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食家蔡澜为什么不吃蛋黄

他自陈三岁生日时,刚食完一个潮州式煮蛋的蛋白,忽然日机来袭;仓促吞下整个蛋黄,卡涩呛堵,一生难忘。

烟草大王褚时健为什么少年失怙

1942年日机轰炸滇越铁路时,其父受震,后伤重不治。

在那个年代,普通中国人乃至东南亚人,战争阴霾融入生活日常。为了对抗日军的侵略,一所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军校迁往成都,创下它在大陆的最长办学时段:

成都黄埔军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必也正音

现在大家读黄埔(pǔ)。《新华字典》中,此字亦可念bù。

据传常凯申(请百度。不知道常凯申建议退出本文)乃念(pǔ)第一推手。其实不算念错,校长只是念pǔ而不是在pua。你回想一下四川人“荣”、“云”、“龚”、“jiong”……只是口音。

校长这样念,大家都跟上;(pǔ)遂转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02

黄埔溯源

黄埔军校总校的主要校址在三个城市:广州、南京、成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校从1924年6月创办,到1949年12月这25年半的时间里,共开办23期。前6期为“正本清源”的黄埔时期,毕业生共8107人,特别是前4期招生并毕业于黄埔本校的4971名学生,被视为“黄埔”的中坚。

后17期先后在南京、成都等地开办,毕业生4万余人。

黄埔军校本校 (总校) 在大陆时期的正式毕业生共计有52438人。

各地还开办有10多处分校,主要在潮州、武汉、南昌、洛阳、南宁、长沙、广州、昆明、西安、迪化、武当山等。这些分校共约有12.5万余名毕业生。也就是说,与总校毕业生加起来约18万人。

有资料统计,黄埔军校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两万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30分考伪黄埔

汪精卫投敌后,1941年春南京光华门外工兵学校旧址成立了“中央陆军军士教导团”,并挂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招牌。

这个伪黄埔的行为并不长久。汪精卫设想在沦陷区招收1000名高中毕业生,应者寥寥。汪只好让军干教导团士兵去考。扶犁黑手翻持笏,这些粗哥果然不负所托,成绩低得惊人,100分满分,而能达50分者即可列入上等,最后以平均30分算及格的变通办法,勉强凑够人数。

04

国共双方的黄埔阵容

黄埔,在两大阵容中均将星闪耀。

这部分有点长,我们放在文章最后去了。

05

成都12年 大陆最长校期

1937年底南京失守前夕,黄埔军校西迁四川。

一直到1949年底国民党败退大陆,校址再没有离川,历时长达12年。除短训班外,有两期学生毕业于四川铜梁,10期学生毕业于成都。

一般说来,在四川铜梁招收入伍升学的学生,亦统一划归黄埔军校成都时期。这一时期,是黄埔军校在大陆培训学生最多、校址未变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生的最后一个时期。

06

为什么不在重庆

有人提议过,被否。重庆是当时的陪都,机构太多了,摆不下。

1937年11月初,黄埔军校南京本校第13期入伍生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后,会同录取不久的第14、第15期两期入伍生,经过几个月的行军,途经江西、湖南、湖北,进入四川,到达铜梁安居镇,行程计有2000余公里。

在铜梁,教育很难正规化,学生员额萎缩。

特别数据:

1938年,全国各大学毕业生总共只有5085人。而黄埔军校仅本校各总队,这一年就有2821名毕业学员,相当一部分后来都战死。

07

成都1939

1939年初,军校由铜梁迁至成都市区。请注意,其实原来成都是有黄埔军校分校的,于1935年10月1日建立,称之为黄埔军校成都分校,由黄埔军校南京本校原教育处长李明灏为分校主任,彭武扬为副主任。1936年4月15日正式开学,1938年1月改称黄埔军校第3分校。

1939年的这个时候,总校都来了,于是原有成都分校,即第3分校并入本校(3月,改设第3分校于江西瑞金)。

成都本校在分校的基础上,扩编政治部,增设军官教育队,恢复原高等教育班,加设了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趋于完善。

08

北较场校总部

这时候,原成都分校北校场旧址改为黄埔军校校本部,学生总队则分驻西校场、南校场、皇城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宫等地。

校务委员会增加了唐生智、程潜、白崇禧、邓锡侯、龙云、余汉谋、陈诚、张治中等8人。

09

成都校址前世今生

不得不说,常凯申是有远见的。1935年就委派南京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军校)教育处处长李明灏为主任,筹备成立黄埔军校成都分校。

