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的产品虽然在知名度上可能不及行业巨头,但在实际的市场贡献上丝毫不逊色。同时,他也为程序员、产品开发者、以及连续创业者,在AI时代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作者 |吴彤
2022年11月30日,聊天机器人ChatGPT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上线5天,注册用户数超过100万;上线第二个月,月活用户突破1亿;上线第三个月,微软率先宣布要将旗下所有产品与其全线整合。此后,ChatGPT引发的科技海啸迅速席卷全球,并如同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AI大模型产业链的形成。
刘海峰有一种直觉:机会来了。
这与他过去两年面对元宇宙、NFT(数字化资产)两个风口时的态度全然不同,“虽然那些都是热点,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只能算作高投机性项目。”
2023年4月,刘海峰和团队开发的一款名为"ChatU"(中文名“才兔”,https://www.chatu.ai)的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国内最早的企业级的AIGC产品之一。简单来说,就是搭建出一套操作系统,同时接入多个大模型,对应每个模型的特点创建不同的智能助手(agent),使其更适用于企业用户,涵盖了企业日常运营中所需的在线客服、数据分析、生成报告、标书撰写、甚至关键决策。
产品上线的一年多里,刘海峰感觉自己有了前所未有的忙碌感。一是因为很多企业的开发者对AI大模型技术还不太了解,要组织客户分享会、AI主题沙龙,这些活动几乎占满了他每个周末。还有一个原因,他要找到更多的大模型厂商合作,如果只依托于Open AI的大模型,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一旦这条线路出了问题,下游应用就会全部瘫痪。
这并非未雨绸缪,而是真实存在的风险。2023年7月初,国内出台了大模型备案要求,依靠API接口获取境外大模型能力的模式受到挑战,导致去年年初时就接入OpenAI做应用的团队,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困境。比如某在线设计平台,曾是国内最早推出AI生图的产品之一,并围绕AI生图搭建了社区生态。但在去年9月初,这家平台突然宣布“网站维护”,持续了一个多月后,依然是“网站升级中”的状态。
迄今为止,ChatU平台已接入OpenAI-ChatGPT、Claude、Llama、百度文心、通义千问、豆包等多家国内外的AI大模型,且公司还被还入选评为了微软Founder Hub、英伟达初始计划、以及Open AI的Tier5级别合作商。
最近,刘海峰与至顶科技&《码客人生》谈起自己的这段创业,依然笃定"AI to B"(AI在企业级市场的价值)是他最重要的决定。即便这段创业起步于一个简单的业务--销售ChatGPT账号--他也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希望员工个人账号始终处在企业统管之下。
和刘海峰认识多年的朋友表示,“海峰并不以公司体量著称,但他所做的产品恰恰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AI时代转型所必需的。 ”
2016年,他开发的“微课帮”是微信体系内的一次创新,定位为“轻直播”工具,无需安装APP和插件,在微信上关注“微课帮”后就能直接开课,解决了万人在线听课的难题。
2018年,他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出一款实现软件版权保护和交易的新产品,针对于软件买回后的闲置,以及盗版猖獗的痼疾。
而这次起步于2022年底的ChatU产品,则是为那些渴望利用AI大模型,但不知如何着手的传统企业提供了解决方案。
传统企业若想将一款AI大模型进行私有化部署,往往需要投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然而对于一部分小公司而言,他们可能只需要一个简单的SaaS版本。刘海峰则扮演了一个“集成商”的角色,通过整合各家的大模型资源,二次开发了智能助手,并设置了内部权限分配和计费体系等重要环节,使传统公司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利用这些技术。
刘海峰的故事还在继续,他坦言,自己做的这件事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高大上,在技术上也没有不可逾越的壁垒,关键在于谁愿意长期投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客户身上。
颇为有趣的是,刘海峰的公司坐落在北京海淀的新东方大楼里。前两年那里曾见证了一大顶级教育机构的撤退,一度让这座大楼的商业出租降至冰点。但如今,属于刘海峰这批人的创业机会,又从这里慢慢开启。
▋ 01 AI大模型带来的机会
《码客人生》:首先请您介绍下,软积木是一家什么公司?
