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是内蒙古黄河流域最大的古代城市遗址,其保存完好,文化内涵深厚,出土文物丰富,历史演进脉络完整,是中原王朝边疆治理体系形成建构的重要实物例证,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物载体,是古代中原王朝治理体系建构、巩固边疆的生动典范。

古城所处地区在商周至春秋时期为猃狁、北狄居住的“襄”地,战国时期属赵国的云中郡,汉代为定襄郡成乐县,北魏时为盛乐古都,唐代在此设立单于大都护府,辽代为丰州振武县,元代为振武城。古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辽金元等几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城镇建置的历史长达两千余年。而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文化关系衔接紧密,又与史料的记载相吻合,体现了中国北部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完整历史。

陈永志

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原内蒙古博物院院长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位于黄河的北岸,它其实是属于黄河流域里边的一个重要的城市遗址,更重要的是它牢牢地扼守着由关中地区、晋中地区通向漠北的一个交通要道,历朝历代都把这个地区当作重要的战略要地来经营。所以说这个地区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气。比如说汉代的定襄郡,这个地方以它为政治中心。到了北魏这个历史阶段在这个地方建立都城。到了唐代建立单于大都护府,而且到了唐代以后虽然没有大规模的营建,但是到了金代、辽代、元代,这个地区还有相应的行政建制。”

土城子遗址面积约4平方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1450米,南北2290米。古城分为西城、南城、北城、中城四部分,墙体保存基本完好,城垣残高 0.5 至 10 米不等,东北西三面居中设有城门,外置瓮城。西城西半部被宝贝河水冲毁,仅存东城墙,南北 310 米,地层单一,为春秋时期文化遗存;南城东西 550 米、南北 650 米,系春秋战国至魏晋北朝时期文化遗存;北城东西 1450 米、南北 1760 米,内含中城,始建于唐代,主要为唐代文化遗存;中城位于北城南部偏东,东西 500 米、南北 790 米,是整个古城文化层最深的部分,最深处可达 10 余米,含战国至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始建于代魏,唐辽金元沿用。

土城子古城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始于1997年,1997—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连续多年对该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工作,对古城遗址的勘探面积约17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642平方米,在古城外围共发掘了2755座墓葬。出土有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石器、漆器、 铜钱等各类器物计万余件,充分展现城市文明的发展历程,边疆防御体系的形成,实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通过文物展览构建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系。2017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开始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6年—2020年由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和林格尔县文管所联合进行保护发掘工作。2022年纳入国家文物局保护、开发、利用及“十四五”规划中。

按照2016—2030年土城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对宝贝河沿线中城文化断层进行断面展示,对南城内发掘点、北城外墓葬区进行展示,对城内已探明的城门进行城门展示节点,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对城内历史道路进行恢复,设计马道和自行车道,建设遗址现场展示馆和室外考古馆等,全面系统推进土城子遗址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揭示遗址价值。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李海珍 通讯员 高文娟

丨编辑:尚延蓉

丨统筹:王 芳

丨审核:刘 军 苗 青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青橙融媒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