李明灏选择的这个黄埔军校成都校址,就是原四川陆军小学堂故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陆军小学堂,是清政府为编练新军需要训练新式陆军军官的背景下而要求各省设立的陆军小学堂之一,1906年4月由四川总督锡良创办。之前,这里是四川武备学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儿庄战役中,在藤县殉国的122师师长、新都人王铭章就是四川陆军小学堂毕业的。此后该校成为了成都黄埔总校校址。四川陆军小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包括孙中山广东军政府书记长吕超,著名的军事教育家孙震,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四川内战军阀田颂尧,抗战殉国将军李家钰等。

成都黄埔军校,校区内是由原有的北南西共三个较场组成,扩建后将武担山划入。

北较场为400x1000米,能容纳1个学生总队的基本训练和阅兵分列式。

西较场用于射击和战斗训练,完全仿照英国军队的样式。

北较场在1948年初翻新,不过到成都解放之前才竣工。

那时武担山有两个20多米高的土堆,建有炮兵观测所。

10

他们去了哪里作战

在成都的黄埔分校,军官班第一期毕业学员分派川军部队,第二期毕业学员分派抗战前线部队;团警班毕业分派保安总队、警察局;土木、交通两班毕业学员第一期分派湘黔、成渝、浙赣、陇海、京沪等铁路部门和川黔两省公路局。

驾驶大队第一期毕业学员原分派京沪、陇海的学员,因铁道、公路为日军占领,他们中有的参加前线部队抗战,有的进入步兵、工兵专科学校及陆军大学参谋班等深造;第二期毕业学员大部分派交通二团,后来参加了滇缅路抗战。

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第一、二期毕业学员1000余人于1937年9月18日,在成都九眼桥乘木船赴渝,由重庆行营分派到武汉、南京,之后再分发各部队,其中400余名军官大队学员抵渝第三日,即奉命乘轮船直航南京,抵达南京之第二日,分派到上海郊区之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一师(师长梁华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及第一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报到。

11

抗战要从娃娃抓起

你也许对“四川陆军小学堂”这样的名字感到……太年幼了。

其实不然。王铭章就读的时候16岁,符合现在高校的适龄段。

银行家康心如的儿子康国雄曾想报考在灌县的空军学校,但对方要小学毕业文凭,他没有。

常凯申后来得知,想给他特批时,抗战已快结束了。

这所当时设在灌县的学校名字听起来更年轻:空军幼年学校。

灌县这个名字存在了600多年。1988年改名都江堰市。不少人还在坚持叫它,灌县。

12

300多名共产党员

1935年12月,军校政训处处长任觉五等人发现在成都分校招收的学生中,有将近300多名共产党员,另外还有近100多名所谓“共产党嫌疑分子”。

李明灏此时显示了空前的担当,他坚决反对将这批学生交给特务机关,他表示,“培养出这些青年军官十分不易,如果不教育过来就草率办理实在可惜”,恳求将这批人员交由他亲自负责“教育挽救”。

常凯申同意了。

13

成都学员黄仁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2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书名由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廖沫沙所题。

黄仁宇,曾是成都黄埔军校学员,差6天读满了两年。

他出生在军人之家。其父黄震白清末时考入福建武备学堂并加入同盟会,光复后担任福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的参谋官。他还因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成为北洋政府点名通缉的“乱闽要犯”,被迫弃职回乡。

黄仁宇在成都,是作为中央军校第16期第1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该期共1597名学生,编在步兵第2大队第4队。

黄仁宇说自己想做拿破仑,希望指挥正规作战,所以选择了加入国民党军,但中央军校的教育方式一上来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这些学员先从《步兵操典》开始学起,练习立正、敬礼、转弯、踢正步,力求将正步踢得慢到一分钟不到一百步,以求场面壮观动人。在队列训练中,黄仁宇和他的同学们集中精力、浑然忘我,“忘了自己身处中国,忘了自己在这个打着败仗的国家,在这个每两个月就沦陷一个省的国家”。

抗战期间,黄仁宇随新编第22师第65团进攻拉班时,曾看到这样一幕:一位日本大尉的尸体以倒栽葱的姿态俯卧在河里,双脚张开,头浸在水里,身边还有一张地图和一本英日字典。黄仁宇感慨:“死者和我有许多共通点,属于同样的年龄层,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的一天,他还在努力温习他的英文!谁敢说他不是大学学生,脱下黑色的学生装,换上卡其军装?”

