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奥运会上,我们见证了中国队摘金夺银。而随着各地半年成绩单的出炉,大家随即发现,深圳这半年已经拿下了多块含金量十足的“金牌”。
为此,小圳子与微博知名财经大V@陈家蟹,联名推出一档以数据为切入点的内容专栏,带领大家一起全面审阅深圳2024上半年的成绩单。
以上半年GDP数据为例,国内(不含港澳台)前十的头部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与这些城市相比,我们找出了深圳三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金牌”数据,供大家参考。
深圳,“最靓的仔”
第一个亮点,深圳的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已然成为头部城市中“最靓的仔”。
在前十城市中,GDP绝对值最高的依旧是上海,22345.59亿元;实际增速最高的是苏州,增速6.2%;名义增速最高的是深圳,增速6.16%;名义增量最多的是北京,1170亿元。
虽然在增量方面,深圳稍逊于北京,但也有1004亿元的增量成绩,是全国唯二增量过千亿的城市。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特点:
首先,深圳与京沪的差距在缩小。
今年上半年,深圳GDP占上海和北京的比重分别为77.4%和79.4%,要知道5年前的2019年同期,深圳占上海和北京的比重仅有68.4%和73.8%,5年时间分别追近了9%和5.6%。
虽然与强者如京沪的差距甚大,但一步一个脚印,缩小差距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在缩小与前者差距的同时,相较后者的领先优势也在逐步扩大,同为南粤双雄、大湾区核心引擎,2019年上半年,深圳对广州的领先优势只有3.2%,今年同期领先优势达到了21%,进一步夯实了经济第三城的位置。
其次,深圳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今年以来,各大城市都或多或少面临一些经济发展的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已成共识。深圳上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6329.32亿元,实际增速10.3%,名义增速11.4%,增量647.3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962.67亿元,实际增速3.5%,名义增速3.4%,增量358.1亿元。
可以看出,在全国第三产业都不景气的背景下,加上金融业的持续不振,深圳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起到了很明显的“救场”作用。
和其他几个第二产业比较强的城市比,上海5132.4亿元,增长1.2%;苏州5369.4亿元,增长8%;重庆5886.9亿元,增长7%,深圳是上半年全国唯一一个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6千亿元水平的城市。
要知道上海、苏州和深圳都曾坐过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宝座,目前趋势来看,由于已在新兴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上抢得先机,深圳直接体现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高达12%,这是全国独一份的傲人增速。
加上上半年高达49.2%的工业投资增速、高达55.5%的制造业投资增速、高达69.3%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为深圳工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保障。
数据显示,深圳已经连续2年在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同时紧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新产业风口,目标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未来若干年深圳继续坐稳该宝座的可能性非常大。
另外,深圳消费领域有了新的增长点。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看,上半年全国增长3.7%,各大城市的表现各有不同,以一线城市为例,北京下降0.3%、上海下降2.3%、广州0增长、深圳增长1%。虽然一线城市增速集体跑输全国大盘水平,但内部也有分化,唯独深圳维持了正增长,这个成绩背后既有本地人消费能力和意愿的增强,也有大量港客的贡献。
众所周知,从2023年开始,香港人跨境北上来深圳消费游玩的频率越来越高、人群数量越来越大。根据深圳边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深圳口岸出入境港澳台旅客7398.6万人次,同比增长83.4%,占通关总量的65.6%,节假日日均49.1万人次,较疫情前增长9.3%。
大幅增长的港客让深圳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香港大街的气氛,很多深圳人表示,不管是平日还是是周末,出门逛街必定能看到香港人。甚至还有人总结出如何快速识别港客的窍门,是调侃,也是深港两地加速融合的文化标志之一。
可以预见,未来香港人的高度认同感,会让深圳的消费市场持续坚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稳中有进。
赶超上海,深圳外贸NO.1
第二个亮点,深圳外贸进出口实现历史性的超越,对国家经济基本盘的贡献度越来越大。
2024年上半年,深圳货物外贸进出口总值22013.19亿元,同比增长31.7%,其中出口14088.72亿元,增长34.9%,进口7924.47亿元,增长26.5%。深圳于今年4月末完成了货物进出口总值对常年老大哥上海的超越,坐上了全国外贸(进口+出口)第一城的宝座。
今年前四个月,深圳货物进出口总值14105.83亿元,超过了上海的13890.48亿元,要知道深圳以前仅是出口总值连续31年全国第一,但上海在进出口总值第一的宝座上坐了很多年,今年完成了进出口总值的超越,是深圳经济发展史上一座非常重要且具有纪念意义的里程碑。
今年上半年,上海货物进出口总值20976.42亿元,仅仅增长0.57%,其中出口8574.93亿元,增速仅为1.8%,进口12401.48亿元,增速下降0.2%。在货物进出口总值指标上,4月末深圳仅以1.5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超越上海,但仅仅2个月过去,在6月末领先优势来到了5个百分点,这样的增长速度以“狂飙”来形容都不为过。
今年上半年,全国外贸顺差3.09万亿元,深圳一城实现外贸顺差6164亿元,全国五分之一的比重,深圳以一己之力贡献之。
如此亮眼的成绩单反映出深圳外贸增长的强劲趋势,也体现了深圳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为什么深圳的外贸今年有如此亮眼的表现?
