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偶然,而是在某个地方存在着某种联系,它会不时在一块旧织布上闪光。”
——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我生活里经常碰到一些巧合。
比如说,去一个香水展,随手翻开一本画册,看到一段福克纳的话,而那段时间,我正好在看福克纳的书;认识了个新朋友,一聊起来,是本家,同姓。这倒还好,吓人的是,后来发现,他父亲跟我同名……
最近一个巧合,”惊吓度“没那么高,不过也挺有意思。
有关一部电影和一瓶酒,也有关——
I 骑士精神 和其他
说给大家听听。
这段时间,我每天晚上看一部老片,美其名曰——上海电影节虽然结束了,我个人的电影节不能停。
前些天重温了“老雷”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天国王朝》。
故事背景12世纪。铁匠贝里昂是十字军骑士将领失散多年的私生子,重聚后随父亲去了圣城耶路撒冷,其后屡立战功,被公主垂青,还在自己的领地上,于漫天黄沙中开辟了一片绿洲。
时逢耶路撒冷王去世,好战的继位者对阿拉伯世界的萨拉丁大帝宣战,而后者早有收复耶路撒冷之心。大战爆发,十字军王国在哈丁之役战败。随后萨拉丁率大军包围耶路撒冷,守城的贝里昂奋力抵抗,无奈实力悬殊,权衡之下,以献城换取了耶路撒冷军民的生存。
挺好看的片,得看导演剪辑版。“老雷”不只在拍一部战争史诗,还有对骑士精神、宗教、人文、人性,等等的思考。
关于骑士精神,电影里有两幕对骑士誓言的直接描绘。一幕是父亲临终前册封贝里昂为骑士,另一幕是耶路撒冷被围时,贝里昂号召军民战斗,封他们为骑士。
这段骑士誓言如下:
“强敌当前,不畏不惧;果敢忠义,无愧上帝;耿正直言,宁死不屈;保护弱者,无怪天理。这是你的誓言。站起来,骑士。”
巧的是,我最近在喝的葡萄酒,呐,就是这个——
来自法国波尔多拉图嘉利酒庄(Château La Tour Carnet)的葡萄酒。其酒庄也有一段与骑士精神相关的历史,并且,有意思的故事还不止于此。
接下来,且听我慢慢说。
II 很久很久以前……
拉图嘉利酒庄的历史,得从1120年说起,恰好是在电影《天国王朝》里的那个世纪。
起初它是个城堡,叫圣洛朗(St Laurent),是波尔多梅多克地区最古老的庄园之一。
如今的波尔多属于法国,但在历史上有段时间,波尔多在英国治下。
这要 说到波尔多隶属的亚奎丹,它是法国西南部的一个旧大区,其女公爵埃莉诺(Eleanor of Aquitaine)先是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婚姻被判无效之后,又在1152年和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结婚。 于是整个波尔多都被归到了英国。
画家Frederick Sandys绘画的埃莉诺画像
在此之后,几个名门望族相继成为圣洛朗城堡的主人。
到了13世纪,城堡归属于与英国王室关系密切的弗瓦(Foix)家族,也正是在此期间,庄园里开始种起了葡萄,并且酿制葡萄酒。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在此时期,酒庄主人让·弗瓦和他的骑士嘉利(Carnet)拒不投降,奋力抵抗法国王室的军队。城堡最后成了一片废墟,只剩下到今天依然矗立的塔楼。
难能可贵的是,在主人让·弗瓦去世之后,嘉利骑士依然坚守这块土地。
与《天国王朝》里的贝里昂相比,嘉利的事迹看似迥异——一个献城,一个坚守——但两者都是骑士精神的化身。
说起来,嘉利的名字Carnet,与骑士“Cavalier”也有点相似。后来,圣洛朗城堡更名为拉图嘉利酒庄,正是为了纪念他,以及代表勇气和忠诚的骑士精神。
时至今日,这种精神还在拉图嘉利酒庄延续。
在酒庄的酒窖里,有一套盔甲艺术品,像骑士一般守护着酒庄的财富。
在酒庄古堡的展厅,也有两套骑士盔甲矗立着。
我好奇背景墙上刻的那行文字是什么意思,
