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中指研究院公布的,今年1-5月的拿地数据,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海地产今年1-5月的权益拿地金额,仅仅为73亿元,在全行业排名到了15位左右。

相对比之下,今年1-5月中海的权益销售额是956亿元,位居全行业的第二名。中海今年的拿地金额,明显跟他们的规模不匹配了,拿地步伐放慢了很多很多。

去年全年,中海地产权益拿地金额约1271亿元,基本上每个月都拿地约100亿元。今年1-5月的拿地金额,还不到去年一个月的水平,同比之下暴跌了94.3%。从整体上来看,中海今年的拿地策略,确实是谨慎了不少。

不只是中海拿地谨慎,就连榜一大哥保利发展,现在拿地也放缓了步伐。很多之前猛冲猛打的地方国企,现在也在收缩拿地,这是现在的销售环境所致的。

前不久,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数,除了四个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新房价格无一例外下跌。这是官方的权威数据,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来,楼市的寻底之路可能还会很漫长。

大家注意看下面这个表格的数据,有好几个二线城市一年的时间,平均房价跌幅有8-9%。这还只是平均值,抛开高端项目拉高的部分数值,其实中位数的项目跌幅是远大于这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房价迟迟不见底,对于抄底拿地的房企来说,是很受伤的。本来想的是拿地,结果成了高位接盘,如果房价迟迟不反弹,按照现在这个趋势继续下去,一年的时间跌掉5-7%的价格。这就意味着,即使低价拿地,测算的时候是盈利的,但是开发出来就是亏损的。

大家都知道,现在拿地普遍净利润率都只有6-8个点了。就拿二线城市普遍的开发周期来讲,拿地以后9-11个月开盘销售,小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房价也低了5个点左右了。开盘只能走掉一小部分货值,真正卖完货至少一年半时间,整个周期两年的时间,房价岂不是跌掉了10%以上了。

为了走量,只能降价再降价,不然竞品价格普遍都比你低,你的去化就没法谈了。这才是现在很多国央企,不敢再大规模抄底拿地的核心原因,也怕亏钱啊,不然发财报的时候怎么交代。

前不久,跟中海地产同属中建体系的房企,中建壹品在北京的花香壹号项目,搞了6.8折促销。引发了地产圈的一阵热议,不是央企没责任,是大哥也要完成销售回款啊,不降价没法搞。

不过,现在还只是部分的数据,今年也才刚过了一半。从历年中海拿地节奏来看,下半年拿地的比重会比较大,中海倾向于下半年去抄底拿地,跟地方政府下半年供地较多的节奏吻合。

最近,各个二线城市的土拍一片寡淡,之前敢拿地王的房企们,现在也集体进入了贤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