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4年第11期
梁永安:去阅读,去游历,去寻找爱情文—本刊记者 彭姝疑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成为“网红教授”已经7年了。
今年70岁的他,在B站、抖音、播客等新媒体平台里依旧活跃,他跟年轻人聊读书、电影、爱情、工作、人生选择,聊孤独、自由、“职场黑话”、“挣钱秘籍”、“高质量发疯”......在接受不同媒体采访中,他告诉大家怎样在单身的黄金时代提高爱的能力,告诉大家不要焦虑,不要低估爱情......
因为感受到被充分了解并理解,年轻人喜欢这位“50后”up主。浏览量近千万的视频弹幕里飘着“太对了,太对了”“说到心坎里去了”“本‘00后’也这样觉得”“谢谢您理解”“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真幸运”......
老教授侃侃而谈,从不迎合,不刻意标新立异,在温和的字字句句中,丰盈的人生智慧和包容多元的价值观缓缓流淌。他是长辈,更是朋友。
今年“世界读书日”过后,我们采访了梁永安教授,他教我们如何实现年轻人的“三大任务”,还与我们聊了聊阅读、游历和爱情。
强者进入爱情
《中国青年》您在2022年出版过一本书谈论阅读、游历和爱情,把这三个概念写在同一本书中,是考虑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通性吗?
梁永安是的。青年有很多在工作、学习、情感上的焦虑,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成长不足。一是阅读不够。书籍形成全人类的记忆,我们通过阅读,知道在茫茫大历史中自己只是一个微小的存在,包括我们今天遇到的难题,一代代人都会遇到,人生就会有更大的视野。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我们积累不够,要通过阅读来补充。
二是游历不足,活得比较抽象。比如你说爱国家,但你没去过新疆,没去过内蒙古、云南、西藏,对很多地方的感知都是间接得来的,这时候人的生命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就变得不那么真实。当你到这些地方看看,看到全世界有那么多种活法,那么多元、丰富,才知道自己的追求、思路、价值观可能有太多局限。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一个人才会拥有爱情的力量,知道自己的生命应该怎么走,要去哪里,跟什么人在一起。所以我觉得有阅读和游历,才有爱情,是这样的逻辑关系。
《中国青年》阅读和游历通往爱情。您觉得这个指向,是一个必选项吗?
梁永安不一定。这是个很自然的过程,去尊重它。如果你相信爱情,不管是20岁还是60岁,直到遇到了,你才会跟那个人在一起,这是一种情感的态度。还有一种生活的态度,就是把结婚放在第一位,这个时候也讲不上什么爱情,就是到一定年龄,就要解决一些问题。所以爱情门槛是特别高的,而婚姻门槛很低。
我是不赞成“必须结婚”的。人生最大的事——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前者是第一位的,“那件事”是根本。一辈子很短,要多学习,在社会生产体系里找到自己的分工,然后去实现价值。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找到自己跟世界的关系,在社会中找到发展点、价值点,再去跟人相遇。工业革命之后,从《简·爱》开始的爱情都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简·爱》剧照
《中国青年》:您之前说过,年轻人的三大任务是先认识世界,再认识自我,最后是认识这世界的万千生命。这三点跟阅读、游历和爱情也是共通的。
梁永安:是的。我感觉我们今天太不重视成长问题了。爱情肯定是美好的,但要在成长的基础上。一个人的大好年华应该认真琢磨怎么去努力、怎么“打开”,忙着去焦虑情感,也是空焦虑的,因为你都没有把自己真实的生活建立起来。情感要建立在自我足够完整的基础上。
有些人进入感情是因为孤独,这是活在了人生弱点里。一定要提醒自己,强者进入爱情。好的爱情就是彼此都有很好的建设性,一起面对世界,共同吸收和学习,这是特别好的状态。
这么年轻,何来“子弹”
《中国青年》:近几年“一颗子弹正中眉心”文体很火,年轻人当下频频被曾经射出的“子弹”穿透,而在“射击”时是听不进去任何意见的。您觉得年轻人需要被各种“建议”吗?还是应该自己去经历、去撞南墙、去“射击子弹”呢?
