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服装设计领域观念上的激荡,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成为当前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在众多植根少数⺠族美学的新兴品牌中,DEFICELER解绑以其现代性的剪裁和清晰明确的设计思路脱颖而出,吸引着我们的注意。
主理人、设计师徐星媛给解绑的定位是“解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手工艺的高级成衣品牌”,《纽约时报》的艾米·斯平德勒将时尚界的“解构”描述为“破坏事物结构的行为”,徐星媛通过解构传统图案等方式,使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细节、纹样遗产、传统工艺活跃于当代城市日常中。
▲ 设计师在贵州调研采风
徐星媛乐于做一个“异乡人”。比起盲目融入,她认为与地方保持适当距离才能真正尊重;比起所谓传承,她更想在亲自观察和感受之后,用自己的设计语言去转译少数民族的美学。
如何在运用少数民族手工艺的同时控制成本,实现大规模生产?如何满足市场需求,通过重新诠释,提高传统图案的市场接受度?自2022年创立品牌至今,徐星媛不断调研、实践和思考,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解绑的方法论......
开眼 Eyepetizer: 在上海、纽约这样的繁华都市生活二十余年,又去贵州村寨、县城调研和工作,你对环境的转变有何感受与体验?
▲ 设计师在贵州调研采风
徐星媛: 环境的变化会给每个人带来一张为期不长的体验券。比如苗族人说自己的祖先是“蝴蝶妈妈”,我刚去贵州时,每天都和苗绣纹样中各种抽象变形的蝴蝶打交道,但当深夜我的卧室里真的出现一只巨大蝴蝶时,我还是惊慌失措地把它扣在了墙上。在较原始的村寨调研时,我住过四面土墙的房间,各种昆虫在黑暗中飞,我整夜无法入睡。这种时候我会非常向往现代文明。
▲ 施洞苗族蝴蝶妈妈图腾
不过环境的变化并没有带给我认知上的转变、令我改头换面。不论是在纽约,还是回国去到贵州,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异乡人,我认为结构性的融入只发生在幼年。保持距离、站在观察者的角度,能够使我对一个地方常看常新,从未“看透”它们。
开眼 Eyepetizer: 从第一次去贵州调研到现在,你总共在那里待过多长时间?工作之外,你在那里的生活是怎样的?
徐星媛: 2020年我几乎在贵州待了一年,经历了贵州的春夏秋冬,2021年开始每个季度会回去一趟做补充调研。我一直和别人说,我在贵州县城的生活和我在上海的生活是此起而彼伏,我在这两种生活中会得到不同的挑战和休息。
开眼 Eyepetizer: 能感觉到你的精力主要在设计上,外界变化不会对你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徐星媛: 2020年我主要生活在黔东南州的雷山县,在当地的一个非遗工厂内有我的工作室,每天晚上近十点我回到住处,会去附近的广场坐一会儿,看当地人跳芦笙舞,就是男人吹芦笙,女人围成一圈跳舞。我很喜欢芦笙吹出来的调子,每天晚上都去听个二十分钟再回家。我也不强迫自己融入当地,就以自己的方式过着在那里的生活。
开眼 Eyepetizer: 解构少数民族手工艺时,你更看重观念还是设计?
徐星媛: 这是我很想回答的一个问题,答案一定是设计。因为民族服饰本身就是强观念的,服装制式的不同得以区分族群。有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衣服上的纹样承担着记录族群文化历史的责任,颜色选择也关乎身份礼仪。在族群、宗教观念下形成的着装习惯,身体的舒适程度、个人的主观意愿是被隐去的一环。
▲ 黔西南贞丰苗族刺绣衣背饰的鸟纹、蝴蝶纹
▲ 六盘水六枝苗族刺绣背扇上的蝴蝶和牡丹纹
我在西南少数民族的染织绣工艺中看见了很普世的美,这种美并非只能放在民族服饰的语境中去欣赏,所以我必须用时装语言去转译这种美,没有什么比一位都市丽人穿上后活力自如更有说服力。
开眼 Eyepetizer: 那在时装设计方面,你具体是怎么做的?
徐星媛: 我在把西南少数民族的美学语言变得时髦。这件事很抽象,我举个例子。解绑2024春夏和2024秋冬都用到了布依族传统格纹布。布依族人用这种窄幅格纹布作为头巾和床单。无论艳丽还是质朴的配色,这些格纹布都很难褪下对地方生活使用场景的联想,这大概就是所谓“村味”的由来。
▲ 布依族手织布
但如果忘记这些格纹布的常态,是能够在织物本身的纤维组合中看见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不是一叶障目、直接把它们当作Harris Tweed使用,而是需要通过设计和剪裁,解构出这种属于布依族格子的现代性。
在2024春夏系列中的一件布依族格纹布西装上,我用几个倒三角来打破格纹的秩序,三角形里是彝族的圆点纹样,但我放大了传统的小圆点,我认为醒目的大圆点才能为布依族那些规矩的格子带来生趣。
▲ 解绑2024春夏系列布依族手织布西装
手织布不像机织布那样每个格子的大小都一模一样,幅宽又窄,大面积衣片无法在一个幅宽内对称裁剪,就会导致左右格子对不上,这件事非常让人头疼,因为检验高档格纹西装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对格。所以我会在不可避免要对格的拼缝处用纯色几何图形过渡,同时令拼成的形状起到修饰身材比例的作用。总之,必须根据手织布的特性去创造一种设计语言。
开眼 Eyepetizer: 解绑2024秋冬、2025春夏两个系列都以布依族手织格纹、条纹布为核心材料,你为什么会反复选用它们?
