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4年5月,叶剑英叫来了秘书,对他说道:“给宋时轮打个电话,让他来我这里一趟。”

没一会儿,秘书进来告知,电话是接通了,但接电话的是宋时轮的秘书,他人不在,出去了。

叶剑英听后,眉头微微一皱,似乎并不意外,他轻轻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

“这个宋时轮,真是指挥不动他了。”

那么,叶剑英找宋时轮究竟所为何事?宋时轮又为何会选择避而不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帅传记的编写工作

这一切都要从宋时轮负责主持编写叶剑英传记说起。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被授予元帅军衔,从这之后,十大元帅也成为了专有名词。

十大元帅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为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为了缅怀这段光辉岁月,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历史、传承历史,于是一项意义非凡的计划应运而生——为元帅们撰写传记。

其中,叶剑英元帅的传记编写工作,交由了军事科学院负责,而那时的科学院院长,正是与叶帅有着深厚渊源的宋时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时轮与叶剑英可谓是相当熟悉的,这份工作交由他也是再好不过的。两人之间的交情,可追溯到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两人早在1946年,国共双方签署停战协议时,中共方面执行处处长宋时轮负责辅协助,中共代表叶剑英进行谈判工作。

而后,在军事科学院初创的1957年,宋时轮再次以副手的身份,辅佐叶剑英,这一合作持续长达十五年之久,期间共历风雨,见证了无数历史的转折与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六、七十年代,政治风暴时,作为叶剑英的老部下,常常顶住压力前往叶剑英的住地,提议谋、作分析、下决定。

关于编写叶剑英传记一事,宋时轮对传纪小组的唯一要求就是一定要求真,不能马虎,要实事求是,客观地看待问题,不可弄虚作假。

工作展开后,宋时轮又多次开会讨论,将自己与叶剑英接触的感受,及他的革命经历和生活情况介绍给大家,力求为编写工作提供最真实、最生动的素材。

关于在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提出,及时解决,力求为大家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叶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要尽可能地与叶剑英本人采访;其次寻找与之有关的当事人、知情人;再者去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等地,翻阅资料查证。

最初的采访并并非一帆风顺,叶剑英对传记组的采访颇为抵触,他性格内敛,不愿过多宣扬个人功绩,因此拒绝了采访。

传记组一直对其做工作,表示这么做是为了宣传党和历史,也是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历史、传承历史,叶剑英才勉强同意。

但叶剑英的医生和警卫这时却站了出来,持反对意见,那时叶剑英已80多岁的高龄,重病缠身,常常咳嗽不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纪组经过反复沟通,表示为了叶帅的身体,采访时间不会过长,会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让他得到更好的休息。

这才勉强同意,前前后后采访了叶剑英近56次。每次采访,叶剑英都是阐述事实,言简意赅,从不夸大。

采访结束后,叶剑英虽然行动不便,坐着轮椅,但还是会亲自将他们送到门口。

工作之余,传记组的人也常常和叶剑英见面,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大家有时一起吃宵夜,人多也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那次家中包饺子的夜晚,更是让人难以忘怀。那天,家里包的是瘦肉饺子,医生为他的身体考虑,在饮食上,严格把控。

在叶剑英的:“哎呀,我还想吃......”中,医生还是拉走了他。

《叶剑英传》的焦点——“草地电报”之争

在传记组采访期间,宋时轮也常常会抽出时间去看望他的身体,同时也有些其他历史方面的问题进行求证,就比如争议较大的“草地电报”之争

时间回到1935年,那时毛主席主张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而张国焘则提出南下,双方争论不断,最终张国焘勉强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一、四方面军的战士们,混编为左、右两路军,中共中央随着右路军陈昌浩、徐向前、叶剑英等行动,左路军则是张国焘、朱德等人。

结果行进没多久,张国焘又改变了主意,给陈昌浩发去了密电。好巧不巧,陈昌浩正在开会,这份密令也就到了叶剑英的手中。

上面的内容大概是,拒绝北上,要求南下,劝毛主席、周恩来等放弃北上,如果执意北上,不听劝告,那就以武力的方式解决。

叶剑英看着纸上的信息,大感不妙。于是拿着密电,借口离开了会场,一刻也不敢停歇,将这份密电交给了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随手掏出了卷烟纸,将上面的信息抄了下来,叶剑英拿着密电又迅速跑回了会场。