黄仁宇显然记住了这位大尉的努力,也记住了女朋友“要学好英文”的叮咛。1946年6月,他经过沈阳初试、南京复试,成为军中200名中选者之一,得到派赴美国军事院校留学的资格。

1949年初,正当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失败,南京一片混乱的时候,黄仁宇担任驻日军事代表团副官。1950年1月26日,麦克阿瑟生日的时候,黄仁宇就在他的办公室,负责为常凯申递送给麦克阿瑟的一方盆栽。

多年后,他在回忆录中强调:“多年来我以历史学家为荣,背后的心理因素就在于我在成都中央军校当军校生,以及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下级军官的历练。

附录

1944年7月7日,也就是整整80年前的今天,成都东门城门洞建起了一座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川军将士阵亡纪念碑”,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铜像造型是一名年轻的军人,脚蹬破烂的草鞋,穿着短裤,身着旧式军服,打着绑腿,胸前挂着两只木柄手榴弹,背上背着一把大刀和一只竹编斗笠,他手里端着一支上了刺刀的老旧步枪,前倾着身躯,俯身跨步欲出征冲锋状,形态威武,坚毅面庞正对着东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成都黄埔军校全纪录

军校在成都时期,培训学生计有第14至第23期,共10期。各期简况如下:

第14期:本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1总队于1937年秋入校,1938年11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有669人。第2总队于1937年10月在南京入校,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有1510人。第1、第2总队学生累计有毕业生2179人。他们入校于南京,但基本上没有在南京学习,大多数时间是在战火中的西迁征途和四川铜梁度过的。这批学子就学于历史巨变关头,其经历与本校第4期相似,特殊的历练使他们在此后人生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明显大于前后数期校友。本期学生除毕业于铜梁的两个总队外,第3总队于1937年9月入校,系原成都分校招考的学生。合并后,由本校实训,1939年1月毕业,计有1520人。本期学生共计有3699人毕业。

第15期:本期招考于武昌,于1938年1月1日入校,1940年7月21日毕业,计有1559人。此期间,军校代训空军学生272人,归入本期毕业。本期毕业生共计1831人。

第16期:本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1总队于1938年8月入校,驻成都南较场,于1940年12月毕业,计有1597人。另代训空军学生97人,编为第16期步兵第7队。第1总队毕业生计有1694人。第2总队学生在1939年1月入校,受训于铜梁,为期10个月,于1939年10月毕业,计1629人。第3总队驻北较场,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计有1165人。本期共计有毕业生4488人。

第17期:本期学生分为3个总队。第1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驻成都西较场,计有1527人,毕业于1942年4月底。第2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驻铜梁,计1374人,毕业于1941年11月20日。第3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驻成都北较场,毕业于1942年2月15日,计有毕业生1030人。本期毕业生共计有3931人。

第18期:本期学生分为两个总队。第1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分驻成都西郊草堂寺、青羊宫。1942年,步、工兵大队迁北较场,特科大队迁西较场。毕业于1943年2月,计有1215人。第2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驻南较场,毕业于1943年10月8日,计有1237人。本期毕业生共计有2452人。

第19期:本期于1941年后由各大城市分区招生,并派人去日伪敌占区招收优秀青年,学生陆续于1942年春来校,5月中旬正式成立本期第2总队于草堂寺,12月25日开始入伍训练。1943年3月分科,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重兵、通信兵7个科。复有本期第1总队的产生,仍驻草堂寺,只有步科总队后又因适应需要编为炮兵两个队,计有9个队,有学生共998人。第2总队为特科总队,计有骑兵1个队,炮兵3个队,工兵两个队,辎重、通信各1个队,有学生共902人,驻西校场,于同年12月升学。到1945年春反攻日军前夕,因前线急需干部,本期学生均提前于4月初将全部课程考试完毕,10月4日举行毕业典礼,全学期前后在校受训时间两年零4个月。本期共计有毕业生1900人。

第20期:本期学生于1944年3月20日在成都南较场入伍,编为10个队。8月30日分科,分驻西较场、南较场。合编为步兵第1大队,辖3个中队。1946年春,广西南宁第6分校学生合并入本校。一部编入本期为步兵第4中队。炮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其余骑兵、辎重兵各1个独立中队。本期分为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个科,毕业于1946年12月25日,共计有毕业生1116人。

