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沟村委
平顺县整体处在太行山腹地,山连山,沟套沟,山高沟深,老百姓居住比较分散,自然形成了很多村庄,因此大多数行政村都是由多个自然村庄组成。比如七子沟村,就管辖着四十多个的自然村庄,赫然一个大村。
其实七子沟村原来并没有这么大,2020年的时候,谷峦铺和黄崖沟两个村撤销,整体并入了七子沟。谷峦铺村原有18个自然村,黄崖沟原有6个自然村,加上原七子沟原有的18个,管辖自然村一下子就猛增为42个。
七子沟村管辖自然村庄多,占地面积也很大,按户籍登记应该有211户,556人,但历经多年多次移民以及后来学校撤销、扶贫搬迁等影响,实际人口却不是很多,许多原来的自然庄已经没有人烟,成了空庄空村。尽管风景秀丽,无奈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寻访七子沟村的前两篇文章已经详细说过谷恋铺和黄崖沟,本篇则重点叙述原七子沟村所辖范围内的风景、故事和人物。
七子沟村公交站台
从东寺头乡政府所在地到七子沟村有一条乡村公路,水泥硬化路面,路基足够宽,两辆小汽车交会可以轻松错开,路况总体说来还是不错的。
今年第一次到七子沟村寻访谷峦铺就是走的这条传统的路,不过返回的时候是从谷峦铺到羊老岩村,走天脊山旅游区到寺头的旅游公路,路况就更好了。当然,这也可以是去七子沟村的一条道路,不过较远一些。
第二次去七子沟村寻访黄崖沟和七子沟,听从同行吕广平老师的意见,不走寻常路,独享别样景。吕老师就是七子沟村门楼岭自然庄人,对于全村自然庄的分布以及道路相连状况捻熟于心,听他的没错。
从东寺头村向南一溜上山,攀到山岭上高处,从一个小垭口拐进七子沟的地盘,在山林里一条乡间小路上盘旋而下,直到七子沟村委办公的地方。此一路经门楼岭、大岭沟、上凹、禁坡凹、凹口、后庄、当庄、河岸上等山庄,差不多串起了半数的七子沟自然村。
路窄弯急坡陡林深,前行的每一步都很惊心,而惊心的却不是路况,而是风景独特幽美。深入七子沟腹地,深切体验七子沟的美丽与寂寞,这种经历除却天时地利人和,绝非轻易可得。
七子沟村貌
七子沟村有个小特点是在原有的18个自然庄里并没有一个自然庄名叫七子沟庄。该村整体被叫为七子沟村是缘于这条河沟名叫七子沟,而河沟以七子为名又缘于山沟东侧上部有一个苍龙洞。
相传唐贞观年间,朝内各派势力争斗激烈,相互残杀。太宗李世民第七子李恽为逃避政治斗争,来到苍龙洞中避难。返回朝中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苍龙洞下的河沟改名七子沟,苍龙洞周边的十八个自然庄合起来名为七子沟村。
苍龙洞整体坐东朝西,站在洞外看山洞,从左向右至少有三个大的独立洞口,左边的洞口处有小型仿古建筑苍龙庙。留苍龙庙应该历史悠久,奈何留存下来的历史证据不多。
现存最早的石碑为明万历年间立的重修碑,其后清乾隆、嘉庆年间均有重修,皆言创修不可考。村人传说唐时寺院至少有一进三院,看到洞口平地规模以及关于七子的传说,也不无可能。
七子沟苍龙洞外貌
苍龙洞所处位置正是一个山凹弯处,之上数十米便是山顶,若是大雨来临,山水皆汇于凹中间而下,随带着山石泥沙一同倾泻,洞外建筑遭殃应该不是一次两次。至今,中间的洞口仍被淤泥所堵塞,不知道内里情况如何。
右边的洞最有看头,洞口小不妨碍内里乾坤大。洞内三排19根钟乳石柱,将洞分出了前后两厅。前厅,宽、深均近二十米,高两米有余,钟乳石遍布,像陀螺、像蘑菇、像山、像龙、像虎。转进后厅,比前厅略小,但地上高高低低弯弯曲曲,围成层层梯田,水光潋滟。
传说梯田整整108块对应山西省一百单八县,每年二月初二,进洞看哪一个梯田里没水,预示着对应的那一个县今年要旱。后厅右侧有石鼓一面,脱下脚上的千层底布鞋,敲击石鼓,怦然作响。再右侧有一支洞口被堵死,据说此洞无底,人进去有进无还,是龙王通向天河的隧道。
苍龙洞形成于亿万年前,洞内景象光怪陆离,人们难以理解,就把这种杰作与能上天入地的“龙”联系了起来。有了唐太宗第七子李恽的加持,又与人间的“真龙”皇帝发生了关系,满足了人间百姓的全部希冀与诉求。
七子沟苍龙洞内景一角
在关于七子沟第一文章中曾说卖个关子,“七子沟”本身就与“龙”有关。“七子”为皇帝的儿子,在民间一直是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的儿子那就是“龙子龙孙”。“七子沟”不就是本身带龙了吗?