刘海峰:软积木其实很早就有了,大约是在2017年。
当时它作为一个商标,隶属于一家主要服务于开发者、运营源代码交易社区的互联网公司。这个社区专注于应用类项目开发,至今已经拥有超过108万注册会员,由于市场环境影响会员数已经趋于稳定。
至于现在的软积木公司,是2023年为了AI大模型的发展而独立而来,利用大模型技术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实际上,我对AI的关注始于GPT-2时代,该技术于2019年发布,尚未完全成熟,直到Open AI的GPT-3.5版本,特别是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GPT-3.5模型驱动的ChatGPT,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启发。
我和几个老朋友迅速了解了这款产品,觉察到AI大模型的企业级应用是机会也是刚需。
AI对于企业和个人的意义截然不同,个人可能更关注聊天、图像和视频制作等消费级应用,而企业则需要智能解决方案来实现专业化服务。
因此在创业之初,我们选择了“AI大模型+企业级应用”作为我们的主要赛道,致力于为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板块提供量身定制的智能解决方案。
《码客人生》:解决方案这件事并不简单,第一步你怎么做的?
刘海峰:我们的第一步是解决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企业如何为员工开设ChatGPT账号。
虽然早期ChatGPT的使用主要面向个人用户,但我们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将AI技术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比如为员工创建的账号,能够在企业的监管下使用AI。
2022年12月30日,我们进行了MVP(最小可行产品)的验证,随后带领团队启动了企业级AIGC产品ChatU.ai(中文名“才兔”)的研发工作。2023年4月,这个产品正式上线。
鉴于当时许多人对GPT技术还不太了解,我还发起了AIGC北京社区,并作为PEC亚太区的合作伙伴,组织了十多场线下Prompt(提示词)活动。这些活动的参与度极高,最高时达到了97%的到场率,推动了AI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码客人生》:能详细说说“才兔”吗?如果说2023年4月上线的是产品1.0,那么现在的“才兔”有了哪些更新?
它和现在的形式基本相同,只不过当时我们主要依托于Open AI的技术框架,尚未引入多模型的支持;智能体的概念及其功能也还未在我们的平台中实现。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开源与闭源的大型语言模型的涌现,我们逐步集成并推出了基于这些国内外诸多大模型的服务,才促成了我们的核心产品--才兔--一个企业级的、混合语言模型即服务(MaaS)的平台。
目前才兔平台已经成熟,能够支持企业定制开发各种智能体(agent),覆盖市场分析、客户服务、标书撰写、代码生成、医疗数据管理、保险评估等多样化的业务场景。
《码客人生》:对于客户来说,才兔平台如何用?
刘海峰:我们有两种版本:
SaaS版本不需要客户自己搭建,几乎不需要任何实施成本,只需要进行一些账户配置,就能完成初始化并直接使用。
私有化部署就需要客户准备一些服务器环境资源。如果是针对大型模型的私有化实施,尤其是涉及到与硬件的适配工作方面,会占用大部分时间和成本,我们会派人过去;但若客户具备基本的编码能力,则可自行处理这方面的工作。
实际上,将训练好的智能体集成到这些流程中,这样的集成工作量相对较小,只需要做一些接口对接即可。对接的人员也无需具备深厚的编码能力。这与传统的开发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过去往往需要从头开始设计架构并进行编码。
《码客人生》:所以这就是“软积木”这个名字的背后寓意?
刘海峰:是的,我们的目标是并不是通过技术开发纯软件,而是让软件的功能实现像搭积木一样简单。
我们曾经经历过SOP(指在有限时间与资源内,为了执行复杂的事务而设计的内部程序)和RPA(企业通过部署RPA数字工具,可以协助企业员工去处理大量基于规则的、重复的工作流程任务)的时代,现在有了AI大模型,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地部署软件,不需要编写代码,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就可以生成智能体,从而完成许多任务。
《码客人生》:现在你们有多少家客户?为什么选择你们?