"HOMO SVM, HVMANI A ME NIHIL ALIENVM PVTO"
一查,是拉丁文,出自古罗马剧作家特伦斯(Terence)之手,他在戏剧《惩罚自己的人》里写下了这句话,大致意思是——
“我是人,人类的一切对我来说都不陌生”
喜欢这句话。
事实上,在这个厅里还有一个很显眼的人物胸像——
蒙田胸像
这是大作家和思想家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他跟拉图嘉利酒庄也有一段深厚的渊源。
III 像河流一样生活的蒙田
蒙田生活的年代是16世纪。那时候,拉图嘉利酒庄的主人是他一个妹妹蕾欧娜(Léonor d'Eyquem)的丈夫。蒙田与妹妹很亲近,经常到访拉图嘉利酒庄,并且很喜欢在朋友拉博埃西(Étienne de La Boétie)的陪伴下,在酒庄花园散步。
蒙田以三卷《随笔集》留名后世。 他并非生而就是我们现在所认知的这个蒙田。
他曾在波尔多最高法院任职,并且出入宫廷,很入世。 但他的思想经历了转变,一系列事件也起着推波助澜的影响,尤其是亲友的死亡。
他第一个女儿,出生两个月就不幸夭折,其后又有四个子女在襁褓中去世;他的弟弟,被网球击中头部,丢了性命;上文提到的他的挚友拉博埃西,32岁就死于疫病;他深爱的父亲,也在经历了漫长病痛后去世。
蒙田本人也遭遇过一次意外,曾从一匹马上坠落,几乎丧命……
在蒙田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一般预期寿命大概就是30多岁。年将四十的蒙田,一方面过了那个坎儿,另一方面,也势必会想到自己接下来要怎么活。如何面对死亡和如何生活,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
蒙田的答案,是在38岁时辞去了工作,退隐故里,并从次年开始,在余生近20年的时间里,写作了《随笔集》。他的人生哲学发生了重大转向,从“死亡”转为了“生活”。
蒙田这本《随笔集》,跟当时流行的回忆录写法截然不同,不记录大事,也很少解释或者教育人。
蒙田会谈论任何好奇的事物,比如维吉尔的诗、马车、大拇指的作用,等等;也 会记录掠过心间的每个想法和情绪,忧伤、友谊、恐惧、后悔、虚妄………甚至“说话的快与慢”、“无所事事”之类的话题,他也是想到了,就谈论谈论。
这些文章长长短短,最短的一两页,像是速记,但有的则经过深思熟虑,乃至后来不断修订。比如最长的一篇《雷蒙·赛邦赞》,有200多页,而最后一篇《论经验》也不短,像是对整部《随笔集》的总结。
看起来,蒙田涉及的话题五花八门,漫无边际,但他的文章有一个不变的内核——
那就是他自身的感受和体验。
蒙田以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的姿态,去面对一切,谈论一切。他把自己当成河流一样,真实地记录自己日常的经验和感受,于是河流中的粼粼波光就成了一面面镜子,人们从他文章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
还记得上文提到在拉图嘉利酒庄屋梁上铭刻的拉丁文吗?
那句 “我是人,人类的一切对我来说都不陌生”。
有没有觉得,像是在呼应蒙田的文字。
IV 蒙田与葡萄酒
该继续讲述拉图嘉利酒庄的历史了。
在此之前,想再多聊几句蒙田跟葡萄酒。
蒙田也是葡萄园主,一个酿酒商。在《随笔集》里,有关葡萄酒和酿酒的词汇,蒙田时常信手拈来。
《论无所事事》里,蒙田引用维吉尔的诗句,将心思比作桶中波动的水纹反射在天花板的光影,这是酿酒人一个熟悉的景象;探讨教育时,把孩子的培育比作葡萄的栽培;转换话题时,说成换个酒桶试试;回忆亡友,说那种忧伤像是“老酒的苦味”……
而蒙田的《随笔集》,这个书名也有两种含义。
蒙田《随笔集》法文版
《随笔集》,英文名“Essays”,法文“Essais”。
其如今的理解,几乎等同于“篇章”或短文,偏向于思想的一面;而在蒙田生活的那个年代,“essai”,可以单纯指“品尝”,是个跟酒和食物更密切的词汇。
所以阅读蒙田的《随笔集》,何尝不是“品尝”生活的味道?
