刘世茂

川汉铁路股款亏蚀问题与四川保路运动的演变-高 龙

1952年纪录片《成渝铁路》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