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上周厌蠢有关的问题中,有大量朋友积极在后台留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邀请了另一位老师回答了这个问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视角。

Q:厌蠢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想要了解厌蠢背后的心理过程,先要梳理一下厌蠢这个词的意思,厌是厌烦不喜欢讨厌的意思,蠢是指大量冬眠的虫蛇在回暖的春天苏醒蠕动所带来的一种缓慢很有画面感的过程,本身从这个字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动物跟自然界的相互调谐的一个缓慢美好有节奏的过程,现在引申为迟钝,愚笨等含义。

厌蠢这个词被认为是个体的一种难以耐受他人的愚蠢或缺乏常识性的言行和举止而产生的情绪或状态,多表现为愤怒或烦躁。厌蠢的流行,既有个体心理因素,也有社会氛围的影响。

今天我们主要谈跟个人有关的部分。现在大家或许经常听到或者通过短视频看到有这样的一段话“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自己,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怎么理解最后这句话呢?这个就得回到心理学里有一个原始的防御机制叫投射,那么什么是投射呢?是指个体将自身拥有的某些特质(有正性的和负性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等投放到别人身上的一种常见心理过程。

厌蠢显然是消极的投射,通常是投射者无法面对所谓的“蠢”所引发的各种焦虑比如担心这些部分在自己身上呈现时带来的羞耻担心被嘲笑甚至被抛弃等等无法消化的感觉。所以扔出去或者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会更容易一些,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样有什么不好,至少能让自己好受一些。

既然投射是一种防御当然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就是当个体本身处在比较焦虑的状态下的时候,暂时跟这个自己讨厌害怕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保持身心的平衡是有好处的,但这个只是缓兵之计,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大量的使用投射这个防御机制的话,会渐渐地让一个人心灵变得匮乏空洞无聊甚至碎裂,实际上任何我们觉得避恐不及的比如迟钝愚蠢或者不合时宜啊等等这些特质能够重新从别人身上找回来,不去逃避并跟人格的这些部分有充分的接触时,这个人才能完成真正的哀悼,就是自己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这时这个人对自己的体验是一种踏实有力量的感觉,接触现实就是这种感觉。

即自己有的时候在面对一些人事物时,反应灵敏理解力强,表达和做事比较周到,但有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刚接触一个行业一件事情一个人,在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反应没那么快,因为不那么清晰,所以有的时候说话做事可能会犯一些错误或者不合时宜等等,而这个本来就是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当一个人可以有这样经历和体验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所谓的“蠢”,可能会变成未来在看到别人或者自己的亲人或孩子经历这个过程时的一种“共情的基础”,因为“看见”(先看见自己)所以慈悲。同时因为完成了哀悼所以就会更有能力面对生活的各种“试错”,人也因此会变得愈加的丰富和富有弹性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