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读

2024年5月30日,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开展第十四期“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专访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退休教师李志孝教授。李志孝深情回忆并分享了他在兰州大学化学系求学、留校、教学、任职六十余年的点滴往事。学院党委副书记贾静、专职辅导员魏波和有机化学党支部新发展研究生党员参加访谈。

化学加创始人肖文华回忆:在兰大化学系做过实验的学生,对李老师的印象一定都会从好奇到终身难忘,进而对化学心生敬畏!对李老师产生深深敬意!

幼怀化学梦,兰大得真传

李志孝,甘肃临洮人,出生于1941年,1960年9月至1965年7月在兰州大学化学系学习,1965年毕业留校工作。小学、初高中,李志孝有九年在临洮县城里读书,每天从东五里铺村往返学校,十余里路全凭双脚。“中午县城的同学们都回家了,我们几个就在教室里学习、做作业。下午放学就早早回家做农活,放牛、割草、砍柴,什么都做。家里没有电灯和钟表,所以背单词、读课文等学习任务都在走读的路上做完了。”讲起这段经历,李志孝老师脸上洋溢着笑容,“生活虽然艰苦,但我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锻炼了我的身体”。正是这样积极阳光的心态,伴随着李志孝的一生,让他在面对求学、工作、生活的重重困难中乐观豁达、向阳向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兰大,一直是我心中所向往的求学圣地。”在初高中的求学过程中,李志孝就展现出了对化学的浓厚兴趣,高中化学老师经常向他们介绍兰州大学化学系,这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二那年,定西地区举办了一场群众性文艺汇演,李志孝参演了临洮一中的节目,在兰州候车的几个小时里,他和同学们特意跑去兰大转了转、看了看。“我的心一下子被激荡起来,学习更加勤奋,一直暗暗用兰大二字鼓舞自己。”1960年,李志孝如愿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入学时那份激动与喜悦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李志孝入校时期,张怀朴、袁翰青、常麟定等留学回国知名专家组成的先驱者,为化学系的崛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子清、黄文魁、刘有成、陈耀祖等近百名专家学者陆续来到了兰州大学,成为化学学科发展的中流砥柱。求知欲望十分强烈的李志孝似海绵吸水,全身心地接受着大师们身体力行的教诲和科学风范的感染,这为他一生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脚沾泥土,手撷芬芳

兰大化学学科取得的成绩,与老一代兰大化学人强烈的使命担当和爱国情怀、艰辛积淀、坚韧求实的科学精神分不开。作为这一代人培养出的“土生土长”的兰大化学人,李志孝对此感触颇深。“陈耀祖先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待人随和,踏实敬业,得益于陈先生的带领,我提升了对于化学科学的认识,学会他的工作部署和科研思路,感受到了老先生的坦荡无私、提携后人的风骨,也学会了诚恳待人,踏实工作的态度。”这段经历不仅仅是李志孝和陈耀祖先生关系的写照,也成为了日后李志孝和自己同事、学生亲密关系的注脚。上海某企业总经理王飞是李志孝老师带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时隔多年,回忆起李志孝,他评价说:“李老师治学严谨、热情敬业、耐心严格、坚持学习,给我们做了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志孝(中)与陈耀祖课题组成员合影

山黧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重要农作物选择,也是对抗亚太地区等存在的“隐性饥饿”、丰富农作物系统等的优良种质资源。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粮食作物连年歉收,甘肃引入了山黧豆。山黧豆虽然挽救了不少农牧民的生命,但长期连续食用而引发了中毒反应,轻者下肢瘫痪,重者甚至丧失了生命。“如何去除山黧豆的毒素?”陈耀祖教授带领兰大化学团队临危受命,承担了这一棘手的研究课题。在陈耀祖先生的带领下,李志孝等展开了对山黧豆中毒的研究,快速测定了毒素的化学结构、建立了微量毒素测定方法并提出了山黧豆的去毒方法,该项研究于1978年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这项研究也是李志孝毕业工作后正式参与的第一项科研工作,陈耀祖先生执着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深深影响着李志孝。

1980年9月,重伤痊愈的李志孝毅然重返了科学研究岗位,继续投入到对山黧豆的研究工作中。“做好山黧豆的后续研究对未来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决心要把这几年所耽误的时光补回来。”李志孝带领课题组从全国收集了60多个山黧豆样品,连续观察其生长性能及毒素遗传特征和毒理学试验数代,最终筛选出了两个低毒品种。同时,李志孝也开始了对山黧豆毒素(β-ODAP)的代谢模式、毒理及生理作用、组织培养和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涉及到生物学的知识,李志孝就从头开始自学生物学,还常常去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去和老师们讨论、学习和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志孝(左)与王亚馥教授在山黧豆试验田探讨

