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一种和人类相伴许久的植物,《山海经》称其为“寇脱”,《本草拾遗》记载它是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至今,广东人会把这白白的“小柱子”切成片、来煲汤;而200多年前,这里的人也早就学会把它的茎秆剖成薄片、当作“纸”,来描绘广府民间百态和自然风物。通草画作为清代外销画的一种,被誉为“广府名片”“广东名片”,其与通草纸制作工艺等,都是非遗技艺。

1【概况】

传承正在进行。6月17日,在广州老年大学天河分校内,由天河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合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正式成立,将为天河区青少年提供通草画、广彩瓷绘等非遗课程。

同时挂牌成立的还有“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收藏周刊记者现场了解到,该院的特殊教育学院,作为全省唯一为听障生开设大专课程的高等教育机构,自2007年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提升听障生的教育和培训质量。2022年5月,学院主持了“苏昕通草画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质量工程项目,邀请通草画传承人苏昕及其团队进校园,为听障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教学,增强其社交能力,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昕2023年每周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花都校区,教听障学生绘画通草画。受访者供图

记者随后也在华南农业博物馆(华农校园内),看到了苏昕的最新展览:“生·息”苏昕通草画作品藏品展。展览精选了一批符合华南农业博物馆场馆主题的通草画藏品、作品展出,呈现苏昕老师近年对通草画修复和绘制技艺的研究成果。走在奇妙通草画“文化考古”之旅上的她,既推广和研究通草画,也回购收藏19世纪的海内外的通草古画,并联合海内外院校学者和文博机构进行通草古画的修复研究。

2【基地】

通草画,传统非遗技艺、中西方艺术融合、独一无二的纯植物材质、充满浓郁岭南色彩的构图内容——这里的每一项,都对广府青少年产生吸引。

为教育引导天河区青少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天河区关工委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合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提供通草画、广彩瓷绘等非遗课程。6月17日上午,天河区关工委、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联合举行了揭牌仪式。天河区关工委执行主任杨南聪、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李艳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水彩画绘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苏昕及区关工委常务班子成员参加了仪式。

杨南聪告诉记者,该基地采取“学习+体验”的方式,通过组织青少年学习体验通草画、广彩瓷绘等,为全区青少年搭建的学习非遗的平台。据透露,基地将可能首先与附近中小学展开联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样年华》,创意元素:通草、缠花,作者:李霞、曾妹。潘玮倩/摄

现场,记者看到天河区关工委为基地提供的一处宽敞空间,其间各种通草画、通草花以及教材、书籍等琳琅满目。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悬挂的一幅《粤港融合》,“这幅作品在2023年第八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了铜奖,其作者是我们的一名听障学生。我们觉得备受鼓舞”,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老师李霞对记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1级的麦永杰同学凭借其作品《粤港融合》在2023年第八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铜奖。潘玮倩/摄

3【课程】

这是一门特殊的课程,面向特殊的学生。李霞介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作为广东省唯一为听障生开设大专课程的高等教育机构,自2007年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提升听障生的教育和培训质量。特别是从2021年开始,特殊教育学院启动了一项独特而富有创意的项目——聘请非遗大师进特教课堂。至今,该项目已培养四届学生,听障生参与人数100多人次。”

2022年5月,该院主持了“苏昕通草画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邀请了通草画传承人苏昕老师及其团队进入校园,为听障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教学。

“在苏昕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听障生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毅力,创作出了百余幅优秀的通草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听障生们的艺术才华,更传递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作品在各类展览中频频亮相,如‘无暇非遗——岭南工艺美术精品展’‘诗享南粤 越美广州通草画比赛’等,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值得一提的是,21级的麦永杰同学凭借其作品《粤港融合》在2023年第八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铜奖,这是对他个人才华的肯定,也是学院教学成果的体现。”李霞说。

为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李霞于2023年9月申报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学科课题《高职院校助推特殊教育与粤非遗传承融合发展的实践策略》。“这一课题旨在通过非遗引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为听障生提供一个融教、学、练、赛、岗于一体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非遗技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而前述该校与天河关工委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是旨在让听障生通过通草画技艺学习,回馈社会,为广州非遗做宣传”。

4【“生·息”】

通草与人的文化生活,密切相连。1000多年前,人们就会把通脱木的茎髓剖切成薄薄的通草片,用来制作假花。19世纪,由于通草片不仅材质洁白、吸水性好、通透性强,而且价格适宜,因此被用作画纸。

“通草纸”并不是常规概念上的“纸”,是将通草植株茎秆中似海绵般柔软的泡沫状木髓组织剥离后,再用宽口刀刮剖切成薄片的“纸”状木髓片。记者在“生·息”苏昕通草画作品藏品展上,就看到了通草纸制作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昕《野山姜》,2022年作,通草纸画,18cm*33cm。“生·息”苏昕通草画作品藏品展作品,受访者供图

十九世纪的广州,画师兴起大量使用通草片来绘制画作。它是十九世纪众多外销画销量最高的“人气爆款”。当时画师为何要选用通草纸作画呢?在“生·息”中介绍,选用它并非因为它便宜(起码不是唯一因素),而是因为通草纸比其他纸品更能呈现画作的艳丽精美,如吸收颜色而呈现更优的绒质感、通透感、层次感、立体感以及色彩折射感。

通草片以水性颜料作画后,材质浮现凹凸有致、质感细腻如绸缎的质感,阳光下折射出玻璃画般闪烁光彩。因通草画多描绘广府地区的风物景观,曾经海上丝路商贸远销欧美各国、传颂中国故事,是广州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交流互鉴的见证。

尤其值得留意的还有“生·息”中特别展出的“非遗通草画谱新篇——港珠澳龙腾伶仃洋,白海豚奇遇新家园”,苏昕用通草画的形式,表现出了《白海豚奇遇记》的故事。

这是一场古今通草的“对画”与“对话”。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