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白驹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兵灾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 五月某日 ,南直隶扬州。

阵阵急促的警锣声从各城门传来,无论官军还是百姓,无不放下手头的活计,刚松弛没几天的神经随之再一次紧绷起来。

人人都在担忧,那该死的高杰该不会又来了吧?

果不其然,一杆“高”字大旗由远及近,大股明军随后列阵城下,守城官兵确认,这支明军正是高杰部无疑。

扬州城立刻关闭城门,全城戒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版《扬州府图说》中的扬州城

作为大明的城池,为什么一支明军的到来,会让扬州如此恐慌?

怪只怪这世道太乱,而扬州又太富了。

今年三月,李自成兵锋直指北京城,崇祯惊惧不已,急令各地兵马入京勤王,其中便有一道诏令给到副总兵高杰。生死存亡之际,崇祯也不再抠抠搜搜,加封高杰为总兵,快,赶紧带兵前来护驾!

可高杰哪有勤王的胆量,要知道,高杰曾是李自成麾下部将,因勾搭李自成小妾,东窗事发后才不得已降了明廷。

给闯王戴了绿帽子,高杰躲还躲不及,又岂会自投罗网。于是,高杰无视崇祯诏令,选择率部南逃避祸。

四月二十八日,高杰第一次抵达扬州城下。

对于这样一支来路不明、杀气腾腾的乱兵,扬州官吏本能地将其拒之门外,坚决不放一兵一卒进城。

扬州军民的预判非常准确,高杰南下的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跋山涉水来到这扬州城,当然也是觊觎扬州满城的财富,高杰甚至想过以扬州为根据地,进而割据一方。

然而,城内军民态度坚决,入城显然无望,高杰遂打算率军渡过长江,继续南逃。奈何刚组建的南明弘光政权同样不欢迎这些南逃的溃兵,因此,高杰不得不再次返回扬州城下,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扬州城高池深,区区高杰那点溃兵,进又进不去,攻也攻不下,于是乎,恼羞成怒的高杰开始在扬州城外肆意纵兵劫掠,杀人则积尸遍野,淫辱则连幼女都不放过,荼毒地方竟无人可制。

但江北终归是南明的屏障,弘光政权不可能坐视扬州危局不顾。五月十六日,兵部尚书史可法奉弘光帝之命北上,督师江北,一并解决高杰围困扬州这一棘手问题。

听闻督师史可法即将到来,高杰赶忙命士卒收拾局面,在城外开挖了数十个大坑,以掩埋曝尸荒野的百姓遗骸。

一直等到六月中旬,在史可法的斡旋下,高杰部方才移师瓜州,扬州围城遂解。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外惨死的百姓也别指望有人来为他们伸冤。

当扬州全城百姓都在庆幸危机顺利解除时,谁又能想到,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在悄然降临……

02 城陷

弘光元年 (1645年) 四月十七日 ,长江瓜州渡口。

此时,渡口人满为患,一片混乱,各路溃兵与百姓争先恐后抢夺为数不多的渡船,场面已彻底失控。

因为,清军来了!

今年正月,在击垮李自成的大顺军后,清廷趁势入主中原,紧接着便派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

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沿途明军无不望风而逃,而史可法苦心筹划的江北四镇同样毫无抵抗,逃的逃,降的降,清军转眼便要兵临扬州城下。

出于对清军的畏惧,所有人最先想到的都是往南边跑。

然而,弘光朝廷早就驻军镇江,以拦截一切南渡的船只。眼看如此多的溃兵、百姓摇橹而来,守将郑鸿逵不分青红皂白,下令炮击渡船。大量军民因此葬身鱼腹,剩下的百姓不得不再次逃回扬州城。

四月十八日,清军进抵扬州城下。至此,这一城百姓的安危,全系于督师史可法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可法

那史可法做好御敌准备了吗?

