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邵考功遗鲚鱼及鲚酱 北宋 · 梅尧臣

已见杨花扑扑飞,鲚鱼江上正鲜肥。

早知甘美胜羊酪,错把莼羹定是非。

首句“已见杨花扑扑飞”,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杨花纷飞,春意盎然。杨花作为春天的象征,其“扑扑飞”的描绘不仅传达了春天的气息,还带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为全诗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次句“鲚鱼江上正鲜肥”,紧承首句,由春天的景象转向了对鲚鱼的描写。诗人用“鲜肥”来形容鲚鱼,不仅表现了鲚鱼的美味,还让人仿佛能闻到鱼肉的鲜美气息,使人垂涎欲滴。同时,这里的“江上”二字也暗示了鲚鱼的来源,为后文的“邵考功遗鲚鱼”做了铺垫。

后两句“早知甘美胜羊酪,错把莼羹定是非”,诗人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对鲚鱼美味的赞赏。诗人说,如果早知道鲚鱼的甘美胜过羊酪(一种古代美食),就不会轻易地断定莼羹(一种用莼菜做的羹)的好坏。这里的“错把莼羹定是非”既是对自己过去判断的反思,也是对鲚鱼美味的赞美。同时,这种对比和反思也表现了诗人对食物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轻松愉快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鲚鱼的美味,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对食物的赞美和喜爱。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吴正仲遗蛤蜊 北宋 · 梅尧臣

紫缘常为海错珍,吴乡传入楚乡新。

樽前已夺蟹螯味,当日莼羹枉对人。

首句“紫缘常为海错珍”,诗人用“紫缘”来指代蛤蜊,这是一种形象而生动的描绘。“海错”在古代指海味,这里指的是海产中的珍品。诗人在此称赞蛤蜊为海产中的珍品,凸显了蛤蜊的珍贵和美味。

次句“吴乡传入楚乡新”,诗人提到了蛤蜊从吴乡(可能是指吴地,即今天的江浙一带)传入楚乡(指诗人的所在地,可能是湖北一带)。这种地域的转换不仅表现了蛤蜊的广泛传播,也暗示了食物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用“新”字来形容蛤蜊在楚乡的出现,也表达了诗人对新鲜事物的喜爱和好奇。

后两句“樽前已夺蟹螯味,当日莼羹枉对人”,诗人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蛤蜊的美味。他说,在酒杯前品尝蛤蜊,其味道已经超越了蟹螯(指螃蟹的螯,古人认为蟹螯十分美味)。这里的“已夺”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蛤蜊美味的肯定,也表现了一种对蟹螯的“不屑一顾”。接着,诗人又用“当日莼羹枉对人”来反衬蛤蜊的美味。莼羹是一种用莼菜做的羹,古人常用它与其他食物进行比较。这里诗人说,如果当日品尝的是莼羹,那简直是“枉对人”(即对不起人,或者说不值得)。这种夸张的手法,不仅凸显了蛤蜊的美味,也表达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鲥鱼 北宋 · 梅尧臣

四月鲥鱼逴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

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

诗的首句“四月鲥鱼逴浪花”,直接点明了时间和主题。四月,是鲥鱼盛产的季节,诗人用“逴浪花”来形容鲥鱼在水中穿梭的灵活与矫健,也暗示了鲥鱼生活在波涛汹涌的江海中,其生活环境充满挑战与活力。

第二句“渔舟出没浪为家”,诗人将视线转向了捕鱼的渔船。这些渔船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出没,仿佛大海就是他们的家。这里的“浪为家”既描绘了渔民生活的艰辛,也体现了他们与大海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

后两句“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则进一步揭示了鲥鱼的珍贵和渔民的生活状态。尽管鲥鱼鲜美肥嫩,但渔民们并不直接食用,而是将其捕捉后出售。这里的“甘肥不入罟师口”既表达了鲥鱼的珍贵,也暗示了渔民们虽然辛勤捕鱼,但并不能直接享受到劳动成果。而“一把铜钱趁桨牙”则生动地描绘了渔民们划船时用铜钱作为动力,寓意着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辛勤劳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生活的同情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鲥鱼和渔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大海的壮阔与渔民的艰辛。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既有对鲥鱼美味的赞美,也有对渔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感慨。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梅尧臣诗歌风格中的平淡自然和深邃意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宣司理饷蒸鹅 北宋 · 梅尧臣

昔年相国笼之赠,今日参军饟以蒸。

一咀肥甘酬短句,定应无复谤言兴。

“昔年相国笼之赠”:这句诗中的“相国”可能指的是前朝的高官,而“笼之赠”则暗示了当时相国赠送的礼物是用笼子装着的,可能是活物或者需要笼子保护的物品。

“今日参军饟以蒸”:这里的“参军”指的是梅尧臣自己或他所代表的官职。“饟”字在古代有“赠送食物”的意思,而“蒸”则指的是蒸制食物的方法。整句诗的意思是,今日我(或我们)以蒸鹅作为礼物赠送给宣司理。

“一咀肥甘酬短句”:这里的“一咀”可以理解为品尝一口,“肥甘”指的是食物的鲜美,“酬短句”则是以诗句作为酬谢。整句诗的意思是,品尝一口这肥美的蒸鹅,我(或我们)以这首简短的诗作为回报。

“定应无复谤言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自信。他认为,通过赠送如此美味的蒸鹅并配以诗句,应该能够消除或平息任何可能的诽谤或负面言论。

这首诗通过对比“昔年相国笼之赠”和“今日参军饟以蒸”,展示了诗人与宣司理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诗人对友情和食物的珍视。同时,诗人通过“一咀肥甘酬短句,定应无复谤言兴”表达了自己的自信和乐观态度,认为通过真诚的赠予和诗歌的交流,可以消除误解和负面言论,维护彼此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