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广东与江苏经济大省之争再起波澜

近日,中国经济版图上的粤苏之争再次成为热议话题。2024年第一季度,广东省GDP同比增长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与江苏的差距缩小至不足500亿元,创下自1989年以来的最小差距。

江苏在增量、增速和人均等方面全面超越广东,其GDP已达到广东的98.44%,引发外界对广东经济霸主地位的质疑。

广东经济的增长放缓,主要受广州和佛山两市影响。

一季度广州GDP名义增速为2.83%,在前十强城市中排名垫底,佛山更是出现负增长,GDP较上年同期下降0.25亿元。外贸增长放缓和制造业表现不佳是主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一季度进出口总额仅增长1.7%,佛山则大跌33.1%,家电、通用机械设备等出口额大幅下滑。与此同时,江苏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出口激增,一季度实现进出口总值1.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制造业方面,佛山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滑2.2%,广州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低于广东平均水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仅增长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之下,江苏制造业实力强劲,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苏州增速更是达到11%,全省GDP增量高达1618.7亿元,位居全国之首。

不过,尽管江苏在GDP总量上逼近广东,但在关键指标上仍有较大差距。广东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35.1万亿元,是江苏的1.5倍;广东国内税收收入21637.7亿元,是江苏的1.4倍。广东每创造1元GDP能带来0.16元税收,而江苏仅为0.12元。此外,广东在财政贡献、养老金上缴等方面也远超江苏,显示出其经济质量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与江苏的发展模式之争也备受关注。广东以广州、深圳为双引擎,带动全省发展,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相对落后。江苏则呈现多中心发展模式,拥有苏州、南京等多座万亿GDP城市,县域经济强大,更符合共同富裕的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口结构方面,广东16-59岁劳动人口比例为66.58%,全国第一,生育率也远高于江苏,显示出广东在吸引年轻人口方面的优势。而江苏面临老龄化挑战,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较高。

在言叔看来,尽管江苏在经济增速上超越广东,但广东在经济质量、财政贡献、人口结构等方面仍具有明显优势。粤苏之争不仅是经济排名的较量,更是发展模式的探讨。未来,广东如何巩固经济霸主地位,江苏如何实现均衡发展,将是两大经济大省面临的共同课题。

02

江苏与广东差距正逐步缩小

自1989年以来,广东经济总量已连续34年保持全国第一。

然而,从2019年开始,江苏GDP增速连年领先广东,两者差距逐渐缩小。尽管有观点认为江苏GDP存在水分,但从经济结构和增长势头来看,江苏的崛起不容小觑。

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供应链受到冲击,广东作为外贸大省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尽管疫情已过,广东增速依然落后,主要原因在于全球供应链重构过程中,广东部分城市的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调整。

与此同时,江苏城市整体表现优于广东,实现了产业升级,新旧产业齐头并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的城市梯队结构和产值空间分布相对均衡,而广东则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广东的贫富分化程度为全国之最,江苏GDP排名最后的连云港,在广东21市中可排第六。江苏被誉为"群狼",各市县全凭本事接入全球分工,而广东则依赖广州和深圳作为资源配置中心。

在这场经济第一大省的争夺中,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因素。广东正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而苏州则在去年通过高铁赴武汉抢人才,显示出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尽管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但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江苏凭借均衡的产业升级跑得更快。

最终,谁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并不重要。广东和江苏作为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形成良性竞争,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在言叔看来,"两个省份都在奋勇争先,抓住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先机。"

03

江苏南京或可依赖政治优势实现跨越

如果讨论省份与省份的发展,需要考量的点实在太多了。

我们不妨从省会城市的角度剖析下广州与南京的优劣势。

如果从城市能级来看,广州确实要高许多,毕竟广州属于一线城市嘛(虽然很多市场声音认为广州在逐步掉出一线的行列)。但南京也并非没有“鱼跃龙门”的可能。

在言叔看来,南京最核心的优势在于“政治优势”,南京要想实现跨越,就必须发挥政治优势,充分利用行政资源,打造一个强大的二线城市形象。尽管苏南苏北地区发展良好,但在没有政治优势的情况下,其吸引人才的能力有限。

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具有更多的公办单位就业机会和更发达的第三产业,包括互联网、金融和文化传媒等,这些都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高薪职位。这是大城市独有的优势。

对于希望在大城市发展的外省毕业生来说,小城市即便发展再好,也难以满足他们对于"大城市"的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苏南地区的人才也有流向杭州的趋势,原因在于杭州作为一个强二线城市,更能满足人才对于大城市的期望。尽管苏州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行政级别限制,其发展路径与南京有所不同,更多依赖民间资本和外部资源,这是苏州所不具备的优势。

我建议,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将南京的行政资源扩展到苏州等地区,形成飞地模式,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南京应充分利用其行政资源,加强自身发展,以吸引更多外省人才。

此外,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对苏北等地区的利益造成一定影响,但长远来看,集中资源发展强省会模式,会比均衡发展模式更有利于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二线城市。

对南京来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外省毕业生和人才更多地流向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和杭州,南京和苏州的吸引力相对较弱。这需要江苏省在强省会战略上做出更多思考和调整,以在激烈的二线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才有可能实现城市能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