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合资品牌、豪华品牌大幅降价之后,超豪华品牌也“崩盘”了。

有媒体爆料:劳斯莱斯库里南优惠 100 万元,优惠后新车起售价为 580 万元。多家保时捷门店给出了优惠券,价值在 3 万- 10 万不等,可针对多个不同车型使用,一些优惠券也会有分期贷款和装饰等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微信问一问

不过,随后也有劳斯莱斯经销商出来辟谣:具体的价格还是要看车型的配置情况,个别门店行为,并非官方降价,100 万元的优惠应该是叠加贷款、选配等多个项目,肯定不是直接的现金优惠。

老狐也咨询了一些经销商朋友,库里南确实有一定的优惠,部分配置的优惠幅度甚至超过了 100 万,那为什么会有经销商出来辟谣?而不是官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经销商报价

同时,目前保时捷、玛莎拉蒂,阿斯顿·马丁等超豪华品牌,也存在一定的优惠,其中,保时捷主销的 Macan 和 Gayenne 降幅在 8 万- 18 万元不等,阿斯顿·马丁 DB11 降幅在 80 万元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超豪华品牌有销售潜规则?

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来说,动辄售价超百万的顶级豪车,就像是阿尔卑斯的雪,图片里看过,但现实却很难品尝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类车的销售方式,也与常规的主流车型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厂家指导价和实际提车价的差距。简单说,超豪华车型的指导价,其实真的只能用来参考。

这类车的购买更接近于海外的定制化售车,每辆车的颜色、配置都是有所不同的,最终新车的实际成交价自然有高有低,就拿我们还算熟悉的保时捷 Panamera来说,选配个 30 多万是很平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最终落地到实车,一些冷门的颜色和配置车型,注定不会太受欢迎,较长的销售时间,也会给经销商带来资金压力,大幅降价也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至于有经销商出来辟谣,原因还是担心用户满意度问题,售卖豪车主要是靠圈层群体,客户“老带新”的比例比较多,库里南不就是有“大网红专属座驾”之称嘛。

突然的大幅降价很容易被老客户找上门,可能具体的车型和配置确实不同,但解释起来难免麻烦,操作不当还很容易得罪客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降价的大背景还是销量不佳,今年前五个月,宾利售出 1099 辆,同比下跌 30.7%。法拉利为 348 辆,同比下跌 31.1%。兰博基尼销量 258 辆,同比下跌 38.1%。

此外,保时捷同比下跌 40%,玛莎拉蒂同比下跌 69%,阿斯顿马丁同比下跌 50.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劳斯莱斯的表现还算稳定,但 5 月仅售出 57 辆,国内市场完成全年 1000 辆的配额,还是有压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能源依然是元凶?

这次新能源要继续当“背锅侠”嘛?

老狐觉得:对,也不对。从售价上来说,国内市场目前真正走量且高端化的车型,也就算问界 M9 了,50 万 - 60 万的售价区间,产品对标的是 BBA 的旗舰级 SUV。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售价与劳斯莱斯、阿斯顿·马丁等,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很难说国产新能源,就一定撼动了超豪华品牌的地位。

但是在产品体验上,智能化的新能源产品,确实在让超豪华品牌的魅力失色。

最为明显的就是“性能廉价”,此前加速 3 - 5 秒破百,一直是 V8、V12 大排量性能车的骄傲,但如今,30 万左右的纯电轿跑,几乎都能给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像空气悬架、后轮转向,甚至是提前侦测路况调整的智能化底盘等,也在推动顶级操控配置的普及。

至于智能座舱和智驾辅助,就不用多说了,这两大领域已经过了堆屏幕、炫技的噱头期,正在从可用向易用进化,能够真正的提升行车便利性。

但在超豪华品牌中,智能化功能的存在感并不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产品角度来说,超豪华品牌之所以能卖的贵,拥有出色的溢价能力,核心主要还是强劲的性能,顶级的机械素质,但进入电驱化时代之后,这些优势逐渐被冲淡了。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车的实木、顶级真皮、手动打造等硬实力,确实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但在注重“表面功夫”的当下,这些需要细品的质感,远没有超大屏、会转圈的底盘、能躺卧的座椅,更具视觉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观也反馈了一个问题,就是国内汽车消费市场越来越成熟,大家开始不再追求豪车彰显的身份与地位,反而更注重实际体验。

这么一想,前段时间拍卖二手迈巴赫,换国产新能源的周鸿祎,除了博取流量,可能也真的有实际使用上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躺赢的红利期该结束了?

国内市场的大数据,也能反映出一些变化。

一方面,是市场由增量向存量转化,2017 年之前,国内乘用车市场年增长率保持在 10% 左右,燃油车是绝对主力,销量、利润都比较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威尔森 WAYS

但 2018 - 2022 年,受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市场出现了 V 字型震荡,2023 年,虽然车市依然保持增速,但新能源成了主要增长力,尤其是频繁的价格战,除了比亚迪、理想等少数派,做电车赚钱的其实没几家。

同时,也有专家称:经济承压,就业不振,新生儿屡创新低,房地产持续低迷,推动汽车消费的因素都哑了火,快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另一方面,是供需关系,2017 年以前,国内市场每年有 100 台左右的新车推出,到了 2019 年达到了顶峰的 202 台,但整体的销量增速远没有翻倍这么夸张,存在供大于需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威尔森 WAYS

另外,从车价本身来说,去除关税等成本,超豪华品牌在国内的售价,也要比海外市场偏高一些,以库里南为例,其在美国市场的建议零售价为 325,000 美元,约合 236 万元,国内售价几乎翻倍了。

老狐此前也说过,事物的发展超过 50%,就是重新定义的过程,从性能到实际使用体验出发,新能源引发的百年工业变革,如今后劲来了,这将是关于技术、价格和品牌溢价能力的重新定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迈凯伦、法拉利等也势要加速电驱化转型,但参考闪灵和 Taycan 等现有纯电的表现,能不能让消费者愿意花高价买,还真不太好说。

参考资料:

汽车之家、威尔森 WAYS

编辑: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