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是否曾经遇到过法律问题而感到迷茫无助呢?莘庄工业区推出了系列普法小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普法小课堂,用生动易懂的方式,了解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众所周知,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近年来,网络暴力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近。网络的隐蔽性、匿名性成了某些人“按键伤人”的防护罩。事实真如此吗?本期小剧场带大家走进——关注网络欺凌,警惕“按键伤人”

关注网络欺凌,警惕“按键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请关注!这种欺凌方式不容忽视

法律小贴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网络欺凌是什么?

网络欺凌,指的是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实施的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欺凌行为。

网络欺凌虽看不见、摸不着,不似传统欺凌对未成年人造成生理上的侵害,但却是裹在网络社交“糖衣”下看不见的“拳头”,基于网络的传播范围广、持续性强、可永久留存和容易复制的特点,网络欺凌往往在许多受害者的心里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

二、常见的网络欺凌形式

1.重复且不断地对受害者使用言语暴力;

2.重复且不断地对受害者进行抵制;

3.模仿受害者外表及行为特征且加以羞辱;

4.未经受害者同意,把受害者个人资料(如真实姓名,容貌等)公开,俗称“起底”“爆料”;

5.把受害者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这些相片旁加上诽谤性文字,俗称“P图”;

6.重复不断地用发帖、洗版等方式公开侮辱受害者;

7.重复不断地伤害和受害者有关的人士,以此孤立受害者,称为关系欺凌;

8.用不同的账户及身份攻击同一名受害者,导致受害者误以为很多人讨厌及攻击他;

9.匿名诽谤。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七十七条第一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第一款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第五条学校、家庭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供稿:龚宣

编辑:刘浏

初审:王宸伊(实习)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