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1719年—1805年1月25日),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注沟镇逄戈庄村(今属高密)人,祖籍江南省砀山(明弘治间始祖福公自南直隶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政治人物,书法家。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吴梅村集 清 · 刘墉

六朝金粉擅风流,射策东堂片玉收。

事去不无江总恨,宦成薄有杜陵愁。

凄凉法曲秦淮夜,慷慨悲歌易水秋。

宝玦飘零红袖泣,几多哀艳为君留。

首联“六朝金粉擅风流,射策东堂片玉收。”描述了吴伟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才华。“六朝金粉”指的是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时期南京的繁华景象,这里用来形容吴伟业所处的明朝末年的文化繁荣。“擅风流”则是指他在文坛上的卓越成就。“射策东堂”指的是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辉煌时刻,“片玉收”比喻他的才华如同珍贵的玉石被赏识。

颔联“事去不无江总恨,宦成薄有杜陵愁。”表达了吴伟业对时局变迁的感慨和个人仕途的无奈。“江总恨”指的是南朝文学家江总在国家灭亡后的悲哀,这里用来比喻吴伟业对明朝灭亡的悲痛。“宦成薄有杜陵愁”则是借用唐代诗人杜甫(自称杜陵野老)的忧愁,来表达吴伟业在仕途上的不如意和内心的苦闷。

颈联“凄凉法曲秦淮夜,慷慨悲歌易水秋。”描绘了吴伟业作品中的两种情感基调。“凄凉法曲秦淮夜”指的是他在秦淮河畔听到的凄凉乐曲,象征着他对故国的怀念和哀愁。“慷慨悲歌易水秋”则是借用荆轲刺秦王前在易水边慷慨悲歌的故事,来表达吴伟业作品中的激昂和悲壮之情。

尾联“宝玦飘零红袖泣,几多哀艳为君留。”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吴伟业作品的感人之处。“宝玦飘零”指的是珍贵的佩玉散落,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红袖泣”则是形容读者在读到吴伟业的作品时,如同看到红袖女子哭泣一般,感到深深的哀伤。“几多哀艳为君留”则是指吴伟业的作品中留下了许多哀婉而艳丽篇章,让读者为之动容。

整首诗通过对吴伟业生平、才华、作品及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深深缅怀和高度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昌怀古 清 · 刘墉

大别山前江水横,烟波江上古今情。

王敦不忌温忠武,刘表翻嫌祢正平。

城郭人归云未散,汀洲春绿草还生。

秋风吹梦潇湘浦,回首南楼月正明。

首联“大别山前江水横,烟波江上古今情。”以武昌的地理特色开篇,大别山横亘其前,江水滔滔流过,烟波浩渺。这江水不仅流淌着自然的韵味,更承载着古今无数的情感与故事。

颔联“王敦不忌温忠武,刘表翻嫌祢正平。”借用了两个历史典故来表达人事的变迁与无常。王敦不忌温忠武(温峤),指的是东晋时期王敦对温峤的赏识与信任;刘表翻嫌祢正平(祢衡),则是说东汉末年刘表对才华横溢的祢衡的嫌弃。这两个典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历史上英雄豪杰的际遇与命运。

颈联“城郭人归云未散,汀洲春绿草还生。”描绘了武昌城的景象,人们归家后,城郭上空的云彩还未散去,汀洲上的春草又绿了起来。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生生不息。

尾联“秋风吹梦潇湘浦,回首南楼月正明。”以秋风、潇湘浦、南楼月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怀旧与思念的氛围。秋风吹拂,带着梦想飘向潇湘浦,回首望去,南楼上的月亮正明亮。这一联既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对武昌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描绘,表达了对这座历史名城的深深怀念与感慨。诗人借古喻今,通过历史典故与自然景象的交融,展现了武昌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梅都官送王郎中知江阴同张慕青作 清 · 刘墉

登临不见风流尹,只有斜阳趁暮潮。

江到海门连海阔,钟传云际带云飘。

都官有句偏多骨,粉署何人更折腰。

后进不妨还继美,宛陵篇什古今饶。

首联“登临不见风流尹,只有斜阳趁暮潮。”表达了送别时的情景与心情。登临高处却再也见不到那位风流倜傥的尹郎(这里可能是指王郎中,以其风流儒雅而称),只见斜阳伴随着暮潮渐渐消逝。这句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也寓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颔联“江到海门连海阔,钟传云际带云飘。”描绘了江阴的壮丽景色。江水滔滔流到海门,与海天一色,相连无垠;钟声从云间传来,似乎带着云朵一同飘荡。这两句诗以景寓情,表达了诗人对江阴美景的赞美,也寓含了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

颈联“都官有句偏多骨,粉署何人更折腰。”是对梅都官(即梅尧臣,宋代著名诗人)和张慕青的赞美。都官的诗句多有风骨,粉署(指官府)中又有谁能像他那样不卑不亢、不屈不挠呢?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期望。

尾联“后进不妨还继美,宛陵篇什古今饶。”是对后进者的勉励与期许。后进之人不妨继续追求美好的事物,宛陵(梅尧臣的籍贯地,这里代指梅尧臣及其诗歌)的诗篇从古至今都是那么丰富、那么美妙。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梅尧臣诗歌的赞美,也鼓励后进者不断追求、不断创新。

整首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也寓含了对前贤的敬仰、对后进者的勉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诗人通过描绘景色、抒发情感、赞美前人、勉励后进等多种手法,将送别之情与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