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本书读了两天,教人做决策的书我也读过几本,但能够把这个话题讨论得这么深刻的确实少见。从各个角度来看,它都非常值得一读。

当我看到封面上“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时候,我就决定买下它了,但我没想到竟如此超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引导我们正确地思考、判断及决策,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以求每个决策都尽可能正确,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更好的人。

当人们或多或少经历着一些不公平的遭遇时,就会希望世界变得更加公平。可仔细想想,人们内心真的希望世界更加公平吗?

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在故意伤害他人,但由于对与自身某些属性产生关联的群体下意识地关注,比如性别、地域、喜好、学历、宗教等,这些偏好就会成为影响公平判断的因素。

比如公司的老板因为把某个熟人的朋友介绍到公司,他就必然占了一个原本可能会走正常招聘渠道进来的名额。

书中指出有些慈善资金流向了宗教组织,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要通往天堂的”需求,但同时这些捐款(钱款)也就无法流向其他地方。

当人们对眼前的人无限共情时,某种程度上也是选择了信任某个人的一面之词,谁能确保身边的人都是绝对客观的描述事实呢。

再比如,很多原本自私自利的行为一旦被揭示出来,人们的说辞总是出奇的一致,认为社会上还有很多比自己做出发点更自私的人,自己这点小事根本不算什么。这时候自我保护是无法改变客观事实的。

当人们在行善时,会优先选择把钱捐给附近社区的人,而不是一个相对远一点的地方,因为前者给人带来的感受似乎更加直观。但钱款是否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并不是从我们个人观点出发的,只是看似距离我们更近的人会更加鲜活一点。

此外,许多人在为他人选择礼物时,会更倾向自认为能够彰显其价值的物品,而不是花心思去关注对方需要什么。也就是说,送礼物是在为了满足自己对他人很友善,也很有品味的社交形象。

这些现象都意味着,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才是更需要被关注、被认可、表现较好、值得被看见、值得得到更多的那个人。

当人们做出决策的出发点都是因自我关注而起时,就会导致一些不公平的发生,只是不做这方面研究的人,是不会、也意识不到要在这类事件上花心思的。

任何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当我们的行为能够满足利他且利己的情况下,一段关系才能走的更远。

而你的决策想要在怎样的格局及层面上更有道德、更加公平,那就去考虑可能会影响到的层面,有时它的影响面可能会是整个社会。

当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只能考虑到利己这个层面时,它会让社会关系难以维持;但如果他的利己行为是缺乏道德、但又能满足某个群体的利益时又会怎样呢?

那要看这个群体中的其他人是不是也是优先利己,如果是,那就形成了部落主义。

部落主义的存在,更便于满足少数群体利益需求,他们很难对这个特定群体之外的人类保 持同样的态度。

作者提出了三个促进人类做出最佳决策的视角,即经济理性(公平公正实现价值最大化)、功利主义、有利于人类繁衍。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实现所有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总价值的最大化就会受到影响。

实际上任何一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内的各类资源,都需要发挥尽可能大的价值,而不是只有少数部落主义可以调用更多资源。

认真复盘任意某个阶段,我们都会发现有些地方是可以做得更好的。那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在提升,所以意识到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全面,但那并不能说明过去的经历和行为决策有多糟糕。

头脑清醒的好处就是能够引导我们在当下做出更有益于未来的决策。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更值得的事情上,但这个判断依据也正是最关键的地方。

有多少人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决策会对他人、集体,乃至社会利益有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呢?

超越自己所处的部落去看问题、做决策,才能看到更大、更远的地方,才能看到部落以外的人(以及利益需求)的存在。

作者呼吁我们摆脱且超越部落局限,去建设真正平等的世界,这问题看上去真的太遥远了,但同样去做自己意识到的那部分就好了,更大的平等在路上。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和我们的时间对于他人、以及能够与我们产生交集的一些集体而言,也是资源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实现自身价值。

简单来说,当身边有人希望占用我们宝贵的时间来为他们做一些不太合理的事情时,就需要果断拒绝。当然这可能要牵扯到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合理拒绝他人。这部分可以找一些心理学相关的方法来学习。

总之,我们需要重视自身价值,有效且高效利用自己的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意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同时,能够以更加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