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金融内战又升级,从我发完《央行手撕投降派》的视频之后,这两周里,故事还在继续,央行已经被逼到要下场抓人了。
昨天监管调查4家江苏南部地区的农商行。
之后又发文,说债券市场涉嫌利益输送,等于说定性是有蛀虫、有老鼠仓。
我脑海中十多年前债市风暴的记忆又涌现出来了,刚工作几年的毕业生几年暴赚几千万,住豪宅开跑车,最终被送进监狱的记忆。
应今日头条《头条深一度》栏目邀请,今天我们聊聊,围绕长期国债的争夺、利益输送,背后到底都是怎么一回事。
债券杠杆
首先作为基础概念,大家需要了解,债券的涨跌和利率高低是相反的,并且期限越长,杠杆就越高。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举例来说,假设现在的长期利率是2%,那么发行30年债券的时候,发行利率必须根据市场。
此时你买到30年的国债,意味着后面30年里的每一年,都会收到2%的利息。
如果一年后,市场利率上涨到了4%,你的30年国债还剩29年,请问你手上的债亏了多少钱呢?
你会发现,每年都少赚2%的利息,少赚29年的2%,这些亏损会全部体现在本金上,此时你的本金就会大幅亏掉约50%。
相反,如果一年后,利率下降到1%,你的30年国债还剩29年,后面29年每年都会多赚1%,多赚的要体现在本金上,你的投资就大涨了百分之二十多。
所以你看,利率涨债券跌,利率降债券涨。并且,债券的期限越长,受利率变化所导致的本金波动就越大,等于期限越长杠杆越高。
趋同性
所以,当机构卖出30年国债时,如果遇到利率上升,就会遭遇巨额亏损。
我猜一定会有朋友提建议了,说,别等利率上升再卖,早早地卖,发现利率要往上的时候,就赶快先卖掉。
这个建议,用赵本山的话说,叫“恭喜你,猪也是这么想的”。树上七只鸟,“哐”一枪,还剩6只鸟,咋想得这么美呢?鸟要飞就一起全飞,这叫交易具有趋同性。
美国硅谷银行的倒闭过程中,美联储加息已经是明牌,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要加息,利息要上行,硅谷银行的高材生们,难道不知道手上长期国债要大跌了吗?难道不早早卖掉等亏损吗?
不是他们不想卖,是已经卖不掉了,因为所有的鸟都飞了,这叫交易具有趋同性。
机构错配
我猜还会有朋友建议,说,那不卖了,百分之二点几的国债,一直持有30年也挺好啊。
然而卖还是不卖,不取决于机构怎么想,而是取决于投资者赎不赎回。
居民存到银行的存款,到期会取出;买的理财,到期会赎回;买的基金,会择时卖出。
金融机构怎样防止卖出时被迫砍仓、亏损的风险呢?
有一个术语,叫做资产和负债的久期匹配。意思是,各个金融机构都在暗搓搓地计算,手上的客户在半年、一年、1.5年、2年,各个期限里,会把钱取走多少。
而在投资的过程中,投资的债券的时间长度的选择,越是严格地匹配客户取钱的时间点,那么等到客户真取钱的时候,刚好手上这笔国债也到期了,还本付息,钱就回来了,就不用被迫卖掉砍仓。这在金融业里,术语叫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相匹配。
那各个金融机构负债端的久期,平均是多长呢?
一般来说,银行存款的平均久期约三年,理财的平均久期小于三年,债券基金的平均久期远远小于三年。所以各家机构在匹配资产端,也就是投资债券的时候,必须要匹配这种久期。
平均三年的久期,买债券就选择买0~5年的期限;平均一两年的久期,就买0~3年的债券。
所以,无论怎么算,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和基金公司,都不应该对30年超长期的国债有太多的需求,因为久期根本不匹配。
我们回顾美国硅谷银行的倒闭,也是因为硅谷银行的客户,存款久期不会超过三年,但硅谷银行却大量买入了30年期的国债,出现了期限错配。
结果,利率上升,客户的存款到期后,直接搬家走了,硅谷银行就面临着手上的长期国债还剩27年才到期,却不得不卖掉,结果巨亏就发生了,甚至把自己银行给亏倒闭了。
利率上行
讲到这,我猜测还有朋友会疑惑,说珍老师,有没有可能,未来我们国家长期利率不会上涨,以后一直是低利率时代了呢?
你觉得会吗?
我知道很多悲观的人会说,哎呀,未来经济不行了,GDP不行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未来是低利率时代了,怎么可能上升呢?
