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长期以来,教育好像不证自明地分开为“学术教育”和“职专教育”两条队。然而近大半个世纪以来,本港职专教育和学术教育两次经历界限模糊,甚至出现合流:第一次由本地经济发展带动,主要发生在基础教育板块;第二次正在发生,主要在专上教育板块,由全球创科大潮所牵引。

香港工业自1950年代末急速发展,并于1970年代进入全盛期,职专教育亦随之扩张。职业先修学校最初在1969年成立,初级工业学校则源于1930年代,两者最初均属3年制。到1990年代,香港工业陆续北移,经济产生结构性的转变。在全球化浪潮下,职业先修学校、工业中学和文法中学无论在学制及课程内容上,三者的区分已变得模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科时代里学术与职专界线趋模糊

在1997年重新检视职专教育定位,建议职业先修学校和工业中学大幅更新课程,加入如资讯及通讯科技,视觉艺术,商业、会计及财务学等课程,与时并进。大多数学校其后亦在校名剔除“职业先修”及“工业”字眼,与文法学校合流。至今,中学文凭课程仍保有实用元素,就是应用学习课程,以照顾学习多样性。

然而,随着以AI(人工智能)主导的创新科技时代来临,所谓学术与职专这两者的区分,再次变得愈来愈模糊,因为无论基础理论还是应用技术,背后都是由AI作为共同基础。传统的体力行业,例如建筑、渔农、航运等,愈来愈多采用创新科技;而传统学术型大学里的法律、财务会计、工程甚至医科,到底属于学术还是属于职业培训,其实也是分不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区政府在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成立应用科学大学(应科大);今年,香港都会大学获教育局批准成为本港首家应科大。事实上,要升格或者开办应科大的条件之一,是先要具备大学之名;而能够成为大学的条件之一,是要“展示若干程度的研究能力”。这等于说,应科大一样要具备研究能力,无异于学术型大学。

在海外,一些学术型大学开办的课程,若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会被讥为“米奇老鼠课程”,或内地网民称的所谓“水科”。这些课程正受着猛烈批评,甚至面对索偿和司法诉讼。2019年,有香港留学生成功控告某英国大学课程提及的就业前景货不对版。同样,欧洲国家亦愈来愈重视职业教育的投资。

对职专教育的6点建议

因此,对于香港未来的职专教育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特区政府毋须在政策上永久地或长期地将职专与学术教育分开两条队;在大学阶段尤其在拨款政策上,毋须强调职专与学术教育的区分,因为这两者的分流,最终只会导致分级,违背大势所需。

其次,职专教育的课程应聚焦于提升学生未来的职业进步空间,职专大学亦要保持愈来愈高的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以迎接创科时代对职业技能的日新月异要求。

第三,特区政府要充分认识科技大潮对两类教育分流的冲击,做好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打破“工字不出头”的价值束缚;同时,培养中小学生的AI基础知识,使他们无论将来行学术之路还是职专之路,都能够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特区政府应该打通中学上流专上职专教育的阶梯。现时,专上院校的文凭、高级文凭与学士学位之间的资历阶梯,可以层层递进。但高中应用学习课程,虽有职业导向教育之实,却无职业教育递进之名,既不能等同文凭课程资历,亦不能衔接高级文凭课程,乃至将来的应科大。笔者建议特区政府理顺两个板块之间的纵向衔接机制。

第五,现时部分自资院校用“微证书课程”资历的方式,把自己辖下学校的应用学习和专上教育联系起来,但只能够限于自己院校,并无院校之间互认机制。笔者建议特区政府理顺不同院校之间的横向接驳机制,令职业教育体系更趋完善。

第六,无论学术教育也好,职业教育也好,特区政府应保持这两条队之间的持续沟通与灵活互换,例如之前读职专教育,但也可以跳去学术型大学继续进修,反之亦然。

说到底,传统“学而优则仕”和“工字不出头”的观念虽根深柢固,要移风易俗亦非一朝一夕,惟特区政府必须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制订与世界潮流相适应的政策,以装备学生具备新时代所需的核心技能和素养。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