▲ 解绑2024秋冬系列「理性的荣耀」
徐星媛: 布依族的格纹被形容为“异中有同,同中求变,远看颜色,近看形状”,远看是由几种颜色形成的大格子,但近看会发现很汹涌的纹路细节,每平方厘米都不一样,可能这一块里全是“∘”,另一块里全是“×”,我觉得布依族的格纹很有“阅读感”,好像在诉说很多东西。24秋冬主题是“理性的荣耀”,关注点是我从布依族手织布中感受到的一种像排兵布阵般的理性的张力,将变化隐藏其中。
▲ 解绑2024秋冬系列「理性的荣耀」
25春夏会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展开,关于爱与情感,这同样是布依族手织布的内涵。
开眼 Eyepetizer: 在与布依族织娘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小故事?
徐星媛: 解绑在贵州当地有自己的布依族织布工坊,工坊有十几位织娘。这些妇女从村里来到县城,家里孩子没人带,所以我们允许她们带着孩子来织布。少数民族节日特别多,一吃酒要好几天,我们也尊重她们的风俗传统,只好“随机波动”。发生的故事都是因地制宜的故事。
▲ 布依族织娘在织布工坊
开眼 Eyepetizer: 确认参与布依族手织布计划后,你基于时装系列的调研持续了多久?你曾提到,这期间艺术家前川强、多米尼克·格诺里、作家梅芙·布伦南都给过你启迪,如何准确地搜寻到让你产生认同感的对象?有什么调研方法和经验可以分享?
徐星媛: 在调研并与当地织娘沟通后,我选择了十一款布依族传统花型。我看了很多遍这些手织布,脑子里逐渐出现了我想做的画面,然后开始找一些参考。
我想让格纹是漩涡状的,用圆形打破方方正正的感觉。在进一步调研中,我了解到了艺术家前川强、多米尼克·格诺里的作品和创作理念,然后提取出其中和我要做的系列的共通之处。
▲ 多米尼克·格诺里,《Central Partition》(左),《Red Hair on Blue Dress》(右),1969年
▲ 前川强《作品 1974》,布面丙烯,91.8x91.5 cm
那段时间我刚好在读梅芙·布伦南的短篇小说集《情感之泉》,其中一篇《家的壁垒》,讲一对普通夫妻的婚姻生活:“接着跟随他的决定而来的是无声的顺从,当然,他的决定从来就不是他想要的,但野马也无法从她的体内拽出任何东西。”我被最后这句话吸引,我觉得它特别吻合我在布依族格纹中“读”到的东西,像汹涌暗流之上平静无风的水面。
开眼 Eyepetizer: 解绑的第一个服装系列“当你启程前往丝绸之路”的操作过程是怎样的?
▲ 解绑2023春夏系列「迁徙」
徐星媛: 解绑的第一个系列其实叫“迁徙”,是2023春夏系列,讲苗族传统纹样、文化迁徙至现代城市生活的再次出生。这个系列也是解绑的出生,使用了重工的苗绣、蜡染,是一个无法商业化的系列。
▲ 「迁徙」系列开发过程
在第一个系列之后我停了一季AW23,我才开始思考:解绑的客户是谁?西南少数民族对于城市消费者来说是陌生和遥远的概念,我应该如何讲我的品牌故事?我决定将2024春夏系列的着装场景锁定为音乐会,这个系列是她们去听一场音乐会可以穿的衣服。衣服上复杂的纹样隐喻着穿着者在聆听音乐会时产生并蔓延到身上的遐思。
▲ 右滑查看解绑2024春夏系列「当你启程前往丝绸之路」
而将这场音乐会更具体地锁定在马友友的丝绸之路音乐会,是因为我们做的事有相同之处。马友友与24位国际音乐家共同创作三年,2001年在纽约完成“丝绸之路”计划的第一张录音,融合各民族传统曲调,以音乐作为人类跨文化交流的新法。解绑是以时装打造静置的民族文化遗产向现代身体的“丝绸通路”。
开眼 Eyepetizer: 当下品牌传播的方式愈发多样,你之后想通过哪些方式去传达品牌的世界观?
徐星媛: 解绑现在在苏州有一家常设店铺,之后也会更专注于拓展线下,我还是认为高级时装需要传递至五感的体验。
▲ 解绑苏州店铺
开眼 Eyepetizer: 城市中不乏对少数民族纹样、传统工艺感兴趣的人,有什么方式可以离少数民族文化、手工艺更近?为我们做些推荐吧。
徐星媛: 推荐AtelierTheForm的民艺与美育课程,我不认识创始人王增业和南乔,但一直关注他们,我认为他们的课程很适合入门。
作者 - Roey
图片由品牌及设计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