但很神奇的是,你换个问题,再问这同一批人,你问他们说,你觉得我们国家未来可能会出现大通胀吗?你会发现,这些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不行了的人,往往也会认为,以后会有大通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所以在此,我想提示的重点,根本不在于未来经济会好还是不好。因为即便我相信未来中国的经济很好,未来很光明,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说动骨质疏松的人,强行注入骨气是注不进去的。
所以,我想提示的重点是,未来的利率取决于多种因素,是由通胀因素,加增长因素,再加其他多种因素决定的。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书&视频课·第五章·第19课
乐观的人,认为中国未来经济会好,那么利率会走高,30年国债后面一定巨亏。悲观的人,认为以后大放水,物价飞涨,那么利率也一定会走高,30年国债后面也会巨亏。
好也是亏,坏也是亏,反正总归是亏。
估计还有人会不服气,说,那凭什么日本就几十年低利率啊?
我告诉你,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是殖民地。日本央行一直在大放水,却无法引起日本国内的通胀,因为各种巨头资本,像日本六大商社和海外的巴菲特们,以接近于0的成本,把日本央行印的钱直接借走了,钱根本流通不到日本国内,所以就没有通货膨胀。
巴菲特们不用承担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风险,借款基本不用付利息,最终薅的是日本人的羊毛。
所以那些觉得中国以后会长期低利率的人,你们是觉得,中国会像日本一样变成殖民地,被大资本随随便便把钱搞出国门吗?
不妨回想一下,曾经的某达、某大、某航,想要搞内保外贷,把资产搬运到国外,最后被锤成什么样。
正面PK
各种逻辑链条一梳理完,就会发现,目前各种农商行和基金公司大量买入30年国债的行为,是不正常的。
冒着巨大的亏损风险也要抢购,这不合理。但这件事就真真实实地发生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是不是有很多人,真的被洗脑了,发自肺腑地觉得,我们国家要成为日本。
央行也出来发声,说疯抢国债,就是在做空中国经济。
结果转头就被投诉扣帽子,不得不把措辞改成了,疯抢国债,是对经济的“扰动”。
之后央行下场带头抛售国债,然而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央行几百亿几百亿地抛,一些农商行和基金公司就几百亿几百亿地收,抛多少收多少。
央行和一些机构,到了短兵相接,正面PK的地步。
我就震惊了,如果这些机构在面对A股的时候也能如此心齐,那何愁A股不涨?可惜,就怕这些机构在面对A股的时候,做的是相反的事情了。
利益输送
8月8号央行下属媒体发文,说近期查处的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在国债交易中存在出借债券账户和利益输送等违规情形。
什么叫出借账户?什么叫利益输送?到底是怎么送的?
我不禁想起十几年前,我刚成为一名债券交易员的时候,隐隐听说了很多交易员工作没几年,就住豪宅开跑车,靠利益输送暴富的故事。
我知道自己早晚要走一条靠自己的头脑和判断,而不是靠走关系致富的道路,但当交易员对经济的分析能力提升有限,所以我在2011年就毅然决然地转行,从交易员改行,当研究员去了。当年基本没人这么做,因为显然交易员工资更高。
在我离开债券交易两年后,债市风暴爆发,很多我见过的人就被抓了,就是因为利益输送。
所以,是怎么输送的呢?
我们都知道,期限越长的债券就带有越高的杠杆,在利率下行时,会获得巨额的收益。
而央行在宣布下调利率的过程中,往往也不会只下调一次,而是会连续几个月下调数次。
但个人之前并没有资格买卖银行间的国债,而且个人也没有巨量的资金,所以怎么把这种收益装进个人的口袋呢?
有人就动脑筋,搞了抽屉协议。
首先要有一个人,在A金融机构担任关键职位,掌管债券的买卖,再成立一家私人公司B,A与B签订资金委托协议,由B向A支付利息和担保金,比如支付500万,租用A的资金和账户去买入30年长期国债,比如买入1亿元,买入的国债挂在A的账上,这种行为叫代持。
持有一段时间后,B发出指令,把债券卖出。
假设持有的这段时间里,利率上涨了1%,那么这笔1亿元的30年国债,大约能够盈利2000多万了。
此时,租借行为结束,A公司赚取到了出租账户的租金利息,而代持期间赚到的2000多万就划到了B公司,最后进入到了私人口袋,这是典型的老鼠仓。
而我们前面讲过,交易具有趋同性,如果等到大家发现利率翻转,已经开始要下跌的时候,此时再卖,怕是就卖不掉了。
所以B指令A卖债的行为,必须发生在持续上涨的过程中,才能顺利把这笔代持的券卖掉。
怎样才能保证让市场持续上涨呢?
如果几家机构联合起来,动用机构可操作的资金,大肆收购、抢购,央行抛多少,自己就收多少,就能达到市场上涨的目的了。
所以,如果按照利益输送的原因去理解,为什么债券市场有这种异常,为什么明明久期很短,根本不应该大量需要长期国债的小银行和基金公司,却会源源不断地买入长期国债,这么一解释,好像就能理解了。
最后,我忍不住提示,现在银行资金往来,监管得如此清楚,各种灰色收入很难不被发现。
另外再忍不住提示,今年财政部预计要发行的大量国债,上半年发的比例还不高,下半年会有大量的新增国债的供应。
长期国债啊,想想风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