刘海峰:我们服务的企业接近2000家,涵盖游戏、保险、法律咨询、广告创意、在线教育、数据分析、餐饮、通信等上百个行业。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特别区分行业,每个行业都需要AI,在AI普及之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个行业对AI的热情特别突出。
客户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腰部企业,员工规模在100~3000人,通常将我们的应用与他们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集成。
当企业规模超过100人时,对于组织管理和数据安全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大多数公司都希望员工在使用公司提供的资源和数据进行工作时,都处于公司的监控之下,不允许将数据带出公司。因此也就有了接入AI管理系统的需要。
另一种类型的客户是规模较小的公司,可能只有几十名员工,但会将我们的服务提供给他们的客户群体或学员社区使用。
如此一来,他们就能将原本分散的用户或会员行为整合起来,使之与企业的核心业务产生关联。而且企业可以控制所有资源和行为,包括用户的使用额度、使用频率,分发权限(确保正确的人能够访问合适的模型和智能体,并且在员工离职后能够顺利转移其资源)等。
▋ 02 企业关心什么?
《码客人生》:现在AIGC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上游是基础设施层,如英伟达,阿里云,亚马逊云;中游是模型层,如OpenAI的GPT-4o,百度文心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等;下游是应用层,如Hugging Face推出的自动翻译、情感分析等工具。软积木处在哪一环?
刘海峰:我们定位是中间层,但靠近下游的应用,类似于AI界的Windows或macOS,即AI的操作系统--提供了运行AI大模型和开发更多AI解决方案的基础环境。
也就是说,好多企业非常想搭上AI大模型的快车,但面对众多AI大模型眼花缭乱,它们必须要评估和选择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某一个AI大模型。但我们能搭建出一套操作系统,同时接入多个大模型,对应每个模型的特点创建不同的智能助手(agent),这些助手可以针对特定场景进行优化,满足不同企业的具体需求。那么企业只需要关注实际业务,利用AI来提升效率。
为什么我们能做这件事?
无论是数字化还是智能化,核心思想是将知识密集型的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引入AI技术,比如内部知识管理系统、问答型应用、合同审查以及法律服务等领域。
但AI进入到企业实际上有一个过程。
现在很多大模型企业想直接把模型卖给企业用户,但这费用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沉重的;
而且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有很高的风险,毕竟哪天你选的模型突然不更新了,更换成本还是很高的;
即便企业用户采购了大模型,也很难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毕竟大模型与传统的IT有一定的区别,新的内容需要积极学习。所以有了AI操作系统的存在,通过操作系统将前端的大模型和后端的业务做了耦合。
《码客人生》:你们接入了国外大模型如Open AI的GPT,也有国内大模型,如星火、文心等。这些大模型各有什么特点,你们如何根据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模型?
刘海峰:这些大模型可以被看作不同的矿场。
Open AI的模型以其强大的推理能力和成熟度著称,就像是金矿。金子可以制作许多不同的物品,类比而来,Open AI模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可以用于任何场景。
虽然金子的确非常珍贵,用途广泛,但成本也相对较高,而且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使用金子,而是可以使用铁或银。而国产的某些模型,它们在中文语义处理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还有一些私有或开源模型,它们的优势在于提供了更高的私密性,我们可以把它们比作银矿或铁矿。
我们会综合考虑这些特点,为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型。在创建智能体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基于特定模型的选项。
此外,我们目前也在开发支持多模型的流程化解决方案,这样用户可以通过多个模型协同工作,实现团队作战的效果。
《码客人生》:你们的合作伙伴,如微软、Open AI、英伟达、亚马逊、甲骨文、华为、百度等,合作方式是什么?是将他们的模型集成到你们的服务中吗?
刘海峰:不完全是这样,我们与每家公司的合作都是独特的,不仅限于技术层面。
以微软为例,我们是微软的Founder Hub成员,AI合作伙伴,微软为我们提供了资助额度达百万人民币。
英伟达方面,我们参与了他们的NVIDIA Inception Program(英伟达初始计划)成员。
Open AI方面,我们获得了较高的授权级别,Tier5级别合作商,是首批全球合作大客户,这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集成他们的技术。
其他公司如华为和百度,我们是华为云首批初始计划成员,首批百度AI应用市场合作伙伴,他们的AI应用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我们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作方式。
总体来说,我们与微软、英伟达、百度的合作开始得较早,都在2023年,华为则稍晚,现在我们也在与钉钉合作。而且每个合作伙伴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标准,如果你想在他们的应用市场上架产品,你的产品就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化和成熟度。
《码客人生》:目前国产大型AI模型正在不断发展,一种观点认为,智谱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面壁智能这四家公司是国产大模型“四小龙”,您是否担心这些大模型厂商强大之后,会直接涉足你们正在做的工作?
