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的公园,很多时候是老年人的“健身房”和有孩家庭的“遛娃地”,但最近却成了年轻人们的“快充站”,许多城市的草坪上长满了来“散散班味儿”的年轻人。这种全新的减压放松的方式在社交平台上被称为“公园20分钟效应”,不少网友表示亲测有效:“再难再累,都去公园待一会儿,别感谢我!”“公园20分钟,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还有更浪漫的,认为这是一场与地球的20分钟约会。

为何众多的年轻人选择公园作为他们的能量“补给站”呢?

“公园20分钟理论”并非新近的研究成果,它起源于某杂志的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只需抽出短暂的时间来到户外,无需任何运动,就可以感受到放松,即使只是在公园或其他能接触大自然的地方待上20分钟,也能够拥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公园20分钟理论”之所以此时出圈,无疑是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痛点”,用短短20分钟的碎片时间逛逛公园,让年轻人抵达了心里的“远方”,可以说是一件极具性价比的事情。同时这也是当代年轻人对于寻找自我疗愈的表达。

在物欲横流且快节奏的时代,有人表示“慢下来会有罪恶感”。是什么导致我们“慢不下来”“不敢慢”“有罪恶感”?小时候我们被灌输了“不努力就会被淘汰”的思想,于是我们不敢慢;长大后,成年也意味着责任,我们更不会慢;社会大环境下,科技在飞快地发展,一天一个变化,各种AI和技术替代人工,就业压力和经济形势导致我们不能慢;信息化时代,生活仿佛开了“倍速键”,无数信息犹如洪水猛兽席,卷我们生活各个角落,没有人敢慢腾腾的,也没有人敢站在原地,唯恐被时代的洪流抛弃。

“公园20分钟效应”之所以能赢得人心,最重要的是这份快乐“唾手可得”,尤其被钢筋水泥地、高楼大厦以及无数信息裹挟着前进的人们,更需要寻找一处“没有天花板”的地方。人们生来属于大自然,并渴望着身处自然与万物共鸣而获得自我疗愈。就像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而公园作为城市里“圈养”的自然,花费较少的通勤时间就可以到达。性价比极高的公园,成为现代人的过渡带和缓冲带。拿着免费的入场券,享受免费的阳光,在公园待上20分钟亲近大自然,慢下来,找到自己的节奏,舒缓压力,在前进路上做一次短暂的停留与思考,透过“一花一世界”,收获内心的平静,完成自我疗愈。

古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今有“公园20分钟理论”,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亲近大自然而获得自我疗愈。以豁达旷达著称的苏轼,也会因自己的仕途不顺而出门欣赏美景,实现自我疗愈。我们获取疗愈的方式,也远不止“公园20分钟”,也许是散步路上看到的一树繁花,也许是一杯恰到好处的咖啡,或者是周末和朋友的一次聚会,正如网友评论所说:“人就是活一个心态,要学会享受自己和地球的约会。”如此,何处不是“瓦尔登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