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叫《低价团购失控》。说的是我们现在在各个平台上都能团到看起来性价比超高的套餐。对于商家来说,用这个来引流;对于客户来说,得到了实惠,本来是双赢的事儿,现在却成了双输。

现在,对于吃饭的人来说,看着优惠,其实全是套路。菜品价格虚标,套餐里加了各种本不需要收费的项目,让价格看起来很高。而且,因为大量团购,里面全是预制菜,而这还只是套路的一部分。

你刷视频看到的那些推荐你团购的视频里,满桌子的菜,烤肉是大串的,水盆里的羊肉都快溢出来了。看那些主播吃的,简直不要太香。但实际上去现场吃,可能就又是另外一种景象。我自己反正就有过这样的体验。

但商家也很难,不用这些套路,根本没流量;实打实的优惠,就得赔本。用了这些套路吸引来的流量,感受到这种差距,毫无疑问也只会去一次,名副其实的“羊毛党”。搞不好平台上的那些评分还会越来越低。

所以演变到现在,餐饮行业的团购已经是彻底的双输。对于喜欢美食的人来说,找不到那种踏踏实实用心把饭菜味道做好的饭店;对于那些想踏踏实实用心把饭菜味道做好的饭店来说,已经没有他们生存的空间了,这就是现状。

当然,在这样的现状里,依然崛起了很多连锁品牌的餐饮企业,而且都在以飞快的速度扩张。最直观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去商场,几乎每个商场开的饭店都大同小异。

当然,餐饮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化,这是必然的趋势。这里边有很多深耕餐饮行业很多年并且做得很好的企业。不过,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有很多新生的品牌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崛起。

而且表面看起来都做得很好,装修设计好,服务非常好,口碑也都比较在线,标准化做得很好,而且还都是直营。

虽然我不是餐饮行业的,但总感觉这些餐饮店玩的这个模式,和当年恒大、碧桂园高周转的模式几乎一样。

房地产无非就是开发一个又一个的楼盘项目,餐饮店就是开一个又一个的店。产品都标准化,阵地包装都很到位,广告都无死角覆盖,服务人员的培训显然也都很到位。新开的店都必须是排长队,当年那些楼盘开盘也是一样的手法。

为了卖房,那是全民营销;现在吃饭,必须得给个好评。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碧桂园首创的员工跟投机制,让最开始的那些员工确实赚得盆满钵满。全员买房,哪怕再偏远的项目开盘,现金流必须回正。

据说现在很多餐饮品牌也是一样,开店员工必须跟投,每个月拿分红。开始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人吃到了红利,所以现在饭店的那些员工积极性都很高,就能理解了。每个人都会积极地去冲店里的营业额。

当年开发商是融资拿地开发冲规模,反过来融更多的资,拿更多的地,冲更高的规模。现在这些餐饮店也是一样,融资找店、开店冲规模,然后融更多的资,冲更高的规模,都属于重资产,现金流都很大,毛利还比较高的类型。

当在第一个或者最初的几个项目里,店里尝到了甜头,本能地就会快速去铺规模。规模越大,成本就能压得越低。是不是你也会觉得房地产和这个餐饮店几乎是一模一样?

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市场往上走的时候,杠杆加得越多,成功得越快。恒大和碧桂园的风光,我不相信当年没有人羡慕过。可是这一套模式,如果遇到市场下行,那就是杠杆加得越多,死得越快。

根据 5 月份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 1 - 4 月,北京餐饮业收入是 422.2 亿元,同比下降了 2.3%,其中 4 月单月收入约 104.19 亿元,同比下降了 8.9%。这是餐饮业复苏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跟房地产一样,搞不好餐饮行业也会是一地鸡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