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最新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揭露了几个骇人听闻的信息:

2022年-2023年,中国年轻人近一半,都在花着“明天的钱”,尤其90后,至少90%是处于负债状态中,人均负债高达14万左右。

这个信息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消费为何如此低靡,而让年轻人负债累累的罪魁祸首,并不是银行信用卡,而是网贷。

网贷是什么?

好听讲,叫互联网金融,不好听的讲,就是专门针对于年轻人的收割机。

最早是阿里巴巴的花呗和借呗,之后开始泛滥成灾,腾讯做到最后是微粒贷,百度做到最后是度小满,京东做到最后是金白条,小米后面是小米金融,还有现在的抖音月付,美团月付等等等等。

可以说,“中国互联网的尽头就是放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国外科技巨头,要么研究AI,要么开发机器人,而唯独我们这些巨头,却始终都想着要放贷?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金融太赚钱了,而互联网又降低了获客成本。

现在你随便点开一个平台,都能看到铺天盖地的借贷广告,“利息低、秒到账”“先消费、后还款”“几万到几十万的授信额度,一键获取”……

很多人抵挡不住诱惑,借了钱,但后来仔细一算,发现上当了,这些网贷平台动不动年化利率高达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6%,堪比高利贷。

但即使如此,其实互联网巨头们也看不上年轻人这点利息。。。赚钱的还在后面。

金融的本质是资本运作,而资本运作的开始,都是先创造钱,然后钱生钱。

那么他们到底从哪儿搞到这么多的钱?

这里涉及到一个金融名词,资产证券化。

以未来产生的收益作为底层资产,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由此基础上发行的证券产品,也就是所谓的ABS的过程。

举个例子,假如我是卖手表的,销量很好,你如果想买表,没钱不要紧,我可以借给你,但要支付一点利息。

如果现在有1000个人来找我买表,并承诺1年以后支付本金和10%的利息,那么意味着我现在就有了一个10%收益的一笔资产。

我可以拿着这笔资产跟钱庄谈合作,10%的收益,我只要一半,钱庄听了,肯定开心,这简直无风险套利啊。

于是钱庄给我一笔巨款,我再把钱借给下一批买表的人,循环往复,可以迅速做大金融规模,而且没有上限。

知道为什么蚂蚁金融当初被限制上市了?

因为有关机构查到,蚂蚁金融旗下两家小贷公司,用358亿的净资产,撬动了金融体系内2.1万亿元的贷款余额。杠杆一度干到了60倍。

一旦暴雷,跟美国一样,妥妥的次贷危机。当初这事儿闹得很大,以至于马老师一度跌落神坛,败走日本。

然而,在蚂蚁被处罚之后,短短几年,其他平台却又趁势而起,继续肆无忌惮加杠杆,搞金融。现在估算的网贷债务杠杆,可能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

网贷不止,中国年轻人就会被永远困在负债之中,轻则丧失心神,重则抑郁、轻生。

前几天还有读者对我哭诉,说她的孩子因为借网贷抑郁了,后来了解到,孩子大二想买个iPad,从网上借了1万元,没敢跟家里说,后来一路拆东墙补西墙,以贷还贷。

最终恶性循环,还不起,暴了雷。

对面平台雇佣第三方,开始进行“软暴力”催债。

天天打电话,发威胁短信,上门骚扰,恐吓其会坐牢,甚至打爆通讯录,给孩子的同学、朋友、老师、家长不断打电话骚扰。

最终孩子不堪重负,得了抑郁症,现在在医院治疗,每天都在哭着说,不应该借钱,不应该借钱。家里虽然已经帮还了,可孩子已经废了。

大多数孩子,尤其是家境贫寒、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缺乏理财知识和制止力,这时候网贷平台却借低息诱导,大力倡导提前消费,这和入室抢劫有什么区别。

所以今年我看到各大平台纷纷披露数据,说自己的金融业务有了实质性增长,公司有多么赚钱时,倒吸一口凉气。

诺大的金融帝国,何不是用年轻人的负债,和无数家庭的悲伤换来的。这有什么光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