第21期:本期学生于1944年5月至1945年1月3日起陆续入伍,计编步兵11个大队,辖38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原所辖17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1个中队。炮兵2个大队,辖5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两个中队。工兵两个大队,辖5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3个中队。辎重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1个中队。通信兵2个大队,辖4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2个中队。战车独立1个中队。本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步兵第1、第2大队入校时间较早,所辖6个中队,计有学生550人,于1947年8月28日毕业。其余各大队因为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分别于1947年12月25日、1948年6月16日毕业,计5488人(其中战车兵科于1947年12月25日毕业2219人)。本期共计有毕业生6038人。

第22期:本期为抗战胜利后招考的学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6个科,计有3个总队。第1总队,1948年7月7日在成都以西双流县城入伍。炮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步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辎重兵1个独立中队。第1总队于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有1538人。第2总队于1948年7月在双流县城入伍,12月入伍期满升学,编为步兵科,分3个大队,9个中队,另有1个通信中队,毕业于1949年7月,计974人。第3总队,由预备班学生卒业升学编成,分为3个大队,8个中队和1个工兵独立中队,毕业于1949年7月,计865人。本期共计有毕业生3377人。

第23期:本期为军校在大陆招训的最后一期。第1总队为特科,分为5个大队14个中队。其中炮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步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另有1个辎重兵独立中队。该总队于1948年8月入伍,计有毕业生1473人。第2总队为步科,分为两个大队,辖7个中队,于1949年10月升学,计有毕业生712人。第3总队为步科,分为3个大队,辖9个中队,计有毕业生82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进军大西南。11月下旬,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11月30日,重庆解放。同日,常凯申退守成都,住北较场军校校本部。这时,第23期学生还在学习期间,常凯申为集聚力量,以图反攻,强令第23期学生于12月4日毕业。本期共计有毕业生3005人。

12月中上旬,北路人民解放军由陕入川,进抵四川北部广元。原国民党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联名在川西发表通电,宣布起义。蒋介石众叛亲离,再难支撑在大陆的国民党政权,12月13日登机飞往台湾。军校第23期学生虽宣布毕业,但未离校,后留两个大队守卫成都校舍,其余所有2800余名毕业学生,加上“国立政治大学”迁到成都的学生以及军校教职员工兵等,在常凯申离开成都后,组成战斗体制,由军校第2总队总队长李邦藩指挥,冲出成都,计划突围到西昌,再作另策。当突至大邑附近时,正遇由南路入川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激战中李邦藩等人阵亡,少数人退入川康边境。第23期学生除台湾籍77人12月初由重庆到成都后令空运台湾外,其余大部临阵宣布起义,少数外逃者也很快被搜捕。那些空运台湾的第23期台籍学生中,有30余人曾在1954年1月受国民党特务机关派遣潜返大陆,在做特务破坏活动时被逮捕。

至此,黄埔军校结束了在大陆的历史,成都时期则是其最后一页,第23期学生为这一末页圈上了一个重重的句号。

附录2

将星云集

国共双方的黄埔阵容

黄埔师生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有近4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元帅中有一半曾在黄埔军校求学或任教,10名大将中的3位、57名上将中的8位出身于黄埔。他们是:

黄埔教官:叶剑英元帅、聂荣臻元帅、陈毅元帅、陈奇涵上将、袁也烈少将。

黄埔第1期:徐向前元帅、陈赓大将、周士第上将、陈明仁上将、阎揆要中将。

黄埔第3期:常乾坤中将、徐介藩少将。

黄埔第4期:林彪元帅、倪志亮中将、唐天际中将、郭化若中将、白天少将、洪水少将、李逸民少将、方之中少将、曹广化少将 (肄业)。

黄埔第5期:许光达大将、杨至成上将、宋时轮上将、张宗逊上将、张开荆少将、周文在少将、廖运周少将。

黄埔第6期:郭天民上将、谭希林中将、王诤中将。

黄埔第8期:朱家璧少将。

黄埔高级班:曾泽生中将。

武汉分校:罗瑞卿大将、陈伯钧上将。

黄埔军校军士教导队:彭明治中将。

以上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37位开国将帅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过,其中学生32人。还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未授衔的,如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政治部宣传科长雷经天,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大批黄埔军校师生,如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主任教官恽代英、第1期学生左权、许继慎、蔡升熙等。