刘海峰: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希望完全依赖于某一个大型模型。如果它们只使用某一个大模型,那就等于被这个大模型公司“绑架”。而且大模型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之中,目前还不能确定哪家是最终的最优选择。
同样,如果大模型厂商这样做了,他们自然会首先推广自己的模型和产品,失去了“平台化”的意义。而且术业有专攻,或许许多厂商的软件产品本身很优秀,但与用户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生态,是一个单纯的销售行为,收集不到用户反馈,这导致产品发展受限。
因此,我们的角色更像是一个“集成商”。
我们背后整合了众多大型模型,客户可以在我们这里自由切换使用不同的模型,不会受限于单一的大模型。
在生态建设方面,软积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
一,我们创建了一个社区,名为“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Conference,简称PEC),目的是为AIGC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一个交流和探索AI创新的平台。
目前,PEC在北京或上海每季度举办一次线下交流会,每次活动都有二三百人参加。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与行业伙伴和相关企业建立了联系,收集了他们的反馈,用以改进我们的产品。
今年的PEC大型活动将于深圳再次举办,大家可以在活动行或PEC官方微信公众号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也欢迎大家报名参与。
二,我们组织小型沙龙和客户分享会,规模通常在二三十人左右。这些活动不设固定时间表,有时甚至每周都会举行一次,主要目的是加深我们与客户的关系,理解客户需求进一步优化服务。
通过生态建设,我们向客户传达了一个信息:我们的产品、信誉和服务是有保障的,我们致力于长期服务客户。就像在超市购物一样,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他们熟悉和信任的品牌。对于B端市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码客人生》:软积木的竞争优势或壁垒体现在哪?
刘海峰:坦白说,在技术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壁垒,关键在于谁愿意长期投入。
无论是财务投入还是时间投入,我们的优势在于帮助客户在前期快速起步,将他们的需求融入我们的产品中,并迅速推进发展。当然,我们也在积极进行一些行业客户的深度合作,包括行业数据的整合和客户的深度绑定。
▋ 03 一个连续创业者的20年
《码客人生》:当国内大模型厂商招兵买马、比拼大模型性能、吸引融资,您已经做出产品,拿到客户,考虑规模化变现了,您自认为是这波AIGC风口里最先赚到钱的人吗?
刘海峰:可以这么说,目前我们主要依靠自身的盈利能力,而不是单纯依赖融资来开展业务。
作为创业公司应该首先自力更生,依靠自身的“造血”能力。我们相对来说比较稳健,没有追求一夜暴富,专注于通过正统的方式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以此获得收益。
虽然我们也在寻找合适的融资机会,我们希望得到的不仅仅是财务投资,更希望投资者能提供产业资源,帮助我们实现对接,但目前看来并没有特别契合的投资方。
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风险投资(VC)都在观望AI领域,未必真正愿意投资。一些投资者甚至在完成尽调后,以各种理由退出。投资环境整体不佳,美元基金难以进入,退出渠道也不顺畅。
其次,我认为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
建议创业者不要做大模型厂商已经在做的事情,而是应该寻找自己擅长的领域。可以借鉴上一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最终成功的往往是大型企业。早期市场上涌现的许多小型存储和合作服务公司,最终要么被大厂并购,要么被市场淘汰。
尽管大模型本身开发难度大,但围绕大模型的生态系统,还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情。
我们定义自己是一家AI Native(AI原生,从一开始就将AI技术作为核心产品和服务)的公司,目前员工不到20人。一旦超过20人,我们就不再是纯粹的AI公司了。人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研发和产品、运营和市场、其他辅助人员。
《码客人生》:你们一年有多少现金流?
刘海峰:大约在千万左右。
《码客人生》:您是程序员出身吗?在创立软积木之前,您还有哪些创业或产品开发经历?
