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鲜卑,很多人的印象可能仅是来自历史课本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寥寥一二百字的介绍也仅让我们对鲜卑这个部族有一点点模糊的了解,但实际上,作为一个继匈奴之后又一个在北方崛起的强大民族,鲜卑在中国北方的民族史上曾占有显赫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那么鲜卑后来又去了哪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跨越长城,逐鹿中原

游猎民族的龙兴之地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往西北行约10公里,有一处被认定为鲜卑人遗址的“嘎仙洞”。“嘎”是鄂伦春语,“嘎仙洞”意为“猎仙之洞”,这个被当地鄂伦春人认为是猎仙曾显示过神迹的神秘山洞,高悬在一座长约100米、巍然耸立的花岗岩大山半山腰中,洞高20多米,长100多米,可容纳数千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鲜卑人遗址“嘎仙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呼伦贝尔文物管理局的米文平在这个人迹罕至的石洞中发现了北魏石刻,这方石刻是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李敞祭祖先时铭刻在石壁上的祝文,这个惊人的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过的“旧墟石室”,而嘎仙洞所在的大兴安岭北段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大鲜卑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鲜卑人遗址“嘎仙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大兴安岭,它就像游牧、渔猎部落的龙兴之地,很多发源于这里的部落经常会突然爆发,走出大山,南下到中原大地的称王称霸,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皆是如此。北魏、辽、金、元、清这些朝代都是由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而这些少数民族。他们以锐不可挡之势入主中原,写就了几乎半部中国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兴安岭

说到这里我们要延伸普及一下农耕、渔猎、游牧这三大古典时期人类的文明类型。与农耕民族固定在土地上的定居式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渔猎与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更广。二者不同的是渔猎民族的世界是深不可测的山林与隐藏的河流,而游牧民族的世界,则是,眼前一马平川,芳草连天。渔猎民族可能会因为深入密林而偏离历史的视线,但游牧民族则因为对遥远地平线的无限好奇,时常卷入到一场场逐鹿中原的战争史与王朝史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渔猎民族形象图

源出东胡,取代匈奴

鲜卑源于东胡,早在先秦时期就生活在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的广大地区。受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时鲜卑民族的生产方式是狩猎兼游牧,他们所捕获的野马、羊、端牛是中原所见不到的异兽,而其出产的貂和子皮柔软光滑,用其制成的衣服被认为是天下名裘。但由于其活动区域远离汉地,汉王朝一直没有注意到或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鲜卑尚且是东胡的一部分,被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退居乌桓山的一支形成了乌桓,而退居鲜卑山则形成了鲜卑,受匈奴统辖,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但到了东汉初年,漠北草原的霸主匈奴早已风光不再,在东汉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西域诸国等力量的连年打击下,分裂为两部分:北匈奴西迁、南匈奴臣服内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漠北草原出现了权力真空,于是鲜卑趁机大规模南迁西徙,从大兴安岭向蒙古草原中部、西部迁移,占据了匈奴人的故土,而没有迁走的十余万落匈奴人,在大势所趋之下“皆自号鲜卑”,鲜卑族人数大增,开始崛起于中国北方。不过在鲜卑人的官方记载中南下迁徙是受到了一只“形似马、声似牛”的神兽的导引,才选择走出大兴安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95年汉和帝依托东汉强盛的国力,所以册立鲜卑大都护苏拔廆为率众王, 同时设丞辅佐,视作汉之郡县。不过和帝之后,东汉国力逐渐衰落,鲜卑时叛时降。此后的鲜卑由于所占匈奴旧地广阔,最初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后又在二者的基础上演化出了西部鲜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等,比如乞伏鲜卑就是鲜卑与敕勒混合,在阴山以北形成部族;中部鲜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其中拓跋部是鲜卑与南匈奴混合,在河套阴山一带形成部族,至于吐谷浑,原为慕容部鲜卑的一支,后迁居青海与当地的羌族、氐族混合后形成;东部鲜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其中宇文部是鲜卑与南匈奴之后宇文氏混合,在西拉木伦河一带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鲜卑在漫长的南迁西徙过程中,各部与匈奴、丁零(高车)、乌桓、汉人等混血形成了许多新的部族。到了东汉桓帝时(公元147—167年),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同盟,占有了从大兴安岭到阿尔泰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已取代匈奴成为北方草原霸主,并在后来的战争中大败汉军,打开了鲜卑南下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过长城,逐鹿中原

到了西晋时期,由于八王之乱,中原地区的社会秩序陷入崩溃,16年的内战让西晋的国力被消耗殆尽,于是鲜卑就像一股狂风一样,与匈奴、羯、氐、羌等民族一起逐鹿中原,横扫中国北部,在东起辽东、西至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12个地方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东部的慕容鲜卑建立了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西部的吐谷浑鲜卑在青海、甘肃建立吐谷浑国,称霸河西350年之久,直到吐蕃崛起;还有从嘎仙洞里走出来的中部拓跋鲜卑建立了北魏,更是在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与汉民族在南方建立的南朝(东晋灭亡后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已南京为都)长期对峙,并开创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统一中原的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魏与南朝齐时期形势图,吐谷浑称霸青海。

不过南下的鲜卑在建国后,逐渐从游牧、渔猎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并且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力推进汉化,除了小部分融入藏族、羌族、土族(吐谷浑)外,大部分融于汉人之中,当然关外的拓跋鲜卑的一支后来成为了锡伯族的族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从东汉末到隋唐初的三四百年里,鲜卑人扬鞭催马的身影一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他们像一颗明亮的流星,在历史的天空灿然划过,其最后的身影便是由宇文鲜卑建立的北周,随着公元577年北周覆灭北齐,北方基本完成统一。由于北齐的核心是偏向鲜卑化的六镇流民及鲜卑化关东汉人世家,所以北齐灭亡后,以鲜卑文化为主体建立的国家随之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也随之不复存在。于是鲜卑最终成为了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在历史的天空灿然划过,却没留下太多的痕迹。

上期回顾:五胡乱华:北方汉族135年的至暗时刻,却也是百万胡人汉化的时代

备注:本文是《山河四省合集》系列的第22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严禁抄袭。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