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理想汽车公众号发布了2924年第25周的销量,理想汽车周销量达1.17万辆,连续9周获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

回顾上个月理想汽车的交付实况,5月累计交付新车28277辆,同比增长146%,连续三个月交付超2万辆,同时理想L7也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破万。销量与交付情况节节攀升。

然而,看似风光的理想,实则一直身处于“风口浪尖”。

争议不断,理想“渡劫”进行中

今年上半年,理想的心路历程堪比“魔鬼路段的过山车”。

从3月上市理想MEGA开始,这款被李想称之为“超级旗舰”的纯电MPV就遭遇了“滑铁卢”,预热多时,但上市后的销量数据并不尽如人意。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理想MEGA狭义批发销量为1145辆,比3月的3229辆销量相比,环比下降64.54%,距离理想预期每月8000辆的交付目标相差甚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阶段性决策失误的理想,痛定思痛?

彼时,理想被爆出的大裁员也传的沸沸扬扬。《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称,五一假期之后,理想汽车内部正在进行新一轮全员优化,整体优化比例超过18%,涉及到的裁员人数预计近5600人。更为戏剧性的是,裁员不足一个月,理想宣布“撤回”部分裁员。

继MEGA之后,内部人员优化,纯电战略受挫,理想持续“震荡”。5月20日,理想发布一季度报的同时,宣布今年将不会发布纯电SUV产品,预计推迟至明年上半年。

纯电新产品搁置,理想进入“空窗期”,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而一季度财报中的增收不增利进一步撼动投资者信心。

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理想实现总营收256亿元,同比增长36.4%,环比下滑38.6%;净利润5.911亿元,同比下滑36.7%,环比下滑89.7%;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13亿元,同比下滑9.7%,环比下滑72.2%。

业绩发布后,理想的股价也未能抗住压力,当天收盘理想美股大跌12.78%,总市值一夜缩水近33亿美元。随后,5月21日港股开盘,理想股价持续下探,截至午间休市,理想港股暴跌19.2%,总市值缩水近377亿港元。

同样是因为股价跳水,5月16号,理想因为#理想汽车遭到集体诉讼#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随即,理想也做出回应称,该指控毫无根据。

不仅如此,近两个月来,理想汕头车友会连环追尾、理想MEGA高空坠落、理想L9高速变道追尾,车主事故也接连不断。

“祸不单行”的理想,“沦陷”了吗?

理想:价格与价值需要平衡

拉长时间线来看,MEGA似乎成了这一切发生的“导火索”。归根究底,这是因为理想纯电路线的“第一步”存在价格与价值的“失衡”。

毕竟,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最终的决定如何,往往取决于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产品的外观虽然是影响因素之一,但决策的关键取决于产品是否能够提供与价格相匹配的价值,以及能否有效解决购买者的实际需求。

这次理想的纯电路线依旧聚焦于“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从理想ONE到L789,理想也一直在贯彻这个思路。思路并没有错,问题在于理想MEGA定位为家用高端纯电MPV,对标丰田埃尔法、奔驰V级,这里则存在分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丰田埃尔法、奔驰V级、别克GL8,本质上是商务用车,使用场景主要集中于商务场合,与理想的家庭用车理念背道而驰,使用场景不同进一步影响了目标人群的触达。

新浪财经数据显示,超80%的家庭用车售价均在20万元以下,这就意味着理想MEGA存在价格与定位的错配。

如果与同样定位为家用MPV的小鹏X9、腾势D9相比,汽车之家数据显示,小鹏X定价在35.98万元至41.98万元之间,腾势D9定价在32.48万元至66万元之间,价格差距不小,性价比高下立判。

加之,丰田埃尔法、奔驰V级、别克GL8具备超越汽车本身的圈层价值,简而言之就是“面子”属性,这一特性也是理想在短时间内无法“一蹴而就”的事情。

阶段性的问题已然清晰,那么“动荡”过后,理想的“渡劫期”何时到头?

“进化型”的理想,终将迎来云开雾散

尽管“噩耗”不断,但理想持续走高的交付量,以及理想L6首月销量1.3万的一炮而红,都足以说明其产品在消费者心中岿然不动的地位,这也意味着“负面”缠身只是阶段性困境。

从最新消息来看,针对近一段时间的波折,理想并不为之所动。

6月28日,理想汽车微博发文,理想汽车2024智能驾驶夏季发布会,定档7月5日晚八点。距离6月8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重庆脱稿演讲自动驾驶技术突破,仅过去20天。

理想创始人李想提到,基于现有的计算平台,有监督的L3级别自动驾驶最早于今年年底可实现,最晚于明年上半年,而无监督的L4自动驾驶至少三年内也一定可以实现。

可见,想已经开始用行动正面回应市场质疑,并着手发力接下来的“重头戏”。

最近,理想与问界的比拼也是车圈的热议话题。这次周榜中,国内市场豪华品牌销量,理想以周销1.17万的微弱优势领先问界的1.07万,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理想做了一次无声的证明。

然而,华为问界之所以在高端SUV阵营中一直备受关注,很大程度源于有华为做背书的智驾能力。

那么,两者之间到底孰强孰弱?究其根本,理想的智驾路线与特斯拉的FSD路线异曲同工,都是端到端+视觉大模型,与华为智驾ADS则列属于不同阵营。

虽然华为目前也在使用纯视觉,但其视觉算法是用于视频物体的识别,再配合雷达探测和传感器等高级设备采集数据,合并进行3D物理建模,然后再通过距离和速度的算法,来达到自动驾驶汽车的目的。

理想的纯视觉在于画面数据的获取,然后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进行驾驶分析,而且深度学习算法可以自动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并不断迭代进化。

值得注意的是,深度学习算法的能力如何取决于智能驾驶的数据。一是视觉建模数据(采集数据用雷达和摄像头等),二是驾驶操作数据(驾驶员刹车超车避让等),两者结合才可以训练深度学习的智能驾驶模型。

这其中,驾驶操作数据来源于用户实况驾驶。截至今年6月21日,理想汽车已经累计交付80万辆,而这是“后来者”华为所欠缺的。因此,华为选择成本相对较高、对算法依赖程度较低的高端雷达智驾方案是必然的。

由此可见,理想智驾需要做的是尽可能的积累驾驶数据,然后对大模型进行数据的训练和投喂,加速模型的升级和进化,打磨出一个可以自主分析路况的“大脑”,也更接近自动驾驶。

而华为智驾由于缺少深度学习的智驾模型,需要人为去开发和覆盖边角案例(CORNER CASE),并配套高端的探测和传感设备来实现高阶智驾。

同时,这里也能够反应出,理想现阶段的智驾战略会减少对人力的依赖,近期的裁员或许并非负面诱因所致。

两者对比后,一个依赖高端设备堆砌,高成本但胜在“见效快”;另一个是“进化型”,可以举一反三,显著效果看长期,或许未来才是理想厚积薄发后的“价值兑现期”。

结语

今年,理想纯电路线的阶段性受挫固然可惜,但新推出的理想L6表现亮眼、整个L系列销量也在逐步攀升,基本盘依旧稳固,因此近期的波折不足为惧。

经此一役,理想虽然在股价、投资者信心等方面上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涅槃重生”的它或许即将与我们见面。

作者:璟松

来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