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年龄常常被认为是限制我们追求目标和追求梦想的障碍。

但,有些人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不论年龄大小,年龄只是数字,运动无极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岁奶奶的传奇

在马萨诸塞州的 Great Bear Run 5km比赛上,一位刚过完80岁生日的奶奶Jan Holmquist刷新了80岁年龄组的5公里纪录,用时24分08秒,平均配速4分49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Jan Holmquist 将80岁年龄组的纪录提高了超过一分钟,成绩在854名跑者中位列第425位,超越半数竞争者。

这一成绩不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更让她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Jan Holmquist不仅仅是这一项记录的保持者,她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打破了人们对于年龄的固有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Jan的跑步之路并非从幼年开始,而是在38岁时才开始她的跑步生涯。一个平凡的起点,却注定了不平凡的未来。

她在50岁时跑出五公里19分54秒的个人最佳成绩,让多少年轻跑者为之叹服。

时间流逝,但Jan的跑步激情丝毫未减。她在不同年龄段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尤其是在61岁这一年,她在半程马拉松中跑出了1小时33分48秒的惊人成绩。

这样的速度和耐力对于许多年轻跑者来说都是望尘莫及,更不要提一位年逾花甲的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Jan Holmquist一直坚信跑步是一生的乐趣,她从不以年龄为束缚。“跑步给了我自由和快乐,”她曾在采访中如是说。

她的这种心态,不仅让她成为跑步赛场上的常胜将军,更激励了无数像她一样的人们,让他们相信,任何时候开始运动都不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1岁高龄,她仍能在一英里跑中创下惊人的年龄组世界纪录,用时仅6分37秒21。而到了75至79岁,他更是打破了8公里年龄组的世界纪录,以39分37秒的出色成绩惊艳全场。

她的事迹就像一股强大的激流,冲击着人们对于年龄和运动的传统认知,启示我们:只要有信念,将运动融入生活,奇迹随时可能发生。

Jan Holmquist的励志故事跨越国界,而在我们国内,同样不乏高龄跑步的典范。他们凭借对跑步的深深热爱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正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运动的热潮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励建安院士的运动精神

励建安院士是康复医学领域的权威,美国国家医学院国际院士,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2016年开始跑步,短短一年间,他成功减重10公斤,从83公斤减至73公斤,脂肪肝状况亦有所缓解,没有任何的饮食控制。

那一年,他64岁,却焕发出青春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2019年3月14日起,励建安发起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连续六周,每周完成一次马拉松。

他以此作为实验,深入探究如此高强度的运动对身体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尤为令人敬佩的是,此时的励建安已年届6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励建安在采访中说:“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圈里一些人,包括我老师都说我运动过量,我就是想证明一下:在我这个年龄,有没有可能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逐步提升运动能力。”

整个试验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出色的状态,未出现任何伤病或免疫能力下降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说:“甚至说,如果我今天再跑一次全马,还是可以的,这就说明我的适应能力在加快。过去,我一次半马后需要两个星期来恢复,现在,我一次全马只要两天就能恢复。”

2016年9月,励建安晨跑时意外遭遇骨折。他选择自我挑战,将自身作为实验对象,探索早期运动对骨折康复的潜在益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骨折后的第五天,他便在无拐杖辅助下,坚持行走了半小时,累计近六千步。

仅十一天后,他便尝试慢跑。十二天,他更是成功攀登了南京的紫金山。第十八天,他更是前往徐州,完成了十公里的跑步挑战。

惊人的恢复速度让他在第七十天便参加了南京的半程马拉松。

而在骨折后的第八十天,即2016年12月11日,励建安在广州马拉松赛场上,完成了他人生的首个全程马拉松,成绩为5小时54分钟。

此刻,他骨折的右脚已近乎完全康复。

通过运动,励建安不仅恢复了健康,同时他还进一步检验了科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验证了运动康复的效果和重要性。

励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实践比口号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学者,他对极限的探索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人在不同年龄段同样可以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一公院士的跑步哲学

施一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西湖大学校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施一公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跑者。他曾在自传《自我突围》中自豪地宣称:“我也算一个资深跑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如今每隔一天就会进行一次长跑,每次跑步距离都至少达到10公里,月跑量维持在150至280公里之间。

在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期间,施一公教授鼓励学生锻炼身体,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有的人以为,花了很多时间锻炼,学习效率会降低。实际上,如果跑步方法得当,能调整你的能量级别,心脏机能和肺活量增强,供血充足、思维敏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18年西湖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施一公更是以身作则,与同事们一道,在清晨的5点钟迎着朝霞,完成了环湖11公里的长跑。他说:“我期待我们的西湖长跑队伍日益壮大,并肩前行。”

在2020年的广州马拉松比赛中,他与西湖大学跑团的跑友们一同参赛,最终以3小时34分56秒的成绩完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一公对跑步的热爱,正悄然地塑造着西湖大学独特的氛围。在西湖大学的官方公众号中,曾有这样一段深情的描述:“长跑,是西湖大学跳动的运动‘基因。”

施一公认为,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健康,更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种对运动的投入和坚持,使他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都能保持积极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运动,永远不晚

运动对于生命有着深远的意义。不论我们身处何种年龄段,只要拥有目标并付诸行动,就可以战胜困难,实现自我突破。

运动不仅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更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和希望。

这些动人的故事,无一不激励着我们:无论何时开始,只要你有目标,并愿意为之努力,你就能在运动中找到乐趣,实现自我超越。

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从本文中汲取力量,勇敢追求自己的运动梦想,让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年龄,从来都不是我们追求梦想的障碍!

你现在多少年龄,坚持跑步几年了?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