农历二月初二,最初是七子沟村老百姓自发祭祀苍龙和“七子”时间,后来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庙会,近些年村委因势利导发展成为“美丽乡村苍龙洞文化旅游节”。
借苍龙洞的名气,推而广之,挖掘七子沟深厚的历史,开发出七子沟的美丽风景,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提高村民的收入,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明嘉靖年间,陈卿起兵在七子沟“马武寨”,后来被乡音传成了“蚂虎寨”。起兵失败之际在一个山凹埋藏金银,留下地名“金坡凹”,如今写成了“禁坡凹”,为了金山银山,育林护林,“禁坡”也恰如其分。
七子沟村移民小区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八路军抗日来到这里,和老百姓亲如一家的故事,至今流传。后庄的几间房子,石志本将军曾在这里住过多时,村上老人们还言之凿凿。
太行山里没有一点污染的蓝天白云阳光空气,造就了村民淳朴实在的性格特点。共产党好的作风更加引导了村上好的村风,因此黄崖沟全体村民集体获得“山西省道德模范”称号。
在到七子沟村采访之际,从《人民日报》“要闻”上获悉,七子沟又出了一位“道德楷模”。与黄崖沟几十户守护一人不同,这次是一个人无怨无悔坚守四十年守护全体村民健康,他是七子沟的村医王文吉。
王文吉,生于1966年,初中毕业后开始跟着父亲学中医。父亲是村上的赤脚医生,在父亲年迈干不动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接了村医的班,开始了独立守护老百姓的安康。
《人民日报》上的村医王文吉
王文吉深受父亲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尽心尽力的影响,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只要村民有需求,管他什么山路崎岖,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为乡亲们送医送药。
除为患病村民上门出诊外,他还定时入户为村民量血压、血糖,及时排查病情。如果发现较严重的病情,就及时提醒村民去医院治疗。一旦出现急症,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上级医院,由上级医院派救护车来抢救患者。
好家风,好医风,好作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风把王文吉的事迹带到了山外,惊动了国内的各大媒体。
2024年5月上旬,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来到七子沟跟随王文吉出诊、巡诊,伺机采访,写成了文章《为使小病不出村,他守护大山将近四十年》,在各大媒体转载。
2024年7月16日,《人民日报》社派记者马睿姗来七子沟对王文吉的专访文章《山西平顺县七子沟村村医王文吉山间行医四十载》,在该报第七版“要闻”版块载出,对王文吉的四十年坚守作了肯定。
村医王文吉家小院
到七子沟采访,一定得见见王文吉,可惜真没见到。王文吉所在的七子沟小小卫生室关着门,他又到某个自然庄村民家出诊去了。他不在村民家里出诊,就在去出诊的路上,想见他一面,那总得瞅他有空的时候。
找不到人,就去看看王文吉医生的家吧。吕广平老师肯定地说:他肯定不在家。用两个“肯定”来肯定王文吉医生的忙碌不着家一点没错,他真的不在家,小院子干净整洁,静静无言,家门挂着锁。
王文吉医生的家处在一个名为“后底院”的自然庄,原来有近十户村民在这里居住。脱贫攻坚的时候,老百姓都是贫困户享受政策搬迁到了移民小区,而王医生有固定收入,只能原地不动。
现在这里只住着他一家了,一家也是一个庄。一庄的美景他家独享,一村百姓的安康他独自守护。
七子沟村有山有水,山美水美,村美人美,重在心灵美。
七子沟村貌
道德模范应该广为宣传,让新风传遍大地。借用新华社记者的照片,让大家更多认识了解王文吉。
在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王文吉出诊路上经过一处小路(5月9日 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在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王文吉骑电动车行驶在出诊的路上(5月8日 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在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王文吉(左)在出诊路上向沿途遇到的村民打招呼(5月8日 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在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王文吉(左)为村民看病(5月9日 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在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王文吉在一处田地短暂休息(5月9日 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在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王文吉(左)向村民叮嘱用药(5月9日 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在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卫生室,王文吉(左)为村民测量血压(5月9日 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在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王文吉(右)在一处田地里和村民聊天(5月9日 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在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卫生室,王文吉填写门诊日志(5月9日 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在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王文吉出发前修改乡村医生去向信息(5月9日 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小编微信:jdn0355,欢迎添加,探讨晋东南地区有关问题,或添加关注本公众号投稿邮箱:jdn035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