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人向来爱玉。中国的玉器文化历史悠久。玉之所以成为文化,和《诗经》是密不可分的。在诗经中,仅仅和玉有关的诗篇就有37篇。在这37篇中,玉有用来祭祀的,有用来佩戴的,还有用来代表身份和德行的。那么,玉文化为什么在《诗经》时期有了充足的发展呢?为什么我们把君子比作玉来形容品行高尚呢?诗经女孩带你来窥其中一二。
一、玉的前世今生
玉,全称玉石,是一种美丽的矿石。说白了就是石头的一种。玉的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诗经女孩觉得这一注解很形象,从物质和精神上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
玉最早在中国,应该从旧石器时代算起,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玉器,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少量玉珠、玉管和玉玦等。到了殷商时代,二里头文化所出的玉戈、钺、铲、圭、琮、刀、璜形玉等,其造型、雕琢、钻孔、抛光等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至殷墟玉器,人物、动物、神瑞等玉雕大大增加,工艺精进,并有很多新的突破,创作了不少精湛的作品。
从以上可以看出,玉器的发展从少到多,从拙到精,经历了好几个时代。最初玉器是用来干什么呢?最初它只是块石头,人们觉得好看,雕刻成了器物,用玉来用作祭祀、巫术,为宗教服务。
到了《诗经》里的年代——东周、西周两周时代,本来是自然物质的玉石才被人为地赋于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把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精神上的内容加入到玉的本身含义之中,玉开始有了温度,有了君子之德一说。
壁,新石器时代
二、诗经中的玉文化
大家都知道,诗经时代从西周到春秋,有差不多将近五六百年的历史。《诗经》里和玉相关的诗歌有不少,差不多有37首。在这37篇中,玉有用来祭祀的、有用来佩戴的、还有用来作为礼物馈赠的,当然最重要的,玉代表德行一说。诗经女孩认为,诗经里的玉文化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 祭祀用玉
周代祭祀神灵的玉器为“六器”,即:璧、琮、圭、璋、璜、琥。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春官·大宗伯》
在《诗经》中提到了六器中的三器:即圭、璧和璋。所以毫无疑问,玉器从殷商时期延续至周朝,主要的作用还是用来祭祀,祭天祭地及神灵。举个栗子:
1、《大雅·卷阿》:“颙颙昂昂,如圭如璋。”
颙(yōng)颙:庄重恭敬。昂(áng)昂:气概轩昂。圭:古代玉制礼器,长条形,上端尖。璋:也是古代玉制礼器,长条形,上端作斜锐角。
2、《大雅·云汉》:“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此处“圭璧”是用来祭祀天地、求风乞雨的礼器。记述周宣王时期天下大旱,周王为了禳灾求雨,祭祀自然神以求雨。地点在郊外,使用的祭品中有玉圭和玉璧;祭祀之后,还把玉圭和玉璧等祭祀用品埋入了地下。
3、《大雅·江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
釐(lài):“赉”的假借,赏赐。圭瓒(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秬(jù):黑黍。鬯(chàng):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带柄的酒壶。朱熹《诗集传》:“言锡尔圭瓒柜鬯者,使之以祀其先祖。”是说周宣王用玉瓒盛黑黍香酒赐给召公,召公把酒洒在地上祭祀先王。
(二) 佩戴用玉
在西周时期,玉器得到了广泛使用。“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说的啥意思呢,君子没啥原因的话,玉不能离身的。所以《诗经》里有各种各样的佩戴用玉,有带在头上的当饰品的、有随身携带的玉佩,还有装饰在宝刀上的,展示佩戴仪容仪表的。举个栗子:
1、头饰用玉: 《鄘风·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这首诗的玉是典型的在头上的配饰。“副”是覆于贵夫人头上类似于后世步摇的一种头饰,“笄”是横插于头发两侧,用以安发或作装饰的玉簪。“珈”是笄上的玉饰,“副笄六珈”说明了头上玉饰之盛美。
2、 刀上用玉:《大雅·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鞸(bǐ):刀鞘。琫(bēng):刀鞘口周围的玉饰。“鞞琫容刀”即指刀鞘的鞘口和末端都装饰着精美闪烁的宝玉。
3、随身带玉:《小雅·采芑》:“有跄葱珩。”
《毛传》:“跄,珩声也。葱,苍也。”朱熹《诗集传》:“珩,佩首横玉也。” 此诗证明了珩为佩玉的一部分,描写了佩玉碰触发出的声音:跄跄声,以及珩的玉色:苍(青碧色)也。
4、佩戴仪容:《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据”
说这个美女不仅貌美如花,而且纷纷垂下的珠玉更加凸显其娴雅的淑女气质。“将翱将翔,佩玉将将”,登上马车时佩戴的玉饰碰撞得叮咚作响,婉转动听,使女性风姿绰约,独具美感。
(三)礼物互赠
玉器作为美好贵重的象征,佩戴很美,另外品位还高雅, 用途比较广泛, 特别是社会上流行佩玉习俗, 因而人们在礼尚往来的社会交际中, 将美玉作为礼物彼此相赠, 乃至形成了一种赠遗之风, 并在《诗经》中得到体现, 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举个栗子:
1、 皇家馈赠
《大雅 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这篇写的是周宣王的舅舅申伯受封前往南国,即将出行时, 宣王以“介圭”相赠。朱熹《诗集传》:“介圭,诸侯之封圭也。”介圭是诸侯所执,用以朝觐天子,同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2、 平民馈赠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郑风 女曰鸡鸣》 “ 知子之来之, 杂佩以赠之。”
老百姓没那么多钱,所以送杂佩。《毛传》:“杂佩者,珩、璜、琚、璃、冲牙之类。”有点钱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了。
(四)君子之德
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许慎《说文》
什么意思呢?玉给人带来恩泽,具有仁爱之心;从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里面,是否有杂质,是玉的忠义;敲击玉石,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并且能传达到很远的地方,说明玉是有智慧的,并且善于传达给周围的人;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代表着玉有超人的勇气;当玉断裂的时候边缘会有很锋利的断口却不会伤人,用君子比玉于德,君子以玉喻品德。