一方面全球经济受美元降息预期的影响出现回暖,外需逐渐改善,特别是全球电子行业周期处于上行阶段,直接拉动深圳的优势产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出口机电产品9489.9亿元,增长21.4%,“老三样”手机、电脑和家用电器合计增长18.9%,“新三样”出口更胜一筹。
另一方面,鉴于深圳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不断扩大全球贸易伙伴范围,产业链更长、更能反映企业自主发展能力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更快,规模达1.28万亿元,增速46.5%。
深圳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给外贸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下半年全球经济若进一步回暖,外需进一步提升,相信深圳的外贸出口将会给大家带来更亮眼的成绩。
“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含金量还在增加
第三,越来越旺的人气为深圳的火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要素,人的流动能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的流动必然越旺盛。从地铁以及公共交通客流量指标上看,深圳上半年的人气非常旺盛,这些人气分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增添了不少城市“烟火气”。
2024年上半年,四大一线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包含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全口径),北京30.24亿人次,日均1661.52万人次;上海29.29亿人次,日均1609.52万人次;广州22.53亿人次,日均1237.91万人次;深圳19.91亿人次,日均1093.67万人次。这些出行量可以看作是城市人口流动的基本盘。
我们再来看看疫情前最近的正常年份,2019年上半年,四大一线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北京35.73亿人次,日均1974.03万人次;上海31.98亿人次,日均1766.85万人次;广州29.98亿人次,日均1656.35万人次;深圳19.46亿人次,日均1075.03万人次。
四大一线城市较2019年同期的日均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比,北上广深变化率分别为-15.8%、-8.9%、-25.3%、+1.7%,深圳是唯一一个正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城市。
有人会说,电动车大量上路、新能源普及抵消了部分公共交通人群等因素,实际上深圳的电动车“泛滥”到什么程度,市民们有目共睹。根据最新的数据,深圳有约550万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规模之巨大,甚至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尤其是对步行非常不友好,但这是另外的问题,这里暂时不展开。
关于新能源车的普及率,2024年一季度末,深圳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60%,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一。在上述背景下,深圳的公共交通客运量还能实现相较疫情前同期的正增长,实属不易,背后反映的是人口的大量流入和朝气蓬勃的出行需求。
除了宽口径的公共交通客运总量指标,再来看看网友们更加关心的先进交通工具:地铁。从地铁运营里程和客运量规模综合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居全国前五。
今年上半年日均客流量分别为1011.52万人次、964.21万人次、859.58万人次、801.9万人次和592.28万人次,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为6.3%、7.8%、6.5%、17.3%和7.5%,深圳是唯一一个实现双位数增速的城市。
近期正值暑运,全国各城市的地铁客流量都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刚刚过去的7月份,深圳地铁日均客运量930.0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3.7%,工作日均97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5%。
其余的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的日均客流量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2%、5.2%、1.9%和3.4%,深圳13.7%的增速在地铁头部城市中遥遥领先。
深圳地铁客流量近5年逐年稳步增长,一年一个台阶,除了里程不断增加以外(其实其他主要城市里程也都在增加)。
截至今年7月末,主要城市地铁里程:上海800.59公里、北京815.9公里、广州653公里、深圳555.39公里、成都561.67公里,鉴于深圳相对狭小的面积,这个里程已算覆盖面非常高的水平。
大浪淘沙,百舸争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的城市竞争序列,群雄逐鹿,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一步对抢先机,一步错步步错。
回顾深圳过往十几年的发展经历,经受住了产业转型阵痛、贸易战、高端产业被严厉制裁、房地产行业失速等不利因素的考验,继续在城市发展中勇立潮头,同时以其优秀的产业机会还在不断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未来城市竞争中,深圳凭借着诸多特殊“底蕴”和“优势”,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以上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交通部网站
地铁数据来自微博@地铁客流及运输研究阿牛
整理制图:微博@陈家蟹 、公众号@小圳子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使用数据制图请标明出处
更多财经干货,可微博关注@陈家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