出身于黄埔的国民党军兵团司令以上高级将领有100余人,近40人被授予上将军衔,50余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过集团军总司令、兵团司令以上职务。

其中3人任“国防部长”:第1期的黄杰、陈大庆,第4期的高魁元。

3人任参谋总长:第1期的桂永清、王叔铭,第5期的彭孟缉。

4人任军兵种司令:第1期的桂永清任海军总司令;第1期的王叔铭任空军总司令;第1期的关麟徵任陆军总司令;第2期的沈发藻任装甲兵司令。第7期的罗友伦任宪兵司令;第4期的戴笠任军统局长;第4期的毛人凤任保密局长;第2期的郑介民任安全局长。还有国防大学、国防研究院、海军军官学校、中央警官学校、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等军校校长均为黄埔毕业生。

1945-49,国军最高军事指挥官如各“剿总”司令、绥靖司令、兵团司令、军团司令及各军、师长,也多由黄埔师生担任。不少人经历了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又回到人民的怀抱,如李济深、张治中、杜聿明、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黄维等。

附录3

两个四川黄埔异类

进入黄埔军校比较早的一些四川人 (暂不提后面我们要提到的大名人们), 包含黎光明、王元辉等人。

黎光明1901年出生于灌县,1922年曾在南京东南大学史学系就读,后来加入国民党,参加反军阀、反帝国主义侵略活动而被东南大学开除。他与一群热心革命的朋友 (后来与他一同到岷江上游去的王元辉是其中之一) 至广州,朋友们多进入刚成立的黄埔军校,他却因饮食习俗无法适应军中生活而转入中山大学(原称广东大学,1926年改名)。

1929年3月他再度前往岷江上游考察,此时与他同行的只有王元辉。王元辉亦为四川人,曾是北洋大学学潮领头学生之一,为学校开除后进入中山大学。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先加入由中山大学学生组成的学生军。此学生军由黄埔军校代训,他因而稍后成为黄埔军校五期学生,并参加北伐。

王元辉陪同黎光明进行川康考察之事,曾得到傅斯年首肯。由田野考察返来后,黎光明交给史语所一份标题为《川康民俗调查报告》的手稿,也由他与王元辉共同署名。

▌ 附录4

女英豪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这批女学生中,许多人成为20世纪中国妇女界的知名人士,如传奇人物胡兰畦、谢冰莹、危拱之等。

胡兰畦 (1901~1994), 出生于成都市,祖上胡大海是明代洪武皇帝的开国功臣。

武汉分校女生队遣散后,她先是在上海、江西一带参加平民教育运动,之后参加邓演达的反蒋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四川第一个妇女联合会的组织者,妇联主席。1930年留德,在德国由廖承志、成仿吾介绍加入德共中国语言组,并加入中共党组织,1931年又被开除。为参加反法西斯活动,她被捕入德国女牢。后经宋庆龄、鲁迅等名人在上海以人权保障大同盟的名义,向德国领事馆提出严正抗议后,才获释。获释后被驱逐出境,先后流落到法国、英国、苏联。在柏林,她曾两次会见过世界妇女领袖蔡特金,在莫斯科以中国作家身份,参加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并多次见过高尔基。高尔基逝世时,她为之执绋到红场送葬。

她一辈子做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大事,后在成都度过了她的晚年,著有《胡兰畦回忆录》。

今天是七七纪念日

无川不成军

抗日战争中

340余万川籍将士义无反顾

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

奋勇抗战,浴血沙场

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

居全国之首

追溯黄埔

致敬川军

参考资料:

《成都黄埔军校的来龙去脉》,人民政协报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8/0809/c85037-30218219.html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同学录,四川省委统战部网站 http://www.sctyzx.gov.cn/scshptxh/202406/54306289.html

我所参与的成都黄埔军校策反行动,柯洛远,人民政协报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8/0809/c85037-30218200.html

撰文/Write Articles—泰格乌

视觉/Vision Design— solo 木鱼

责任编辑/Commissioning Editor—王实

主编/Editor In Chief—陈昕

出品人/Publisher—李政

法律顾问/Legal Adviser—董山

逝者丨马识途的110年漫长旅途

2024/03/28

成都,财富的两个敌人

2024/03/08

东方达芬奇!一个四川牛人穿越500年

2024/01/04

大城梦华录:球场上的成都人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