还好,他回来时,陈昌浩还在讲话,他装作没事人一样将电报递给了陈昌浩。毛主席等人商讨后,暗感情况危机,迅速离开了驻地,还特地通知了叶剑英。

之后,叶剑英也找借口连夜带领直属队离开了。果然不出大家所料,没多久,便有四个人拿着枪,到处在找叶剑英。

毛主席在世时,曾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提起过这件事,赞叹叶剑英在关键时刻救了党,救了红军,是立了大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草地电报”,是否真实,是否能呈现在《叶剑英传》,一直有争议。一位解放军政治学院的教员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首先,这封电报的原文已经找不到了,真实情况有待考究;其次,他查询了一系列有关张国焘的文献,均无此文。

再者,在斯诺的《西行漫记》和刘伯承的《回顾长征》中,作为知情人士,均未在书中提到。

争论远没有停止,随后又有人提出,据当时原红军总部左路电台台长宋侃夫和右路军电台台长王子纲回忆,他们并未发给、接收过此电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时,最重要的当事人毛主席、张国焘、陈昌浩都已经去世了。但宋时轮和传记小组并未放弃,走访多人,深入调查研究。

通过李维汉、邓颖超、凯丰等知情人的透露,都肯定,确有这封密电。且据丁甘如回忆,在解放战争期间,从陕北过黄河时,遭到了敌机的轰炸。

船只被击毁,许多资料也沉入海底,那里面是否有那封“草地电报”和主席的手抄纸条,现也均不得而知。

而提出质疑说密令、纸条找不到就企图否定叶剑英功绩的行为,更是可笑。也是由于宋时轮和传纪小组的坚持,才让这个事件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宋时轮,真是指挥不动他了。”

通过传记组的一系列走访调查,历经四年,十几万字的《叶剑英传略》终于完稿,也终于告了一个段落。

叶剑英却觉得还缺少些什么。他思索片刻,决定邀请宋时轮为这本书撰写序言。

叶剑英便叫来了宋时轮,想让他为这本书作个“序”。宋时轮一听,连忙摇头,摆手拒绝。

他认为叶剑英是开国元帅,自己在他手底下工作多年,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但论资历论威望,自己哪够格为叶剑英写序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序言,我不够资格,不能写!”宋时轮一脸诚恳,脸上满是谦卑和敬意,如是说道,再三推脱。

叶剑英认为,他们两人长久共事,交情不浅,且《叶剑英传略》也是宋时轮主持的,那么为这本传记写个“序”他完全够格。

于是也不顾宋时轮的拒绝,表示可以给他三天的考虑时间,到时候再给他去电。

没两天,叶剑英叫来了秘书,对他说道:“给宋时轮打个电话,让他来我这里一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一会儿,秘书进来告知,电话是接通了,但接电话的是宋时轮的秘书,他人不在,出去了。

叶剑英听后,眉头微微一皱,轻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这个宋时轮,真是指挥不动他了。”

叶剑英见状,也知道这宋时轮这哪是不在啊,这分明是在找理由,逃避自己呢,叶剑英也不再勉强他了。

不过,虽然宋时轮认为自己不够资格为叶剑英写传记,不过为其写了一个名为“跋”的后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后记中,宋时轮简要概括了叶剑英一生的革命业绩,在关键时刻的无私无畏、机智果敢。

在紧要关头,不顾个人安危和利益,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等等,字里行间,尽是对叶剑英的功绩的赞叹和无限情谊。

结语

宋时轮的人格魅力与卓越品质,在“草地电报”事件的深入探寻与传记组的细腻描绘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他,不仅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心怀大局、勇于担当、细致入微的智者与勇士。

面对“草地电报”这一复杂而敏感的历史事件,宋时轮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封电报的真伪之争,更是关乎于叶剑英功绩的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这场历史真相的探寻之中,不畏艰难,不惧挑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

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宋时轮更是展现出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敏锐的洞察力。他广泛收集资料,遍访知情人士,力求从点滴线索中拼凑出事件的完整面貌。

他的这种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的精神,不仅为“草地电报”事件的最终揭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为后人树立了治学的典范。

更难能可贵的是,宋时轮在面对质疑与争议时,始终保持着冷静与理智。他没有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而是坚定地站在了探寻真相的一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深知,历史的价值在于真实与客观,而非个人的偏见与臆断。因此,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历史学者应有的态度与风范。

在宋时轮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集智勇、细腻、担当、严谨于一身的杰出将领。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应有的品质与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