V 1855列级名庄
拉图嘉利酒庄有着漫长的历史。18世纪时,酒庄的所有者是来自瑞典的杰罗姆·德·吕特肯斯(Jérôme de Luetkens)家族,他们热衷于挖掘酒庄的巨大潜力。
到了19世纪,这个家族仍掌管酒庄。
在1855年,葡萄酒世界有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
那一年法国举办了巴黎世博会,拿破仑三世颁布命令,要求为法国最好的波尔多葡萄酒制定一个官方分级制度,以便展示给世界各地的游客。波尔多商会根据酒庄的声誉、交易价格对葡萄酒进行分级,这些交易价格与葡萄酒品质息息相关。
1855年法国世博会
最后,商会评定了五个级别的葡萄酒庄名庄。拉图嘉利酒庄也位列其中,被评为四级名庄。
我手边这瓶拉图嘉利酒庄的葡萄酒,其酒标上就有这个“1855年列级酒庄”的字样。
时至今日,这个分级依然是波尔多葡萄酒的一个参考基准。
VI 拉图嘉利酒庄的新生
但就在拉图嘉利被评为列级酒庄之后没多少年,葡萄酒行业又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对葡萄酒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肯定都知道,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9世纪下半叶,根瘤蚜虫病在欧洲肆虐,有三分之二的葡萄园都受到了影响,拉图嘉利酒庄也深受其害,元气大伤。
直到1972年,航运巨头路易斯·利普希茨(Louis Lipschitz)买下了庄园,并开始重新种植葡萄和修复建筑。他于1979年去世,此后酒庄一直由其女儿玛代尔·佩莱格林(Madale Pellegrin)经营。
斗转星移,时间来到了世纪之交,拉图嘉利也迎来了新的主人。
贝玛格雷(Bernard Magrez)先生在2000年收购了佩莱格林夫人的酒庄。几年之前,佩莱格林夫人失去了丈夫,他在抢救一名二氧化碳中毒的员工时不幸去世。自那之后,佩莱格林夫人再也无力独自打理酒庄。尽管酒庄出品的葡萄酒保持着极高的声誉,但建筑日渐破败,生产手段变得过时,葡萄园也开始老化。
得说说贝玛格雷先生是谁。
他有着“波尔多葡萄酒教父”的称谓,是一位传奇人物。
包括拉图嘉利酒庄在内,他是四座列级酒庄的拥有者,另外三家为克莱蒙教皇堡(Château Pape Clément)、芳宝酒庄(Château Fombrauge)以及奥派瑞酒庄(Clos Haut-Peraguey)。在全球范围内,他在11个国家拥有40多座葡萄园。
而他又是个很谦逊且富有热情的人。
看他的履历,他几乎是白手起家,并且一步一个脚印,永不言弃。
20岁前打零工,20岁时创立公司,兢兢业业将旗下酒类品牌做到高级水准,通过自己创立的品牌分销烈酒,并获得很大成功。
在2004年的时候,贝玛格雷先生进行了重大转型,出售了自己成功的企业,转而收购波尔多的葡萄酒列级名庄,开启了新的冒险。
他是1936年出生的,所以那时候他已经68岁了。真是厉害。
看他的访谈,有段话我很喜欢。
他说,“当你充满热情地做某件事时,你不会感到疲倦。”
想到一些小事儿。比如平时我们看到的“坚持运动”、“坚持看书”,或者“坚持”别的什么什么的说法,说起来我其实有点不太认同那些说法。因为如果是真心喜欢的事,那何谈坚持呢?那个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贝玛格雷先生收购拉图嘉利酒庄后,进行了多项优化和升级工作,修复建筑,对葡萄园进行重新划分,研究葡萄品种对风土的适应性,扩大种植面积,并对酒窖进行重新设计和翻新,等等。
自2015年起,还成立了研发部门,建立了一个包含75个葡萄品种的科学收藏馆,致力于研究全球变暖对葡萄成熟度和成熟期的影响。随后,酒庄还开放了旅游项目,开设中世纪套房、餐厅,等等,以彰显酒庄的历史底蕴。
这些照片,就是酒庄现在的模样
VII 拉图嘉利酒庄的酒如何?