梁永安:不能自己决定的事情,一定要反复听建议。每个人的实际经验在你所了解的世界里能占3%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和通过不同社会渠道去听、看各种想法观念,了解里面的生存逻辑......但是听,不代表就要这样做决定,而是听得不够的人容易缺乏选择和决定的基础。会听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要多倾听有丰富阅历的人,这让你对世界的理解更深,不会一意孤行,不会只靠本能生活。
所以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发展,第一重要的品质就是倾听。倾听的时候也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表达,然后学会在差异性、在交互里收获新的认识,这是非常好的成长力。
“子弹正中眉心”是一种“文青”式的说法。其实年轻人是“射”不出任何“子弹”的,只是一种观念、一个还没经过反复实践的想法或体会。而“子弹”是有很强的穿透力的,它应该是指思想,是你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历史介入感后,产生的有逻辑性的思考。这种思考经过自己不断体会、概括和反复实践、演绎后,才会像子弹一样有力量。我们年轻的时候,要有充分的自我怀疑——要有七分的自信、三分的自我怀疑,随时保持对世界的“打开”。
我们看十九世纪的文学就知道,那些称得上“子弹”型的力量,都是经过严肃思考作出的决定,实施之后可能有很多挫折。真正的“子弹”是带有强烈反叛性的,是充满批判、怀疑的,因为有跟世界的矛盾,才称得上受到了生活的锤击,才会有一种新的自我发现和思考,去实现观念上的打开。
《中国青年》:您曾说读书使人单纯,而且越是经历复杂、际遇沉浮的人,越能从中得到救赎。您说的这种“单纯”是指什么?当下年轻人面临的“社会生存竞争”已越来越具体且复杂,“单纯”还是一种必备的品质吗?
梁永安:所谓单纯就是极简化。虽然生活复杂,但一个人有限的人生,其实只需要一点点东西,这一点点在哪里?应该坚持什么?人们始终认识不清。
所以今天很多人一直活在自己制造的问题里,过得很混乱,想法、欲望太多。到底该把握住哪一点去生活,其实特别难以辨清。所以我觉得要多阅读、多游历,体会不同的活法,最后自己喜欢哪一种就简简单单去生活,做一点自己觉得可以持续的、有兴趣的、有价值的事情。
而这个“简单”也不简单,你要有专业化的追求,做好它并不容易。比如你选择跳街舞,这就要大量的学习和练习,从街舞的起源到各种流派分支、不同舞蹈语言......所以我们一辈子过得不踏实,就是没有站在这个起点上、真正地好好地成长起来,要在一个方向上,简简单单地成长起来。
《中国青年》:但寻找这个方向的过程,恰恰就是最难的过程,在这个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吗?
梁永安:我没有建议,去寻找就是最美丽的事情,80%的人一辈子都找不到,但是经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享有了美好的生命。所以如果一切都能“种瓜得瓜”,你十有七八都是迷惘的。不论对事还是对人,寻找过就已经很好了,但你要百分之百地投入。如果你用尽全力还是觉得自己不喜欢,那就是你该放弃的东西,可能要再尝试另外的路。但每个过程都应该是专心致志的,而不是左顾右盼的。
读者,是书店最丰厚的文化来源
《中国青年》:关于“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这世界万千的生命”,您是否有推荐的书籍?
梁永安:了解世界,我觉得两本书特别好,一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已经出版了10多年的《西方的遗产》,这本书很厚,分上下两卷,它把西方文化从古到今讲得非常清楚。还有一本《现代世界史》。这两本特别值得读。
认识自我方面,我推荐《走出非洲》,它讲一个人的出发点跟目标不一致,但是她只管出发,不断往前,最后收获大地、收获自由的故事。还有比如美国小说《怦然心动》,体现一些孩子的成长,值得仔细体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走出非洲》剧照
关于认识生命,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写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里面收录了15个短篇,通过这个城市的15个人物,展现他们不同的生命困境和人生转折,写得也特别好。
《中国青年》:您曾经在谈到书店时说,一家书店选什么书是非常重要的。但当下实体书店面临巨大的生存困境,很多书店不得不靠提高颜值,卖咖啡、文创、餐饮维生,图书质量反而成为最无足轻重的考量。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您是否有一些思考?
梁永安:书店需要变革,应该实现转型。书店的存在是和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尤其是和城市化结合在一起的。在全民网购的背景下,需要书店做什么?为什么还要去书店买书?书店的特性在哪里?这个空间应该发挥一种新的功能。
大众本身也有丰富的阅历,有非常多的想法和经验。所以在我看来,书店本身的功能,应该是一个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当下它最宝贵的财富不是书,而是走入书店的人。比如书店的人文旅游类书籍,那片区域汇集的应该是对旅行感兴趣、可能也走过很多地方的人,他们互相之间有很好的互补性,如何让读者从不认识的状态交互起来,然后汇集这种经验和想法的碰撞,这是书店一个非常大的社会功能,也是公共空间里面特别需要的一个功能。
比如我觉得在中文出版中,关于柬埔寨的吴哥窟,没有一本书写得出彩,这就是缺乏交流的结果。来看这类书的人都是有丰富旅行经验的人,大家可以打破作者、读者、编辑的界限,互相倾听,作者可以把自己的书变得更丰富,编者可以发现作者群体......在一个空间里大家都焕发价值,也可以交汇出一本好书。书店现在应该是一个新型的文化孵化器,能够建设文化圈,吸引对某个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这些人充分交流后慢慢熟悉,可以再去跟咖啡馆结合起来,然后就变成一个主题咖啡馆,比如现在就有的电影咖啡馆。这对城市发展建设也有特别积极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审校:刘晓 刘博文编辑:苗佳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