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作者:洞见CC

人为什么要多读书?

董宇辉在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他说,读书可以使我们通人性。

能使我们有更大的理解能力,更大的包容能力。

能让我们理解每一个人的苦,于是我们就会有更大的精神接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书多的人,都有一个共性——温暖而慈悲。

他们在书中窥见了世间百态,因而更能理解人性中的善与恶;

他们在字里行间经历了千百种人生,所以对人性更多了一份理解与宽容。

他们站在高处俯瞰世间,又能与人间疾苦共情,这恰恰应了张爱玲所说的那句: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书读多了,自然就能通达世道人心。

1

  • 读懂《悲惨世界》我才明白法律之上,还有慈悲。

《悲惨世界》中有一个让我震撼的片段。

主人公冉阿让因偷一块面包,被不公正的法律审判,坐了十九年牢。

刑满出狱后,狱警沙威仍旧不肯放过他。

因为在沙威的认知里,人都是非黑即白的。

但凡犯错,便是终生有错,不管如何弥补,都不会改变。

于是他一直对冉阿让穷追不舍,时刻准备再次逮捕审判对方。

不近人情的沙威,在《悲惨世界》中,其实就是法律的象征。

而性格与之完全相反的米里哀主教,则代表的是善与慈悲。

在所有人都厌弃冉阿让时,米里哀主教却肯主动收留他,给他尊重,邀他共进晚餐。

即便冉阿让偷拿了他的银器,他也愿意再次宽恕对方,相信冉阿让一定会弃善从恶。

也正是米里哀主教的这番感化,再次唤醒了冉阿让的良知。

此后,冉阿让不再对世间的一切感到绝望和憎恶,而是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在救人之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总以为,法律就是铁律,违法的行为都是恶的、坏的,是不该被姑息的。

但看过《悲惨世界》才知道,有些罪恶、犯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就像书中所揭示的,冉阿让的犯错是迫不得已,而现实生活中,谁又没有一些难言之隐呢

人活在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

既如此,我们就该对世人抱有更多一份的悲悯,多去想想他们是不是情有可原。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凉薄的世界里,被温暖所环绕,也被他人所理解和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 读懂《杀死一只知更鸟》,我才明白做人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的偏见。

偏见是什么?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偏见就是一种观点,是自我对事物、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和解读。

并没有理解什么是偏见,以及偏见带来的真正危害。

直到看完《杀死一只知更鸟》,我才彻底改变了看法。

书里讲到,主人公斯库特家不远处,居住着一个“恶毒的怪人”。

传说里,镇上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与这个怪人有关。

可奇怪的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有见过这个怪人行恶,却还是对他心存偏见,甚至联合起来孤立他。

就连幼小的斯库特也是对其避而远之。

直到后来经历的一件事,斯库特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怎样的错误。

那天,斯库特参加学校的表演,直到很晚才和哥哥杰姆一起离开学校。

不幸的是,他们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成年醉汉,醉汉拿着刀,扑向了他们。

危急时刻,有人冲出来,与醉汉厮打,才让他们得以脱险。

尽管那人也受了不轻的伤,却还是坚持将斯库特兄妹俩送回了家中。

经由父亲解释,斯库特这才知道,救了自己和哥哥的英雄,就是传说中的恶毒怪人——阿瑟·拉德利先生。

那一刻斯库特才意识到,她以前因为偏见,误解了一个多么好的人。

在这世上,很多人都喜欢罔顾事实,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人。

以前我也有这个毛病,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终于醒悟:

总局限在自己的主观臆断里,以己度人,不仅会丧失客观和理智,还会给他人造成无端中伤。

正如叔本华所说:

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

一个人越无知,心中所带的偏见也就越深。

要想彻底这种放下偏见,了解他人,唯有多读书,多经历,多见世面。

当你推倒了偏见的墙,走出了狭隘的视角,你目之所及,才会是世界的真相。

3

  • 读懂《杨绛传》,我才明白最高级的善良,是给人留点体面。

看过这样一张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中,两个小女孩站在一块写有“手拉手助学”的黑板前。

受捐助的小女孩低着头看着地面,脸上写满了彷徨与难堪;

而捐赠的小女孩则仰着头,一脸骄傲和得意。

所以你看,相比于直来直去的恶意,自以为是的善良,往往更容易刺伤他人。

而真正有修养、有学识的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会给人留足体面和自尊。

《杨绛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杨绛曾遇到一个三轮车夫,老王。

老王没有亲人,常年和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相依为命。

可因他患有眼疾,很多乘客拒绝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杨绛却从不嫌弃他,反而经常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

后来他还给老王“赚外快”的机会,招揽他给自己家送冰,给他应有的报酬。

老王也因此对杨绛一家特别尊敬,不仅给他们家送的冰更多,还车费减半,临终前还送他们香油鸡蛋。

曾经我总觉得,善良只要给出去了,就能温暖别人。

杨绛书中的这个故事让我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

对于身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来说,他们需要钱,但同样也需要尊严和体面。

对于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来讲,比起物质上的援助,他们也需要精神上的安抚。

就像《鱼我所欲也》里所说的: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在剥夺别人尊严的情况下给予帮助,即便是再饥饿的人,也不会愿意吃嗟来之食。

你若也能从书中明白了这一点,便能掌握善良的分寸,将自己的每一份善意都适当地给予他人。

4

  • 读懂《悲喜自渡》,我才明白,理解了人性,世事尽可原谅。

《悲喜自渡》中,记载了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大起大落。

季羡林曾被聘任为北大教授,很多人都对他万分敬重。

然而等到他跌至低谷,被下放到牛棚改造时,那些之前对他笑脸相迎的人,转眼就对他避之不及。

后来在被批斗的过程中,他甚至还被围观人群打得鼻青脸肿。

但即便如此,季羡林也没有对人性有过多失望。

有一次,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赶路,差点跌倒时,有个女同事上前帮他扶了一把。

他还感动得热泪盈眶,心想:这个人,我毕生难忘。

这事发生后没多久,季羡林得到了平反,还荣升北大副校长。

很多人又一窝蜂涌过来巴结他,季老也没为难那些人。

之后回忆起这些种种,季老甚至对此表现出了最大的理解:

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其实若换作是以前的我,遭到他人的攻击和背叛,也必定会以牙还牙,绝不罢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当我细读了《悲喜自渡》之后,才逐渐明白:

人性本就趋利避害,世事也是冷暖难测,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我们若是一味要求别人对我们从始至终的好,便是在自我为难;

遇到伤害,只想着反击报复,也只会让自己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倒不如像书中所说的,对世事多一点原谅和放过,对他人多一点慈悲和宽容。

那么,即便人心反复,我们也能从容地看待一切,而不被其所伤。

白岩松曾说:“阅读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读出人性的复杂。”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开拓认知,了悟人性的过程。

不读书,我们无法洞察人性,也不会理解不同阶层之人的难言之隐。

当书读得足够多,我们才能慢慢把人心贯通,对人性的幽微复杂有更深刻的认知。

到那时,就不再有让你无法理解的人,也不会有令你心绪难平的事,你的眼界、格局和心胸,都将跃升至新的高度。

点个赞吧,晚君与你一起,多读书、通人性、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