很遗憾,并没有。

首先在兵力上,此时扬州城内兵力极为薄弱,早在清军到来之前,多数守军已望风而遁。而随着清军的到来,原来配置的江北四镇也多半降清,摇身一变成了围攻扬州的二鬼子。

面对如此窘境,史可法遂向各方紧急求援,但只有左都督刘肇基亲率四百兵马前来驰援,史可法才勉强凑拢三千人马守城。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缺兵少将自然也有缺兵少将的守法,但正值加固城防的重要关头,史可法的指挥却依然少有作为。

扬州城墙狭窄,部分区域无法安置重型火炮,已经火烧眉毛了,史可法才派人开始改造,直到清军破城,这项改造工程都尚未完工。

而对于本该日夜驻守各城门的明军,史可法也让他们始终分散居于民居,部分将领不思如何备战,反而成天惦记着找扬州名妓寻欢作乐。可以想象,史可法治下明军军纪之败坏。

扬州城西门外有一处密林,战时既阻挡守军视线,又容易成为攻城敌兵的掩体,刘肇基等将领实地勘查后,力主砍掉这片林子,消除隐患。但史可法登城一看,这片林子不是前内阁首辅李春芳家的祖坟嘛,不可,万万不可。

部将们心中气愤,以至于布防时竟无人愿守卫西门。史可法见状,宁可 自己来守这西门险地,也还是不愿开罪李家。

清军刚开始围城,主帅多铎曾多次劝降史可法,都被史可法严辞回绝。

四月二十三日,随着红衣大炮运抵扬州城下,劝降不成的清军开始炮轰扬州城。

清军将重炮置于扬州城外西北方向的一处高岗上,随后,明清双方展开激烈炮战,死伤甚众,扬州知府衙门都被清军炮火轰塌,清军亦有三名汉军旗甲喇额真被明军击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中期,清军炮轰敌军的景象

至二十五日,清军与二鬼子开始登城。不出刘肇基等人所料 ,清军果然以李氏祖坟密林为掩护,重点突袭扬州西门。

清兵开始有人攀上城头,与守军白刃接战,明军逐渐陷入混乱。紧接着,在守城军民惊慌失措地踩踏中,那尚未完工的城楼改造工程瞬间垮塌,城墙上的军民因此死伤无数,西门城防也随之崩溃。

史可法见大势已去,自刎殉国未遂,在部下的营救下撤出战斗。

与此同时,清军重炮轰塌西北角城墙,跟着西门失守,清军开始蜂拥入城。

在之后激烈的巷战中,刘肇基率部死战不退,斩杀清军数百,最终全军尽殁。而副总兵马应魁、副将楼挺等十余名守将同样在巷战中壮烈殉国。

另一方面, 副总兵庄子固、参将许谨护着史可法多次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二人皆力战殉国。史可法被清军俘虏,宁死不降,被斩于军前,亦壮烈殉国。

而扬州城内包括督抚卫允文、兵部右侍郎张伯鲸、扬州知府何刚、知县任育民在内的文官们 也纷纷选择自杀殉国。

至此,繁华的扬州城落入清军之手。

而兵部尚书史可法保卫扬州,仅仅守了七天,相比日后典史阎应元坚守江阴八十一天,不免令人哀叹不已。

03 蝼蚁

弘光元年 (1645年) 四月二十五日 ,扬州城内。

当目睹守军溃败,兵士纷纷丢盔弃甲,冒死跳下城楼逃命的混乱情景,扬州秀才王秀楚同样吓得手足无措,此刻他可以确定的是,史督师终究还是没能守住这扬州城。

于是乎,王秀楚赶回家中,带上已有九个月身孕的妻子和五岁的幼子,逃往二哥家避难。

而就在当天,清军的杀戮也正式拉开帷幕。

全城到处都在发生烧杀抢掠等各种暴行,绝望的惨嚎声不绝于耳,听得王秀楚一家心惊胆颤,只得一股脑儿逃上屋顶,在雨中度过了难熬的一夜。

第二天,映入王秀楚眼帘的是这样一番末世景象:三名清兵正押着一队掠来的妇女,妇女们个个脖子上套着绳索,犹如牛羊一般被驱赶着。泥泞的道路上随处可见被遗弃的婴儿,不知是遭了马匹还是行人的践踏,躯干已四分五裂,肝脑涂地,惨不忍睹。而城内的沟渠池塘则已填满尸体,扬州城一夜之间沦为人间炼狱。

