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在四线城市的二本大学的教师,自三年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通过激烈的竞争,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员。三年的时光,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我有幸在高校的多重角色中辗转,也让我对 「 尴尬处境 」 有了更深的体悟与反思。

在这段时间里,我目睹了新入职的硕士与博士们截然不同的工作状态。硕士们常常需要承担许多额外的工作,如兼职辅导员、院系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实验室的管理,甚至是院系档案的管理和安全监督等。

而博士们则相对轻松许多,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甚至有时间去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比如撰写研究计划、寻找人生伴侣、组建家庭等。

在众人眼中,大学教师常被描绘成一幅令人向往的画卷:高学历的精英汇聚,享受着悠长的寒暑假期,职业身份光鲜亮丽。然而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所承载的辛酸与不易,却往往不为旁人所洞悉。在此我想分享我这三年来的职业成长经历以及心路历程,希望能够与同行们产生共鸣,共同前行。

第一年:新鲜感十足,充满干劲

记得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充满吸引力。我积极跟着老教师听课,融入教研室,参与教研室的各项活动,因为我们教研室十多年来未招新人,我一来当然就被当作最佳人选作为教研室 「 秘书 」,集体备课记录、打印复印、跑腿送材料、开会坐场、组织教研室集体活动、整理成绩等都转移至我身上。当时因为我是新入职第一年不能上课,所以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我也未觉得繁琐,尽管忙碌,但那段时光的自由与充实,让我甘之如饴。

第二年:当 「 后妈 」 稍有慌乱,但能 hold 住

由于晋升中级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需具备学生管理经验,我因此被指派为院系辅导员,接替一位即将继续深造博士学位的教师所负责的班级。该班级的学生即将由大二升至大三,此前已历经两位辅导员更迭,我是他们的第三任辅导员。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除了授课任务,我还要学习负责处理各种学生事务,除了学校常规的各项学生事务和关于辅导员的会议,还有院系一周一次辅导员例会、两周一次学生班会和检查学生宿舍,还有数不清的学生矛盾处理和谈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发现即便下班回家后,也时常有学生事务需要处理。企业微信显示平均每周处理 800 余次工作会话,花费 350 分钟左右。

第三年:三头六臂,疲惫与坚持

机缘巧合之下,我被借调至学校新成立的行政部门。这一变化,让我同时肩负起了教师、辅导员和行政人员三重身份。每一天,我都在不同的角色间切换,忙碌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教学、学生工作、行政事务 …… 每一项都需要我全力以赴。我不仅要应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要克服新部门启动阶段的种种困难,同时,我必须确保我的本职工作 —— 教学 —— 不受影响。

这一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几乎消失,即便在家,我也常常忙于接听电话或回复信息,疲惫不堪。企业微信显示平均每周处理 1300 余次工作会话,花费 700 分钟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思与迷茫: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回望这三年的职业生涯,我经历了教学岗、辅导员岗、行政岗的多重洗礼,对高校的主要岗位都有了深刻地了解。然而,面对未来的选择,我却陷入了迷茫。是继续深耕教学,还是转向辅导员或行政岗位? 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担任教师职务时,我发现在高校中硕士研究生往往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无论是在资历还是学历上都处于较低的层级,科研工作难以开展,因为硕士身份往往意味着要承担许多杂务。

担任辅导员也压力重重,且不论转岗手续的难易,面对当前大学生的种种状况 —— 不合作、个性鲜明、易惹事端、心理问题频发 —— 作为辅导员需要投入极大的关注和精力,工作中的不确定性极高。

至于行政岗位,则要求长时间坐班并建立良好的跨部门人际关系,晋升机会往往取决于领导的意愿和运气,工作成就感不强,更多的是完成任务的感觉。

如今,我已步入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 怀孕待产。这段即将到来的休息时间,或许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规划。我期待着在成为母亲的同时,也能找到自己在职场中的定位和方向。在象牙塔的边缘徘徊与成长,无论未来如何,我需要在尴尬中寻找机遇,在挑战中拥抱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