好了,最后该说说我手边的这支拉图嘉利酒庄的葡萄酒了。
贝玛格雷品牌的标志,是两把交叠的金色钥匙。它们分别象征着品质的保证和不断的探索。
看贝玛格雷先生的访谈,“质量”这个关键词他也提到很多次。你会在酒标上看到他的签名,以及在背标上看到他的照片,这不仅表明他是这些葡萄酒的所有者,更是一种负责。
在酒标拉图嘉利酒庄的名字下面有小一行小字,“HAUT-MÉDOC”,这是“上梅多克”的意思,它是酒庄的所在地。上梅多克产区位于梅多克半岛的中南部,这里风土优质多样,种植的葡萄风格活泼,和谐平衡,陈酿后更具复杂性。
葡萄酒好坏要了解下年份。手边这瓶是2018年的。
这一年对拉图嘉利所属的波尔多产区是个有点特别的年份。从上一年冬季到18年春天,多雨潮湿,葡萄生长初期天气恶劣。但进入7月,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天气一直持续到了秋季的采收。大多数酒庄最终都收获了品质优秀的葡萄。
拉图嘉利酒庄也不例外,在年初遇到了挑战,但凭借酒庄高效细致管理工作,后来的好天气以及卓越的酿制工艺,为这一年出品的葡萄酒提供了品质的保障。
这支2018年拉图嘉利酒庄红葡萄酒,是采用60%的梅洛(Merlot)葡萄、40%的赤霞珠酿制。以梅洛为单品酿造的葡萄酒,以果香著称,单宁质地柔软,口感以圆润厚实为主,酸度会比较低。
采收之后,在葡萄园进行第一次分拣,之后在振动台上人工分拣。使用Pellenc 去梗机去梗,然后进行浆果密度分拣。再使用低温隧道(喷洒液氮)冷却浆果。通过重力流将浆果转移到酿酒桶中。在小容量木桶和混凝土桶中酿造。发酵前冷浸。全手工酿制。低温发酵(28°C)。
浸渍时间是25到32天。会在橡木桶中陈酿16个月,其中30%是新桶。
这支酒的颜色深邃。闻起来是黑醋栗、蓝莓等深色浆果的芬芳,再融入了一点甘草气息;入口顺滑,浓郁,酒体饱满,单宁紧致,有颗粒感,酸度又恰恰好;回味悠长,有清新宜人的余韵。
感觉要是配餐牛肉,也会不错。
一些知名的葡萄酒评分也可以作为参考。比较擅长品鉴意大利和波尔多酒款的詹姆斯·萨克林(James Suckling)为其打分92-93分;《葡萄酒爱好者》(Wine Enthusiast)打分91-93;《葡萄酒观察家》(Wine Spectator)则打分90-93。
总体来说,这是一支我认为挺超值的酒。
除了酒本身的风味品质,对我来说,超值的那个部分,自然还有拉图嘉利酒庄的历史,以及其延伸出的故事。
不瞒各位,正是因为这瓶酒,我才把放在书架上落灰的蒙田的《随笔集》拿了下来。最近这些天,就着酒或者咖啡,每天随手翻一翻。哈哈。
话说回来,这可能本来就是读《随笔集》的最好方式。
兴之所至,顺其自然。
最后,照例一个小互动:
这辈子丢过钥匙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举个手“”。
贝玛格雷品牌的标志,是两把交叠的金色钥匙。我回头随缘抽一位朋友出来,就也送你一瓶同款的2018年拉图嘉利酒庄红葡萄酒吧。
四舍五入,等于也送你两把钥匙。
希望我们都有好酒喝,有好故事听。
不再丢钥匙。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