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朵从苹果上长出、后又送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果菌王”吗?最近,通过分离培养的“果菌王”已有了第一批“后代”。

“果菌王”大名裂褶菌,也常被称为白参,是东南亚一带著名的食用菌。

上回讲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收到从浙江德清寄来的苹果蘑菇后,对其开展了系列研究。分离培养的“果菌王”还和科研人员从青藏高原收集来的白参、“太空白参”,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实验室内进行了菌丝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对比。

欲知详情如何?记者再次联系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赵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分离培养的“果菌王”已有了第一批“后代”

目前收获20斤左右“果菌王2.0”

“相比青藏高原的白参和从太空回来的白参,‘果菌王’的长势并不是很整齐,经历20多天的培养,目前只收获了20斤左右白参。一般白参20天左右就可出菇。”赵琪说,在本次对比实验中,三种白参都选用了阔叶木屑作为栽培基质,前两者为经历多轮选育的品种,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纯野生的“果菌王”。

“如果用开花程度来形容双方长势,青藏高原白参和‘太空白参’已经完全‘绽放’,但‘果菌王’还处于‘花骨朵’的状态,只有部分可采摘。”赵琪说。

对于这批率先“出炉”的“果菌王”后代,赵琪团队打算先给当初慷慨赠送“果菌王”的浙江德清邓女士,寄去一两斤“果菌王”后代尝尝鲜;剩余白参则主要用于团队开展营养成分分析,还有小部分打算留着团队一起品尝。

当初往昆明寄送“果菌王”的德清邓女士告诉记者,上个月下旬,赵老师团队便已联系过她,说等出菇后,便给她寄点“果菌王2.0”作为回馈。如今这么快便有了下文,让她感觉既惊喜又有些感动。

“我一直跟他们说,没关系的,别一直挂在心上,没想到这么点举手之劳,他们竟然一直记着。”邓女士说,对于接下来即将收到的白参,自己已有了些小小的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科研人员从青藏高原收集来的白参

首批“果菌王”后代应该暂不具备苹果味

那么,这批“果菌王2.0”会是什么滋味?

赵老师告诉记者,目前“果菌王”还处于驯化阶段,且栽培基质用的也是常见材料,因此,他估计此次的白参并不会有特别的味道。

而此前被众多“吃货”网友寄予厚望、接种在苹果上的白参,同样也显得有些“娇气”,目前长势欠佳,大多数子实体刚刚“冒芽”。

值得一提的是,白参是为数不多的人工栽培比野生要好吃的食用菌。赵琪说,接下来,团队将通过选基质、设定培养条件等方式,对“果菌王”开展进一步的品种选育。相信通过多轮选育,“果菌王”可以逐渐适应新环境,在产量和口感上,都将有更大提升;同时,这项研究也将为团队的后期育种工作提供更优良、更丰富的种质资源。

“育种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工作,许多品种都要经历多轮选育,才能获得更优良的性状。我们对‘果菌王’品种驯化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赵琪说。

来源:潮视频微博

事件回顾

梅雨后,浙江姑娘晒出一张照片,竟让中科院专家“千里求购”

近段时间,梅雨刚结束,高温天气持续。

浙江湖州德清的小邓姑娘在家里惊奇发现,一只忘记吃掉的苹果,居然长出大蘑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忘记吃掉的苹果居然长出大蘑菇

小邓姑娘说,整个6月感觉都在下雨,都发霉了,啥啥都快发霉了,这只被遗忘的苹果也发霉了,霉得长蘑菇了。

她告诉橙柿记者,苹果是放在客厅的篮子里,忘记吃了。

6月30日早上,小邓上班前突然发现苹果有点发白,当时以为苹果长毛了,上班来不及扔掉它。

7月2日晚上下班回家,小邓姑娘又想起这只苹果,仔细去看,呀!苹果上居然长了个蘑菇。

家里孩子看了,也觉得蛮神奇。于是家里人决定:先留着吧,观察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当地天气情况

感觉好神奇,她拍了一段视频发在社交账号上,立刻令网友们轰动了!

