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中山市南头镇探索走出一条“常态化救助与临时性帮扶结合、生存性保障与发展性关注结合、物质类救助与精神类救助结合”的社会救助之路,有效构建立体化社会救助体系。

常态化救助与临时性帮扶结合,兜牢民生底线

高度重视、关注困难群体,始终将改善困难群体生活状况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持续加大资金投入。2022年至今,镇财政在社会救助领域的投入以不低于5%的幅度逐年增加,共投入近1300万元。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困难群体帮扶,近3年来,链接用于困难群体临时救助的慈善资金超40万元,形成党群强大合力。

二是动态监测帮扶对象。依托广东省民政厅底线民生信息化核对管理系统,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边缘家庭实行动态监测,确保救助的精准性和时效性。近年来全镇没有发生因帮扶对象进入或退出救助范围而出现多发、漏发、迟发补助金的情况。

三是临时救助及时精准。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公安、卫健、城管、各社区等与镇公服办建立即时通报制度,“双百”社工联合社区专干深入走访困难群体,“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同时发挥作用,临时救助成为常态化救助的有效补充。今年以来发放临时救助金约13万元,为19户家庭27人次解决了因教育支出、医疗支出或重大变故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燃眉之急。

生存性保障与发展性关注结合,助力实现价值

在救助工作中,不仅关注受助者的生存需求,更注重其长远发展。一是分级分类服务。针对全镇在册困难群众,镇公服办建立工作台账,按照健康情况、心理状况等将困难群众分为4个等级,实行分级分类服务,特别关注因病陷入临时困境和因心理问题出现突发状况的个案,加密探访频次。今年以来,走访全镇在册困难群众196户次2060人次,开展9个个案帮扶,完成2个,7个正在跟进。

二是注重持续帮扶。在解决生存难题的基础上,关注受助群体遭遇困难的前后心理变化,安排专业社工“一对一”跟进,发挥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慈善力量作用,为受助群体提供心理疏导、医疗检查、物资捐赠等支持,防止反复受困。今年成功帮助一名身患慢性病和心理障碍的受助者,解决医疗资金难题的同时克服畏难情绪,帮助其重回社会。

三是打造特色品牌。联合镇商会推出“聚商助成长”慈善公益项目,由爱心企业家对镇内37名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精准帮扶,解决生活困难,改善学习条件,丰富精神文化。项目将持续实施,直至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实现扶智也扶志。

物质类救助与精神类关怀结合,救助更有温度

坚持以人为本,在解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为困难群体送上精神关怀,让“爱”的底色更足。一是链接社会资源开展救助。通过点亮“微心愿”等活动,为困难群众链接社会资源,提供防疫物资、生活物资、助老物资,链接提供专业服务等多样化帮助。今年以来,开展民政专项微心愿服务共127人次。全覆盖开展长者认知障碍训练服务,链接市人民医院专业资源对59名疑似患者进行初筛,做到早发现、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等。

二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活动。搭建以党委政府为主体,“双百”社工和社区居委会以及社会团体参与的“1+2+N”服务体系,关注受助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常态化组织开展接地气、有新意、富活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提供心理疏导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今年以来,针对老年人群体、残疾人、未成年人群体开展各类活动共128场,共服务2986人次,组织志愿者173人次,志愿服务群众1397人次,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信息来源:中山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