这期间,李志孝还自学了英语,“我初高中学俄语,因为工作需要,又快速自学了英语。”李志孝勉励同学们,“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通过及时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个人的水平,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格局。”除此之外,李志孝和陈耀祖先生先后对当归,鬼臼,红芪,半枝莲,魔芋及天门冬等数十种植物活性多糖组成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发表论文30多篇。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退休后,李志孝还是闲不下来,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与指导研究生工作多年,和课题组的同事们一同编写了《山黧豆生物学》(2013.6科学出版社)一书。

在兰大化学系,李志孝主要负责《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分析》《有机分析实验》的教学,并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发表高水平论文80多篇,曾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甘肃省畜牧厅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学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了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山黧豆般坚韧向阳的人生

1976年,李志孝跟随陈耀祖先生开办有机分析进修班,到上海炼油厂“开门办学”搞科研,不幸遇到重大火灾事故。无情的火舌一瞬间将李志孝吞没,他全身烧伤面积达89%,III度伤47%,抢救期间陆续出现了肺气肿、肺炎、败血症、毒血症、肠梗阻等十余种严重的并发症,进行了十多次植皮手术,总共输血23000毫升,几乎每天都处于病危中。回忆这起事件时,李志孝老师有些许哽咽。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上海市各级领导极为重视,全力以赴进行抢救,组织各地提供血浆、皮肤等急救物资。学校、学院各级领导及同事给予了极大地关怀与帮助。“我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学校等组织的温暖。”李志孝这样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遭受这样的重大创伤,对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巨大的考验。李志孝有一段时间也总戴着帽子出门、不愿见到别人异样同情的目光。“在这突如其来事故面前还能怎么办呢,要面对现实,积极向上,乐观奋进,这才是我唯一的出路。”李志孝笑着说。经过5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坚持锻炼,李志孝从特护病房转入大病房,疗养、整形、进一步恢复身体功能。经过三年多持续治疗康养,1980年9月,李志孝基本痊愈并返回学校,学校领导都知道他的情况,都劝他把工作放一放,考虑调整他到轻松的岗位上休养。但李志孝拒绝了学校的建议,选择勇敢直面人生的惊涛波澜,“既来之,则安之。我还是决定重回原工作岗位,继续我的研究工作。”

他勉励在场的同学们: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经历无数的跌宕起伏,不逃避苦难,敢于迎难而上,才能在生命的历练中,活出淡定与从容。

文体不可或缺,奉献一以贯之

在谈到有没有坚持一生的好习惯时,李志孝的回答是“文体活动”。李志孝从小就喜欢各类文体活动,小学中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大学期间一直是班级的文体委员,还是院系文体部的主力成员,曾获得兰州大学乒乓球联赛第4名、教职工乒乓球比赛老年甲组亚军、甘肃省第七届老年人乒乓球比赛团体冠军等。“我还记得1960级化学系的学生在文艺体育方面特别积极,学校的管乐队、民乐队、篮排球队,我们化学系参加的学生不少,全校的文艺汇演我们总是拿第一。”李志孝骄傲地说。“毕业那年,我们在柴油机厂劳动时组织了一台精彩的联欢晚会,受到了工人师傅们的热烈欢迎。”李志孝也鼓励同学们要多参与文娱体育活动,“文体活动既强健了身体,又娱乐了身心,使紧张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志孝(第三排左二)参加兰州大学管乐团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志孝(左一)参加学院篮球队合影

从1992年起,李志孝先后在化学系、化学院工会和学校工会工作近10年。退休后,在离退休处理科二支部担任支部书记5年。在此期间,李志孝不仅自己积极参加离退休处组织的各项活动,还和分会的其他同志组织分会退休老同志参加政治学习及文娱体育活动。先后获得兰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老人”“老教授事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李志孝笑着说,“我现在还能为大家跑腿服务、做点事就很开心、高兴,也是自己的福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志孝(后排左一)退休后参加学院活动合影

李志孝一直在默默注视着兰大化学的发展,关心着化学学子的成长。在留言簿上,他深情地写到:“祝愿化学化工学院继续发扬‘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院训精神,培养更多的一流人才。”“我会继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兰大人。”李志孝用一生的艰苦奋斗和热烈勇敢践行着他的初心和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兰大校园里,从不乏埋头苦干的人,不乏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以身许国,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于心。他们谋国不谋身的的家国情怀、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惟真惟实的治学精神、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鼓舞着兰大化学人不懈奋斗、奋勇前行。

来源:兰大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