大家惊叹,从没见过苹果长蘑菇。还有网友说,“感觉这苹果有研究价值。”

7月6日晚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专业人员联系了小邓姑娘,想购买这只长蘑菇的苹果。

小邓姑娘很大方,“这个长蘑菇的苹果在我手里是没用的,做个好事送给专业人士做研究,就寄给他,让苹果蘑菇飞到有用的人员手里吧。”

第二天,这只苹果通过快递发往云南,目前,已到达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实验室。

橙柿互动注意到,水果长蘑菇的事件比较罕见,记者检索到:曾有桃子长出蘑菇的奇特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桃子生长出裂褶菌

橙柿记者将小邓姑娘的苹果照片发给大型真菌专家、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用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浦锦宝。

浦锦宝说,苹果上长出的,是裂褶菌。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见。

水果生长出裂褶菌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裂褶菌主要长在树干上。浦锦宝分析,这个可能是苹果存放的环境中有裂褶菌孢子,也可能是这只苹果原来的枝干带来的,果树树干上常会生长裂褶菌。

浦锦宝分析,这段时间比较闷热,梅雨空气水分含量高,适合裂褶菌的生长条件,就从苹果上长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裂褶菌,又名白参菌

科普资料显示:裂褶菌,又名白参菌。 分布于中国浙江、云南、黑龙江、吉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贵州、西藏、海南等‍多个省份。 春、秋季,生于阔叶树木或倒木、枯枝上,有时也生于针叶树倒腐木上,单生至群生,常在木耳、香菇、银耳段木上生长。 裂褶菌质地柔软细嫩,食味鲜美,且含有特殊香味;其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一种蛋白质含量和质量俱佳的蛋白源。

裂褶菌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护级别为无危(L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裂褶菌一般生于阔叶树木或倒木、枯枝上

小邓姑娘的苹果蘑菇,在网上引发诸多猜想。有网友猜测:这个蘑菇肯定很好吃,那么是平菇味还是苹果味?

收到苹果蘑菇的,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的许容聚博士。

就大家关注的问题,橙柿互动记者采访了许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苹果中长出裂褶菌

橙柿互动:根据初步的分析,是否可以确定为裂褶菌(白参)?

许博士: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白参)是一种全球广泛分布的担子菌,一般是腐生真菌(喜欢长在腐烂的木头上),也有研究称可以侵染植物,感染人体或动物。

裂褶菌属全球大约有11个物种,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2024版可知,中国分布有5种。

白参形态非常容易辨认,所以根据形态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橙柿互动:苹果长蘑菇的奇特现象,是怎样的环境才能形成?

许博士:至于这颗苹果上为什么会长出白参,我们的初步推测是:苹果在自然环境或储存过程中,有白参的孢子落在上面。

由于苹果有伤口,裂褶菌孢子首先侵染苹果的果柄,随后向下逐渐扩散到果核,当温度湿度都适合裂褶菌生长的时候,子实体就可以从苹果顶部长出来。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白参首先侵染了苹果树,然后扩散到苹果果实中。

2016年突尼斯就报道过裂褶菌能够引起苹果木腐病,1970年也有外国学者做过实验,把裂褶菌菌丝接种到苹果上面,且成功长出了子实体。

所以对于白参来说并不罕见,之前也有报道长在桃子上,柿子上和椰子壳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相关实验工具

橙柿互动:苹果长出的蘑菇,是否为食用菌?

大家比较关注:既然是苹果长出的,这种蘑菇从味觉和嗅觉上,是不是会有果香?

许博士:首先白参作为重要的食用菌,有很大的栽培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般来说菌子的口味,确实会受到它生长基质的影响,但更多还是源自蘑菇本身的氨基酸或其他化学物质。

至于网友们关心的是否能种出带有苹果味的白参,除非能确定白参菌丝可以完全靠苹果的果肉生长,否则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橙柿互动:根据发现人提供的情况,苹果长蘑菇是否和梅雨环境有关系?

许博士:是的,蘑菇的生长主要就是和温度,湿度有关。

橙柿互动:这次的现象是否有研究价值?

许博士:首先白参作为重要的食用菌有很大的栽培价值和经济价值,该菌株仅靠很少的基质就能长得如此强壮,可以为日后的白参菌种选育提供参考。

其次如果白参菌丝真的侵染了苹果的菌肉或者树木本体,那么有必要警惕白参可能会对苹果种植产生影响。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 程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