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题:中国中铁:深耕基建主业 创新多元发展
  新华社记者樊曦
  高铁风驰电掣、公路四通八达、大桥飞架南北、广厦拔节生长……神州大地上,飞速发展的基建图景背后,有着中国中铁的身影。
  近年来,中国中铁聚焦基建主业,持续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行业科技创新,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有效发挥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的作用。

重大工程建设开启加速度

东海之滨,浪潮涌动,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大桥——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建设现场一片大干景象。  
  “5号主塔墩承台已经浇筑完成,这标志着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主墩正式进入主塔施工阶段。”中铁大桥局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大桥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李永旗说。  
  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有不少“世界之最”:主跨达1488米,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度公铁大桥;“公铁平层”布置让桥面宽度达到68米,是世界最宽的跨海大桥。同时,大桥直径6.3米桩基最深达海平面以下100米(水深近60米,入岩深度47.5米),是世界上直径最大的桥梁钻孔桩。
  从东部沿海到西南山区,从广袤北疆到南海之滨,一批服务国家战略的“超级工程”正在中国中铁建设者手中从蓝图变为现实。
  华北大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有条不紊,西侧站房二次结构施工目前已完成90%以上。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和“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节点。
  珠江口畔,黄茅海大桥正在加紧建设。这座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公路斜拉桥已于6月19日实现合龙,建成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三条重要跨海通道。
  彩云之南,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历经8年艰苦掘进,全面转入正线施工。未来,大理到瑞丽的行车时间将由现在公路的6小时缩短到2小时左右,极大改善滇西地区交通运输格局…… 
  多年来,中国中铁在基建领域持续发力,综合运用各种创新技术,修筑了1万余座跨江越海桥梁、2万多公里穿山越洋隧道,参与修建了约占我国高铁营业总里程一半以上的高速铁路、八分之一的高速公路以及五分之三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端装备制造畅销海内外

应用于新加坡跨岛线项目的三台盾构机正在紧张生产中,应用于意大利高铁项目的盾构机已通过客户验收正在发运……走进位于河南郑州的中铁装备集团盾构总装车间,所有设备开足马力,多条产线一派繁忙。
  “我们正在更大掘进直径、更快掘进速度、更深掘进深度和更复杂工况上持续发力,不断攀登掘进机技术制高点,打造更多凝聚中国创造、体现中国质量、代表中国品牌的大国重器。”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
  依托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及配套优势,中国中铁成立重大专项研究院,携手上下游企业和相关研发机构,突破了主驱动密封、主轴承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掘进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制及应用。
  近年来,中国中铁平均每年下线两台首创产品:全球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全球首台马蹄形盾构机、全球首创超小转弯半径硬岩掘进机、全球首台能爬陡坡的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如今,中国中铁掘进机订单总数已超过1700台,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聚焦建筑行业所需,中国中铁加大装备制造业布局,打造多项拳头产品:轨道交通道岔持续迭代升级,其中高速道岔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超60%,远销匈牙利、新加坡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架桥机跨越山海,在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建设中展示中国力量;桥梁钢结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广泛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等世界级桥梁……

创新多元发展催生新动能

四川岷江河畔,都江堰供排水系统提升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该项目由中国中铁旗下中国铁工投资集团投资建设运营。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供排一体、高效运维、智慧现代的城乡供排水网络体系,大幅提升供水效率、污水收集率,有效改善都江堰市地表水生态系统,持续优化岷江流域生态环境。”中国铁工投资集团项目负责人王小波说。
  如今,中国铁工投资集团在全国30余个省区市投资建设运营了300余个生态环保项目,运营水务规模日均超500万吨,生态修复运营面积超5000公顷。
  绿色铺底,文化添彩,中国中铁在文保领域同样独树一帜。
  经过40余年研究实践,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形成了一系列针对石窟等文物的修复保护技术,完成了700余项重点文物建筑与遗址保护任务。目前正在进行的“茅酒之源沉浸式体验区改造提升”和“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新址复建工程”等保护项目,将为构建“文保+文旅+文创”特色产业链赋能蓄力。
  “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绿色方案、绿色建材、绿色装备、绿色的施工方法去适应产业绿色化转型,加快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陈云表示,中国中铁将坚持应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增强生产经营质效,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