这是把玉视为具有仁、义、智、勇、洁“ 五德”兼备, 具有多侧面、全方位美德的道德化身和人格象征。《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因为“君子于玉比德焉”(孔子)” 古代男人佩带玉,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样,或者自己本来就是君子。
诗经里最具代表性的说玉是体现君子之德的诗,我们来看:
1、《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都引申为研究学问了。圭璧: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在举行隆重仪式时使用;璧,玉制礼器,正圆形,中有小孔,也是贵族朝会或祭祀时使用。圭与璧制作精细,显示佩带者身份、品德高雅。
这首诗通过对于君子的描述,我们知道这个人无论是佩戴的饰物“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还是最能体现品德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都是通过玉器来体现的。玉除了形容人佩戴饰物精美,更能体现这位君子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说明此人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玉的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2、《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中国人向来是把“ 玉” 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 向来不是最夺目的,它不是宝石,熠熠发光。但是就是这“温润”一词,体现了玉的真正价值,那就是“烟花般绚烂后终归是平淡。”平淡、温和才是君子的特性;含蓄的美,才是君子的人格之美。
“温其如玉” , 这是取玉之温润而泽, 光彩含蕴, 以喻人之性情温和, 文质相称。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之刻字,“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道出了中国君子的境界。
正因为理想的美是玉的美, 人格的美也趋向玉的美, 所以古人才将具有高尚品格和道德素养之人, 赞誉为“ 玉人” 或喻指为“如玉” 。
三、玉如何成为道德品质象征?
我们都知道,《诗经》是孔子编纂的,诗经里这么多有关玉的诗篇,离不开孔子的贡献。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孔子是虽然作为殷商后代,是非常推崇周礼的,孔子曾对周代的文化有高度的赞誉。而备受孔子推崇的周文化:《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诗经女孩带你看看孔子推崇的这些文献里是如何说玉的:
“夫昔者, 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缜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刿,义也; 垂之如队,礼也;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 ,乐也;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 精神见于山川,地也; 圭璋特达,德也; 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礼记•聘义》
儒家思想赋玉以德行,提出“玉德”说,将玉与人的精神品格相联系,并以此作为君子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准。《礼记》中用玉来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
“从前的君子,都是拿玉来和人的美德相比。玉的温厚而又润泽,就好比仁;填密而又坚实,就好比智;有棱角而不伤人,就好比义;玉佩垂而下坠,就好比礼;轻轻一敲,玉声清脆悠扬,响到最后,又戛然而止,就好比动听的音乐;既不因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也不因其缺点而掩盖其优点,就好比人的忠诚;光彩晶莹,表里如一,就好比人的言而有信;
宝玉所在,其上有气如白虹,就好比与天息息相通;产玉之所,山川草木津润丰美,又好比与地息息相通。圭璋作为朝聘时的礼物可以单独使用,不像其他礼物还需要加上别的什么东西才能算数,这是玉的美德在起作用。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不看重玉的美德,这就好像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不看重道那样。《诗经》上说:‘多么想念君子啊,他就像玉那样温文尔雅。’所以君子才看重玉。”
从周朝开始,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无不用玉、爱玉,以玉为美,视玉为宝。玉器不仅式样精美,种类丰富。玉器不仅仅用于祭祀,更用于佩戴、装饰、成为馈赠佳品。从春秋管仲《管子·水池》提到的玉的九德,再到《礼记》中的十德,人们不断的赋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内涵,周玉逐渐走下了以前为巫术、祭祀和原始宗教服务的神坛,从而逐渐转变成为人服务的器物,人们更多的关注于玉的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玉器逐步迈向道德化的新时代,儒家思想“以德治国”的方针逐渐贯穿下去。
所以你看,玉器之所以成为了中国人道德品质及精神面貌的象征,就是从《诗经》开始,从周王朝的文化开始的。玉的“五德”“十德”精神,无不昭示着玉的精神内核:“君子温如玉,陌上世无双”的温润含蓄的品德, “化干戈为玉帛”的崇尚道义坚守节操的品质,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吗?
参考资料: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李山:《诗经析读》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版
李婵:《诗经中的玉文化》 东岳论从 2011,3
周蒙:《诗经玉文化内涵的观照》中国韵文学刊 1997,1
程国煜:《诗经玉文化内涵阐释》赤峰学院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