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车企的产品竞争力日渐提升,尤其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处于行业领先之后,“走出去”成为中国品牌下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汽车整车出口已跃居全球第一,尤其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迅猛增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车企的出海目的地,也从过去的汽车工业欠发达地区,慢慢向欧洲这样的主要汽车市场进军。IHS Markit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欧洲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84%。然而,就在中国车企出海势头正猛之时,9月13日欧盟发起的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令出海之路前途未卜。

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下,中国车企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在不久前举行的一场麦格纳媒体活动上,麦格纳斯太尔代理总裁罗兰·普雷特纳表示: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如何在海外立足,不失为出海良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格纳斯太尔代理总裁罗兰·普雷特纳

出海的三个阶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几种不同的出海模式。与早期海外品牌进入中国相似,中国车企出海通常也会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起步阶段,以小批量整车出口的方式进入当地市场;当市场份额达到一定量时,以SKD/CKD方式,也就是将部分零部件出口到海外,再交给当地工厂进行组装;当真正在当地站稳脚跟时,就可以考虑在当地建设工厂,实现完全的本地化生产。

车企选择哪一种出海模式,取决于所处的阶段。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出海车企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从2023 IAA慕尼黑车展前后,中国车企的各类发布来看,包括比亚迪、上汽在内的中国车企,都有欧洲建厂的计划。IHS Markit此前也曾预测,2026年左右,第一批中国车企将在欧洲开启本地化生产。

在罗兰·普雷特纳看来:“欧洲市场非常成熟且多元化,在供应网络方面也非常强大,非常适合作为一个跳板来实现真正的全球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批中国车企将于2026年左右在欧洲开启本地化生产

如何应对海外市场挑战

尽管欧洲市场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极具吸引力,但不可回避的是,挑战也不少。综合来看,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法规、文化以及语言的差异;在当地是否有充足的供应链资源;如何运营海外工厂;人才储备以及上市时间规划等。尤其,欧洲在减碳方面有着严苛的法规要求,涉及工厂碳排放、产品碳足迹、报废回收等。

那么,面对车企出海路上的各类挑战,像麦格纳这样的供应商,能给予车企怎样的支持?对此,麦格纳中国区总裁吴珍表示,麦格纳所提供的支持涉及零部件及整车,能满足中国车企不同出海阶段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