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渐寒,北方地区已进入农闲季节,但在潞城区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区内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园区内的香菇大棚被厚厚的棉被覆盖着,仿佛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大棚内种植的七河9号和昌利10号两个香菇品种,目前已经进入采摘期,饱满的香菇如撑开的小伞,立在菌棒上,菇农们忙碌地穿梭其中,熟练地采摘、装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长治市潞城区全力抓好香菇、大葱、高粱、中药材、设施蔬菜、旱地西红杮和冬播谷“6+1”特色产业发展,聚力推动农业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用心办好粮食种植补贴、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批普惠性民生实事,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我最开始种植香菇仅有2.5万棒,高峰时制棒5万棒。今年,在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下,我种植的20万棒香菇喜获丰收。”陈树艳一边采摘香菇,一边高兴地说。今年是史回镇宋家庄村香菇种植大户陈树艳第七年种植香菇,也是他实现盈利跨越式增长的第一年。
2023年,潞城区史回镇成立了潞城区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区,运用“联农带农”理念,扩大香菇种植规模。目前,园区内集食用菌种植、菌棒加工、销售于一体,拥有全省唯一的自动化生产线,年制棒能力达到600万棒至800万棒,并解决周边地区富余劳动力就业60余人。“未来,我们会持续发挥好园区的示范引领、人才培育和集体增收作用,辐射带动全区8个乡镇(街道)共同发展,让更多的集体和农户增收。”史回镇二级主任科员秦鹏林说。截至目前,全区建设香菇棚200多个,香菇年产量超过2000吨、产值达1000多万元,带动1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培育的优质菌棒远销韩国,开辟了海外新赛道。
潞城区地处太行西麓,上党盆地东北,属于暖温带气候,这里种植出的“潞城大葱”身量粗长、齐整水嫩、色白质鲜。随着潞城区农业产业化调整及国家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化项目推广,大葱种植逐渐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今年,全区大葱种植面积达1万亩,并衍生出葱酱王、葱须茶等农业深加工产品。同时,还投资建设大葱产业园,全面补齐育苗、加工、销售、体验全产业链条,让“潞城大葱”实现从“特色产业”到“支柱产业”的跨越。
仲冬时节,潞城区成家川街道的农田里一片静谧,刚覆上的地膜整齐划一,冬播的谷种子正等待来年春天的发芽。冬播谷种植技术是一套“秋雨春用、春雨全用”的谷子旱作种植模式。经过3年的试验推广,潞城区冬播谷种植全部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不使用化肥,亩产量稳定在800斤左右,真正让“冬闲田”变成了“增收田”。
走进微子镇西靳村,一座座蔬菜大棚连方成片,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长势喜人。大棚内同时配备了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环境参数传感器、水肥一体化等数字智能化设备,实时掌握蔬菜的生长环境和信息。生长期间,蔬菜所需的水肥、光照、温度、湿度等要素,由智能温控系统经过分析后,提出合理的调整建议。同时,控制气温、调整光照、浇水施肥等工作,都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精准调控,大大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农业物联网管控系统赋能蔬菜种植,让传统农业“靠天吃饭”转变为“靠科技吃饭”。
一直以来,潞城区认真分析各乡镇的地域资源特点,综合研判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走因地制宜发展之路,推动全区特色农业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1.64万亩,种植品种以柴胡、连翘、艾草为主;高粱种植面积2.06万亩,主要用于酿酒、酿醋等深加工;建设香菇棚200多个,香菇年产量超过2000吨;全年新增各类设施棚内面积110余亩;大葱种植面积1万亩;旱地西红柿种植面积2000余亩……多彩农业正孕育着潞城乡村振兴新希望。(记者范珍、通讯员王日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