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尘谷行知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周敦颐

天道,通过阴阳的方式垂象;

地道,以刚柔的状态展现出来;

人道,则通过仁义的道德性质来保障和推行人间的有序运转。

人,作为万物之灵,通过慎独内省的方式推理而达至万物的本原,再反观万物的终结处,就能了知死生的气数。

有句诗文是这么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实世界中,在名利欲望的裹挟下,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更加不会思考自己的明天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大多数人都是浑浑噩噩地过着生命中的每一天,如一只被丢弃到温水里面的青蛙,安于现状,直到真正面临死亡的那一刻,才开始上蹿下跳,急火攻心,当发现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不过是一条单程线路的时候,已然回天乏术,再也无法重头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神上的死亡远远比肉身的消亡更难以承受,因为精神死亡是由消极的意识主导,你的意识清清楚楚地看着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进深渊。

人的命运是跟着“气”走的,所以就有“运气”和“霉气”之说,而一个修养道德仁义到至纯境界的人,他的内在与万物的运行之气相通,自然就能厚德载物,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总有不种莫名的运气相伴左右,故而能够逢凶化吉,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总会处处得力。

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作为一位参破生命实相的贤哲,在他看来,天、地、人,这三者的地位是相当的。

在天地面前,我们人类不需要觉得自己很卑微,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在运行的过程中对万物一视同仁,只要人类懂得心存敬畏,遵守天道的运行规律,不违背道义,那么就可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避免一切祸患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修到了这样的境界,便会明白:

生死不过是生命在不同时效下所呈现出来的两种状态,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其本质依然是天地运行的“气数”而已。

至圣先师孔子感叹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夕无间,死生无二,万物一理。这就是悟道后的真实体验。

因此,不要把修行看得多么神秘,更不必把修行与“放下”联系起来。

君子修身入世,哪里需要什么放下,自古圣贤传道布道,无非都是在告诉我们该怎么拿起世间一切可拿之物,然后带着自己的使命,深入到红尘俗世中,积极地去体现自身价值,进而改善社会洪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有读者要疑问了,现实生活中,有些杰出人才,他们没有经历过生命修行,不也照样造福一方民众嘛,不是也同样体现出自身的人生价值了嘛。

所言甚是,只不过你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并没有看见本质。

这就好比有的人从来都没有经过善知识的熏陶,却能明心见性,将自性流露出来,而后得道成道。有的人可以不需要假借修行的名义,不需要依靠修行的形式化,他就能直达本性之源,最终将内在本有的仁义推行出来,推己及人,成就自己生命品质的同时,也能成就他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个人只要掌握到了生财的门道,那他还需要每天抱着一本《财富经》去念吗。一个人只要懂得自己此生的使命所在,那他还需要像其他人一样去进行心性的觉醒,或者进行心智潜能的开发吗。

不需要。

  • 经典《中庸》中讲:“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刻意去修道,那么只会背离大道越来越远,只有与道合一,才能顺道而行。修行,不是做表面工夫,凡是能够看清楚自己命运方向的修行,都是真修行,反之,则是伪修行,时间会证明这样的心性修养方式是走不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