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璧光

1959年,阿尔巴尼亚的艺术家们在参加新中国国庆十周年、到湖南访问演出时,演唱了一曲深受大家喜爱的“湖南民歌”《浏阳河》。

  • 《浏阳河》
    弯过了几道弯
    几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什么县呢
    出了个什么人
    领导人民得解放
    啊依呀依子哟

事实上,这首歌受到人们的喜爱,可上溯到1951年5月的北京会演。当时,全国调集歌舞作品参加选拔,入选者将前往德国柏林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这次选拔会演中,湖南选送的歌曲《双送粮》脱颖而出,并于22日晚、走上了中南海舞台,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演出。

这首歌的首唱者是湖南花鼓戏演员龚业珩。龚业珩,湖南湘潭人,1934年出生。她在回忆当时演出时的情形时说:“我永远都记得,那天毛主席穿着浅棕色的中山装,很是高大、潇洒,他穿的皮鞋是什么样子、我还清清楚楚呢。”

当时的龚业珩由于太过激动,上舞台时还摔倒了:“我是湘潭人,那时才刚解放,我又才工作,对着毛主席唱歌颂毛主席的歌、那种幸福的光荣感是无法形容的。”

1961年,17岁的李谷一进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接替龚业珩成为第二个《双送粮》演唱者。此后,《双送粮》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中国唱片公司灌成唱片向全国发行。

到了1959年,阿尔巴尼亚的艺术家将《双送粮》的第三段单独拿出来、作为独立的歌曲演唱,并用第一句歌词“浏阳河”作为歌曲的名字。此后,《浏阳河》开始传唱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龚业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谷一

时光荏苒,《浏阳河》的旋律在几代人的岁月里一直回响不息,直到今天、还经常出现在各种演出场合。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湖南民歌的词曲作者都曾经因为这首歌的著作权打过官司。

1992年,湖南省文化厅曾经正式发文认定:《浏阳河》的署名应为徐叔华作词,唐璧光原曲,朱立奇、齐芝田等集体编配。

词作者徐叔华,湖南长沙市人,1931年出生。1950年9月,19岁的徐叔华随湖南省湘江文工团土改工作队,来到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畔的黎托乡体验生活。当时,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交公粮的路上,你追我赶、非常踊跃。因此,徐叔华打算编一个小戏“送粮路上”。

“当时我在浏阳河进入湘江的最后一道弯前,整整干了一天活,到了晚上,就和当地的农民们一起跳到浏阳河里,把整天的疲劳劲儿全消除掉,灵感也就上来了,在当晚回住处的路上,《浏阳河》诞生了。”回忆《浏阳河》的创作时,徐叔华特意提到自己的一个趔趄:

在回去的路上,由于天黑路不平,他脚下一滑,差点栽进路边的水沟。这个趔趄触发了他的灵感,使其脑海里闪出了这样的画面:爷孙二人推着小车送公粮,路上与一位青年你追我赶,一不小心、陷入一条水沟。因为粮食装得多,爷孙俩抬不动,就请青年帮忙。青年和小孩儿逗乐,说:你要能答得出我的问题,我就帮你抬。于是便有了唱段:“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什么县,出了个什么人……”

他连夜创作出了花鼓戏《推土车》(后改名为《双送粮》)。这出戏共分三段,反映了农民翻身分得土地的喜悦心情。

1951年,《双送粮》的演出小组在武汉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选拔时,剧中的两个唱段都是湖南花鼓戏腔调;而《浏阳河》一段采用的是京剧曲调《小放牛》。《小放牛》是河北一带的民歌。负责审查的中南文化局认为,《小放牛》没有湖南的地方特色,应换成具有湖南风格的曲子。临阵换曲的任务交给乐队指挥兼打鼓的朱立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叔华和妻子邓序鸾

朱立奇,是湖南长沙宁乡人,1926年出生,现已去世。由于时间紧迫,朱立奇灵机一动,想到一年前演过一个湖南花鼓戏《田寡妇看瓜》,其中有一个《送瓜调》用的是湖南祁阳小调音乐。能不能将这个曲子套用到《双送粮》上来?朱立奇决心一试。结果,经过试唱试演,效果很好。

《田寡妇看瓜》的曲作者是唐璧光。唐璧光,湖南永州东安人,1920年出生,2015年7月24日去世。

《田寡妇看瓜》是唐璧光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的花鼓戏,剧情比较简单:男主角秋生自幼父母双亡,因生活窘迫、常到田寡妇的菜园里偷瓜。解放后,秋生分得了田地;为弥补过去的错误,便将自种的瓜果偿还给田寡妇。

其中,秋生有一段“送瓜调”的唱词:田大娘细听我来讲,如今世界大不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领导我们穷人翻了身……