刘海峰:我不是,我大学(1999年~2003年)主修的是高分子材料。
那时互联网刚刚起步,还是QQ流行的年代,我做过一段时间的PC网站站长,后来进入电信公司工作了几年。那时候我就已经把专业放在了一边,涉足了计算机领域。
2009年7月,我与业内的微软MVP(微软最有价值专家)在北京丰台成立了一家公司,易纵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Ezong Vianet),后来又在浙江成立了全资子公司。
公司定位为Internet运营服务提供商和微软云计算顾问企业,旗下有三大重要产品:51Aspx(微软商业技术软件源码分享和交易平台)、微课帮、软积木。
51Aspx(51Aspx.com),这是一个面向国内应用开发者群体的软件分享社区,通过“分享-下载-奖励-再分享”的模式,使分享者得到自己的既定利益回报,也让下载者进行适当的付出,现在已经有近100万会员、上万套软件。这个业务仍在稳定运行中,我们有一个小团队专门负责维护。
“微课帮”则在2016年6月上线,定位于微信端的“轻直播”工具。无需安装APP和插件,在微信上关注“微课帮”后就能直接开课,为在线知识分享者提供“创课/报名+付费+审核+讲课+沉淀+导出”全流程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微课帮的成绩很不错,上线仅30天就累计开课近500次,不到一年已经积累了国都证券、微软、拉勾、崔牛会、创业邦等不同行业领域的5000多家授课和培训机构。直到疫情之前我们把它卖掉了。
软积木最开始是用于帮助应用企业,快速、精准定位到目标软件,现在是提供软件系统开发,和AI大模型结合更多。
此外,我还有一段时间在做区块链技术的创业。
互联网让信息透明,硬件的价格日益稳定,软件的麻烦却一直未能妥善解决。无论是部分软件高昂的价格,软件买回后的闲置,亦或是盗版的猖獗,软件这一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都还有着诸多可以想象的地方。软件结合区块链是改善软件环境可以想象的方向之一,甚至是最好的方向之一。
因此,我带领团队开发了一款产品,做的事情是将软件资产化,主要解决软件流通中的版权问题。此外,交易时交换软件的版权,以后还可以演变成交换账号体系,譬如游戏账号等都可以在我这里交易,不仅限于软件版权。
《码客人生》:从互联网、区块链,到现在的AI,您似乎总能站在风口浪尖?
刘海峰:实际上,我所有经历都围绕软件开发,有两个标准:一是自己想做、二是自己能做。
比如当区块链技术偏离了初衷,我们认为这有问题,就及时停止了参与。包括后来的NFT(数字化资产)热潮,我们也没有介入。至于前两年的元宇宙,虽然是一个热点,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
直到以GPT-3为代表的AI 2.0时代开启后,AI像人脑一样思考问题,能参与到方方面面的应用,我才再次感觉到机会来了。
《码客人生》:AI大模型的到来,让许多程序员、产品经理和连续创业者的机会更多了,他们可能比没有IT背景的人更有优势。你对大家有何建议?
刘海峰:实际上,去年年初,大多数人对大模型还处于好奇的阶段。那时候流行的网络活动是给大模型出题或者讲笑话,随着AI大模型的智能涌现,很多人去思考大模型如何提高企业生产力,而不仅仅作为一种娱乐形式。
作为技术型创业者,我们能更早意识到这次技术是革命性的,产业链上有缺位。但我建议大家,还是要从商业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能够结合企业需求会更好。
IT人员不能只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开发最小可行产品(MVP)或概念验证(POC),而没有真正推广到企业业务中。这样新技术就无法走到公司的业务端,无法成为真正的生产力。
其次,大家还要意识到,AI可以通过智能体的方式完成许多任务,这与传统的IT解决方案是不同的。而且传统操作系统(如Windows或Android)通常是围绕硬件CPU构建的,而AI操作系统则是建立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之上的,更侧重于大模型的应用和跨模型的整合。
《码客人生》:企业对AI的认知是到位的吗,已经了解了AI的边界,还是需要你们做一些教育?
刘海峰:我们确实会碰到一些客户,他们在对AI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向我们提出需求。
比如客服领域,有的企业认为AI可以取代人工客服。但实际上,AI在客服交互中的作用有限,一旦回答错误,可能会导致客户投诉,甚至在金融等行业可能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更具体说,AI可以帮助客户做一些非实时的工作,比如通过分析客户的沟通记录,发现潜在的销售线索,而不是直接替代客服的工作。
再比如,有的企业对智能体的理解不足,认为很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开发,做定制化的应用。我们也会进行评估,如果这个需求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我们会考虑将其免费整合到产品中,让客户直接使用,并且这个能力也可以被其他客户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