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的中考结束了,而有关中考的话题才刚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考语文文言文会选这一篇和宁夏强关联的文章?这篇《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是因为出题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当深入了解这篇《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时,会发现它并非只是出题老师一时兴起的选择。因为宁夏地处西北,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而贺兰山,作为宁夏的标志性山脉,更是银川的父亲山,他见证了这片土地无数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而赤木隘口,则是贺兰山里一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关隘,它承载了宁夏深厚的历史记忆,包括西夏和明朝时期。

赤木隘口,简称“赤木口”,本地人喜欢叫它作三关口。

说起三关口,宁夏有两处,一处在固原,当年李元昊于斯大败北宋;一处在银川,是宁夏镇(银川)抵御虏寇侵染的重要关隘。

银川的“三关口”可以说是整条贺兰山脉中,穿行东西两地最为方便和容易的隘口,据说当年蒙元就是从此隘口突入宁夏平原,最后让西夏覆灭的。这些历史说起来真是一匹布那么长!

而宁夏中考之选择这篇文言文作为中考题目,不仅是对宁夏本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更是对学生们历史素养和文化底蕴的考察。通过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宁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为现在的考生,对于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已经遭受各种“轰炸”,一点都不缺乏认识,而对家乡,少有考生能说出个一二三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中考出现这篇文章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的交融,考生越来越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学习和传承本土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和增加自己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所以说,中考语文文言文选择《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并非偶然,而是对宁夏本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们历史素养和文化底蕴的一次全面考察和提升。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

期待以后会有更多的有关宁夏的古文和阅读理解问出现在宁夏的中考里。

因为宁夏虽然在人们的印象里,是一个偏远到“不包邮”的地区,可是在这片土地上,文学却如同戈壁里的马兰花,沙漠里的沙葱一般,倔强而顽强地生长,微小但是却绝对让人忽视不了!

说起来,宁夏的文风是从明朝开始的,自耿忠率军携“五方之士”来到银川,大批的“流寓”诗人把文学的种子撒播在宁夏平原的“土壤”中,并且在历史的发展中,跟本地的环境气候特色相结合,茁壮成长自成一派。涌现出了像孟霦,杨守礼等这样的文人。

虽然他们不是本地人,可是却是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孕育,才开出了像《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的文章,缺乏的只是宣传和认识而已。

在现代,宁夏这片土地上更是涌现出了非常之多的文学大家,还有文学阵地,比如张贤亮,朔方文学,黄河文学,西海固文学等等。并且宁夏每两年都会举办一场“宁夏文学周”活动,旨在让宁夏文学常变常新和活跃,并且抱团协同发展,试问别的省区还有这样纯粹的文学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威记也不禁要问,有谁认真看过他们的文章?有谁知道他们写过什么?

所以,中考语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不如从孟霦到张贤亮,让他们多出现在宁夏中考语文试卷里?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