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儿子去便利店买零食,拿了薯片饼干酸奶,共计30块钱的东西。
付钱的时候,手机显示银行卡余额不足,支付失败。
我心头一惊,啥?卡里没钱了?
不是,我上周才转进去6000啊!这才5天,就。。没了?
回到家,我赶紧打开支付明细查流水:
1440,这是大前天复查眼睛,发现镜片磨损,镜框也小了,重配眼镜的费用。
1800,这是前天复查牙齿,发现三颗龋齿,补牙的费用。
200,这是为了幼小衔接,冲了个拼音学习软件的费用。
680,这是英语学习软件的费用。
1260,这是线下写字课的费用。
300,这是给儿子买杂志的费用。
总计5680元,每一笔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刚算完账,儿子的乒乓球课教练发来微信:墨墨妈妈,孩子还剩下10节课了,你看要不要续课?
老母亲我瞬间肝疼,敢情寒暑假的意义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中年人吭哧瘪肚挣得钱,都用来给商家冲业绩了。
我把费用明细发给朋友,感叹挣钱的速度赶不上花钱的速度。
朋友呵呵一笑,说:你才花了5680?我暑假前都已经干出去两万了好吧。
报了个幼小衔接班7900。
报了个线下英语外教12000。
报了个游泳暑期班2240。
在一个关于“暑假带娃花费“的采访视频中,有的父母已经花了五六万、有的花了三万、有的花了一万 。
看来看去,只有花几千和花几万的区别,没有不花钱的。
常规花费项目主要集中在旅游、研学、幼小衔接、画画、芭蕾、跆拳道、游泳等各种兴趣班。
如果再摊上牙齿矫正、近视防控等特殊花费项目,那就再多花两三万。
如果是两个孩子,那所有费用再乘以2。
不禁让人感叹,这不是寒暑假,这是碎钞假。
我记得我小时候,寒暑假就一个模式:写完作业后楼下疯玩,不上任何兴趣班,非常自由(当然这也是和家庭经济能力和地区发展水平有关系的)。
为啥现在的寒暑假一定要报各种课,这课非得上,这钱非得花吗?
父母这么做,也是有苦衷的。
1、双职工父母没时间管孩子,老人带娃能力有限,孩子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手机
一个妈妈跟我唠嗑说,她给孩子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安排了兴趣课,早上一节,下午一节,尽量缩短他待在家里的时间。
因为孩子总是在家里玩手机、看电视,老人根本管不住。
报课是费钱,但能最大程度避免孩子放飞自我,沉迷手机电视,这钱不得不花。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做好“父母的替补”,有原则、有方法的教育孩子。
我经常能看到一些老人在带孩子的时候,为了图省事,把手机塞给孩子刷短视频。
如果遇到这类老人,只能给孩子报满兴趣班。
别指望老人能够盯着孩子按时写作业、带着孩子户外运动,老人就负责接送、做饭这些后勤工作就行。
父母上班的时候也能安心一些,下班回到家也不会太暴躁。
2、为了让孩子在寒暑假弯道超车
网上有一个图,画了一圈跑道,配文是:
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弯道超车,就在寒暑假。
似乎寒暑假就是一个默默努力,然后惊艳众人的绝佳时机,此时不鸡娃,糊涂啊~
但是,双职工父母都去上班了,老人更教不了,谁来扶持孩子跑弯道?
只能花钱找支持,要么报班,要么请老师。
一对多补课,至少也得200元一小时,一对一补课,不得五六七八百啦?
听我一个北京的朋友说,初中一对一补课600-1000元一个小时。
这么一看,普通工薪阶层父母的时薪,估计都请不起一个小时的家教。
现在到处都在说学历贬值,博士硕士离我们太遥远了,眼下狠狠踩住中年人命门的是:中考分流。
在通往中考的每一个寒暑假里,都是赶超的机会,在机会面前,补课费再多也是轻的。
为了孩子学习、为了让孩子远离手机电视、父母唯一能做的、可控的选择就是花钱把孩子送进各种课外班。
于是就带来暑假的另一个奇观:上学时,小区里见不到娃,寒暑假时,小区里还是见不到娃。
每天早上九点,我带儿子下去户外的时候,看不到幼儿园大班、小学、初高中的孩子。
下午六点多再出去户外的时候,也只有零零散散几个孩子而已。
孩子们不是在家补课写作业,就是去外面上兴趣班。
对于父母来说,寒暑假就是大把花钱找地托管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寒暑假不过是换了个教室继续上学。
这样的日子很普遍,但不合理。
我个人的看法是:可以给孩子报兴趣班,但数量不要太多。
一个运动类课程,一个围棋、书法等静态类课程,两个足以,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太多的兴趣班会挤占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总是处在被安排、被计划的生活中,无法放松。
同时,我们也得考虑家庭的经济水平,不要将太多的钱砸在兴趣班的花费上。
孩子的学习需要投资,父母自己也需要钱享受生活啊。
你家孩子的暑假如何安排的?花出去多少大洋了?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