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提升审批效率、减少审批环节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山东在全国自然资源领域率先推行建设项目用地选址“多评合一”,大幅提高审批效率,助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

这项改革将过去需要分别单独开展的用地论证、规划选址论证、穿越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性论证、穿越自然保护区论证、节地评价等多个论证事项合并为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论证一个事项,解决了材料提供多、评审论证多、跑路次数多、耗费用时多等问题,真正实现了提交一次申报材料,召开一次论证会、形成一份论证意见的改革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多评合一”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助力项目建设在齐鲁大地加速奔腾。比如,董家口至瓦日(兖石)铁路联络线工程采用了“多评合一”模式,只需编制一个报告,5名专家论证,专家费用可节约4000元。而这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多评合一”的模式,正惠及山东更多重大建设项目。目前,“多评合一”论证已累计为37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提供了服务,办理时间压缩了50%,制度性成本降低了30%以上,及时保障了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一个好的机制,需要好的配套措施。山东与时俱进,不断从线下、线上两个方面加强对“多评合一”的护航。一方面,调整审批政策,缩小预审范围,取消重新预审,不再对建设项目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申请总面积超出用地预审总面积达到10%以及范围重合度低于80%的重新预审。另一方面,坚持数据赋能,依托山东省自然资源实景三维立体“一张图”构建“实景三维重大项目选址决策支持系统”,为项目建设单位开展可行性研究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技术支持,极大提升了“多评合一”专家论证会质量。向改革要效率,向科技要力量,好机制、好举措,推动山东营商环境更优更好。

就一个地方而言,营商环境常常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和决心。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修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畅通“面对面会商”“省长直通车”等渠道,发挥好“鲁力办”督查落实平台作用,真正做到“接诉即办”,不断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获得感。

及时解决棘手问题,市场主体才会迸发投资热情,及早让项目“安营扎寨”,方能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把“多评合一”落到实处,让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现实,我们期待更多地方能够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找到自己的发力点,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正能量。(文/李红军 殷建光)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