唐璧光曾这样介绍当时的创作背景:土改后,劳动人民分得了胜利果实,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对毛主席的感激爱戴之情是难以形容的,从而激发了我的满腔激情,欢快的旋律好似滚滚江流,汹涌澎湃,倾泻直下,我一挥而就。

对于具体的创作过程,唐璧光说:我决定给这段中心唱腔谱出一套新的曲调,基调是:热烈欢畅,湖南风情,朗朗上口。我想到了民间广泛流传的祁阳小调《孟姜女》的音乐素材,对它进行了加工提炼,改变了原曲的哀怨情绪,形成了开朗欢快的旋律。

唐璧光和朱立奇曾是长沙音专的同学。但后来,因为《浏阳河》曲作者的署名问题,两人曾打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而词作者徐叔华打的官司,是起诉侵权单位。

那时,他曾先后发现市场上选用《浏阳河》的95种歌曲集、700多种音像制品中,99%都署名为“湖南民歌”,还有署为“佚名”的,更甚的、还有署别人名字的。起初,徐叔华是给侵权的出版单位去信、说明情况,但很多出版单位对此并不理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璧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2年的出版物,标明的词曲作者

1996年冬天,65岁的徐叔华冒着大雪、如约前往某出版社交涉,结果吃了闭门羹,又冻又气之下、就病倒了。其子一怒之下,拿起了法律武器。

事实上,歌曲《浏阳河》之所以被署名“湖南民歌”,也是另有故事的。在上个世纪“反右”时,唐璧光和朱立奇、齐芝田先后被划为“右派”,徐叔华则被划为“中右”。于是,家喻户晓、越唱越红的《浏阳河》,作者就成了“湖南民歌”。

在《浏阳河》的创作群体中,唐璧光的经历是最惨的:

1958年3月被判刑7年,后妻子提出离婚。1964年3月刑满释放后,被安置在洞庭湖农场就业。1970年被清理回原籍,带着身有残疾的儿子回到老家、相依为命。为了生计,他到了县采石场,锤石渣、挑土方……
但是,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我们党是英明的,这种日子终会过去。

唐璧光的初心是要成为“中国的贝多芬”。唐璧光从小音乐天赋惊人。婴儿时不管如何大哭,只要祖父的二胡一响,立即止住哭闹,凝神聆听;咿呀学语时,即学会宫、商、角、征、羽;四岁能唱祁剧,六岁能唱小调。

其祖父一心一意希望他成为“东方贝多芬”。临终之际,将多年来收藏的贝多芬作品集交给他,并在集子封面端端正正写了个“梦”字。知道了这个情节,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他因为《浏阳河》的著作权、而旷日持久地奔波。

唐璧光曾说他对《浏阳河》的感情就像对待痴儿一样,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1957年,妻子分娩时发生了难产,正在高墙之内的他、接到电报后翻墙而出,星夜奔赴家中见了儿子一面,接着天不亮就赶回了长沙。13年后,再见到儿子时,孩子已因患脑膜炎而成了痴呆。

唐璧光曾预言过《浏阳河》的生命力:只要毛泽东的名字在这个世界存在,《浏阳河》也就永远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浏阳河》一段的前后曲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2年出版物,《浏阳河》曲作者是唐璧光

唐璧光一生坎坷,但并没有像某些文艺工作者一样、因自己的不幸而归罪毛主席。他至死至终都为创作《浏阳河》而自豪,至死至终都相信毛主席将会永垂不朽。

唐璧光对于毛主席至死不渝的信仰,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一个署名“五丘”的,在其名为《“红歌”作者【唐璧光】的泣血人生》的文章中说:随着头号推手薄X来判刑,作为官方主导的“唱红打黑”运动黯然收场了……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日渐普及,社会民主转型的逐步推进,红歌最终也一定会被抛到“历史垃圾堆”里去!

在这篇标注完成日期为2014年5月28日的文章中,“五丘”还做出这样的判断:《浏阳河》作者唐璧光先生至今还“睡着”,还没“醒”过来!

“五丘”断定唐璧光根本不理解“红歌”的本质,并声称自己曾在三年前就写过《怎样认识红歌的反动本质》的文章,并给红歌下过这样的定义:红歌,作为国家“主人”歌颂“公仆”的歌曲,是涂上“红色”油彩的专制文化、皇权思想、臣民意识的现代版,是中国源远流长的“马屁文化”的巅峰。它宣扬了“反民主的反动”思想,是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也是苏联、东欧极权主义制度的丧歌!

如去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相当多的文革批判者,批判文革的方式、采用的就是被他们批判的那种“文革方式”。于是,结果就是,“五丘”之类的人、不断地被事实扇耳光。

五丘对唐璧光的批评已经过去十年,对红歌的攻击已经过去十三年,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里的、不是唐璧光的红歌,而是“五丘”之类的攻击红歌者。呵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攻击歌曲“浏阳河”的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