之后的几天时间,王秀楚带着家人东躲西藏,不断遭遇险情,几次生死关头,王秀楚都靠着花钱保住了妻儿的性命。自己的孕妻多次将要被清兵掠走,最终也都因为有孕在身而幸免于难。

一次,一名清兵欲掳走王秀楚妻子,王秀楚赶紧掏钱买命,并哀求道:“我的妻子已有数月身孕,昨天又刚从屋顶摔了下来,现在动弹不得,哪里还能走路。”清兵在检查其孕肚并发现裤子上的血迹后,方才骂骂咧咧地离开。

还有一次,清兵冲入王秀楚的避难处,对着王秀楚的大哥就是一通乱砍,随后又手持钢刀逼王秀楚交钱。王秀楚因此交出最后的藏银,无论珠宝还是绫罗绸缎,清兵尽挑好的拿走,甚至连王秀楚幼子佩戴的长命锁也不放过。临走时,收获颇丰的清兵不忘恶狠狠地说道:“这次我不杀人,自然会有人来杀你!”

在大屠杀期间,王秀楚的几位兄嫂相继蒙难,而他带着妻子躲也躲不过,逃也逃不出,一度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当看到无数百姓闭门自焚、投井自溺,他和妻子也想过一死了之,奈何上吊未遂,只能继续苟活。

苦苦撑到五月初一,连续五天没有进食的王秀楚偶遇一名还算良心未泯的清军官吏,给他安排了一处避难所,又告诉他:“明日豫亲王要下令封刀,你等可以保全性命了,这几天要小心,别自己送了性命。”

五月初二,清军发布安民告示,新到的官吏开始安抚百姓,但暴行仍时有发生。直到五月初五,扬州城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才从躲藏地走了出来。此时,幸存的妇女无一不是污秽之物涂满全身,个个如同鬼魅,根本不成人样。

而此时,王秀楚和他的妻儿才算脱离了险境,而他们三人也是大家庭中仅有的幸存者。

劫后余生的王秀楚将自己在扬州的这段经历悉数记录下来,便是著名的《扬州十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扬州十日记》:在乾隆时期被列为禁书,惨遭销毁,但终究难以禁绝,流传至今。

04 浩劫

王秀楚无疑是幸运的,但放眼整个扬州城,这样的幸运儿可谓寥寥无几。

扬州城破之初,清军还刻意装了一下,展示自己严明的军纪,正因如此,史可法见到多铎时便请求他宽大待民,万不可大行杀戮。

然而,只装了半天时间,清军便迫不及待地撕下面具,开始大屠杀。

而面对清军挥来的屠刀,扬州百姓竟彻底失去了反抗的勇气。 刚开始,两名清兵负责看管一两百规模的百姓,当清军下达屠城令后,这两名清兵便让百姓一个个出列,垂首跪地。两人左一刀,右一刀,杀完一个继续如法炮制,百姓居然只知引颈受戮。 悲哉!痛哉!

起初,肆虐扬州的还只是清军,到了五月初一,刚降清不久的高杰部将李成栋等也被获准进入扬州城。这群二鬼子的残暴程度丝毫不逊于清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这座被清军洗劫多日的扬州城,二鬼子们开始挖地三尺,寻找漏网之鱼,城内最后的寸丝半粟也都被搜刮得干干净净。

扬州城的所有财富十天内惨遭清空, 兵过如梳,匪过如篦, 正是如此。

当屠城过去,天空开始放晴,城内堆积如山的尸体开始肿胀腐烂,臭气熏天,气味一直飘至百里之外而不散。随后,各寺院僧人开始负责焚烧尸体,据《扬州十日记》记载,焚尸簿记录前后共有八十万人遇难。这八十万是否确准,今人已无从考证,但按照当时的扬州城人口规模,惨遭清军屠戮的扬州百姓必然不会少于二十万。

而比死者结局更悲惨的,就要数那些被掳的女子了。这些女子悉数被清军装船带走,如同军需货物般一路跟随清军南下,时人曾看到:“清军船上装载着大批妇女,而从扬州掠来的又很好辨认,穿着都是罗绮珠翠,粉白黛绿。”

直到清康熙中晚期,在遥远的关外,竟还有扬州口音的老妪活着。

她们度过了漫长而屈辱的一生,仍在苦寒之地思念着曾经的故乡……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